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
特别使帝国饭店和赖特本人获得声誉的是这座建筑在结构上的成功。日本是多地震的地区,赖特和参与设计的工程师采取了一些新的抗震措施,连庭园中的水池也考虑到可以兼作消防水源之用。帝国饭店在1922年建成,1923年东京发生了大地震,周围的大批房屋震到了,帝国饭店经住了考验并在火海中成为一个安全岛。
约翰逊蜡烛公司总部
包豪斯学校
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格罗皮乌斯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
东京帝国饭店
1915年,赖特被请到日本设计东京的帝国饭店(lmperial Hotel)。
这是一个层数不高的豪华饭馆,平面大体为H形,有许多内部庭院。建筑的墙面是砖砌的,但是用了大量的石刻装饰,使建筑显得复杂热闹。
帝国饭店从建筑风格来说它是西方和日本的混合,而在装饰图案中同时又夹有墨西哥传统艺术的某些特征。这种混合的建筑风格在美国太平洋岸的一些地区原来就出现过。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七十年代早期,宝马开始在慕尼黑建造办公大楼,这代表着它重新回到了德国汽车工业的主导地位。这座大楼充分利用高技术的建设方法建成了四汽缸的外型。
1929年一个独特的别墅设计方案出炉了,这一创意作为不容忽视的纪念物载入了现代建筑史的史册。这一作品的设计者就是鲍豪斯建筑学派的创始人密斯·范·德·罗厄,他后来定居在美国。在欧洲,他的作品——图根德哈特别墅就是最具权威的。这一建筑物在战争期间被破坏了,直到最近才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95年这别墅成为国家的纪念馆和博物馆。
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Poissy),由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幢白房子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柏拉图形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程度,“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
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houseonthemesa)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定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
柯布西耶的主要出发点是不依赖机械的空气调节,而利用建筑本身的特点来解决当地烈日和多雨的气候所造成的困难。法院建筑地上4层,它的主要部分用一个巨大的长1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顶篷罩了起来,由11个连续拱壳组成,横断面呈V字形,前后挑出并向上翻起,它兼有遮阳和排除雨水的功能;屋顶下部架空的处理有利于气流畅通,使大部分房间能获得穿堂风,这样以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当地的日晒和雨季问题。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
流水别墅是房主人卡夫曼的度假别墅,1936年落成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附近的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经过长达6个月的构思,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赖特决定将别墅凌空建于溪流和小瀑布之上。悬伸的横向挑台,粗犷的毛石竖墙,大片的玻璃窗以及莱特精心设计的每一件家具无不体现了他“有机建筑”的建筑思想。也因此,流水别墅在建筑史上重重写上了一笔。
悉尼歌剧院鸟瞰图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
马赛公寓,1946-1957建于马赛市郊的一座大型公寓住宅。被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子”,按当时的尺度标准是巨大的,165米长,56米高,24米宽,通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英亩面积的花园,主要立面朝东和西向,架空层用来停车和通风,还设有入口、电梯厅和管理员房间。大楼共有18层,有23种不同的居住单元,共337户,可供1500-1700名居民居住,提高了居民选择的自由度,突破了承重结构的限制,从单身住户到8个孩子的家庭,室内楼梯将两层空间连成一体,起居厅两层通高,达到4.8米高,3.66x4.80米大块玻璃窗满足了观景的开阔视野,在第7、8层布置了各式商店,如鱼店、奶店、水果店、蔬菜店、洗衣店、饮料店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幼儿园和托儿所设在顶层,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
朗香教堂,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祁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这幢雄立于纽约曼哈顿区花园街的西格拉姆大厦是一座豪华的办公楼,总高达158米,建筑物底部,除中央的交通设备电梯用地处,全部留作一个开放的大空间,这样就便于交通,使它显得不同凡响。建筑物外形极为简单,方方整整,为直上直下的正六面体。整座大楼按照 密斯的一贯主张,采用刚刚发明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这占外墙面积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大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得优雅华贵,与众不同。昂贵的建材、密斯精心的设计及施工人员的精确无误的建造使大厦成了纽约最豪华精美的大厦。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该建筑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由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建筑坐落在纽约市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与其他任何建筑物都迥然不同,可以说外观像一只茶杯,或者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可能是因为螺旋线结构也有人说像海螺。
法古斯工厂
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
该建筑为赖特是晚年的杰作。1947年进行设计,1959年建成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比美。建筑外观简洁,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结构,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1969年又增加了一座长方形的3层辅助性建筑,1990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再次增建了一个矩形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
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1]悉尼歌剧院座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这是赖特设计的一个低层建筑。办公厅部分用了钢丝网水泥的蘑菇形柱。中心是空的,由下而上逐渐增粗,到顶上扩大成一片圆板。许多个这样的柱子排列在一起,在圆板的边缘互相连接,其间的空档加上玻璃覆盖,就形成了带天窗的屋顶。四周的外墙用砖砌成,并不承重。外墙与屋顶相接的地方有一道用细玻璃管组成的长条形窗带。这座建筑物的许多转角部分是圆的,墙和窗子平滑地转过去,组成流线形的横向建筑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