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和可撤销婚姻制度的完善
一、可撤销婚姻的概述
可撤销婚姻是相对无效的婚姻。
即当某项婚姻关系符合法定可撤销条件时,是否撤销,取决于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的态度。
如果有撤销请求权的当事人依法行使请求权,该项婚姻应予撤销;如果当有撤销请求权的当事人放弃请求权,该项婚姻则为有效。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一)》的界定:“婚姻法第11条所称的‘胁迫’,是指行为人以给另一方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的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财产等方面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另一方当事人违背真实意愿结婚的情况。
”按本条中“另一方当事人”表述,“行为人”似乎应为婚姻一方当事人。
如此,就胁迫婚而言则有疏漏。
我认为此条司法解释存有欠缺,《婚姻法》第10条虽然未明确规定胁迫包括被胁迫者的配偶本人的胁迫和第三人的胁迫两种形式,但解释上应当认为包括这两种类型。
与其他国家的制度相比,我国的可撤销婚姻制度却过于简单。
学术界对此似乎亦缺乏热情,有关无效婚姻的论述不少,但有关可撤销婚姻制度的论述则很少。
可撤销婚姻制度的确立, 完善了我国的婚姻立法体, 但还存在一些缺陷, 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存在着一定差距,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二)、我国可撤销婚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规定欺诈为可撤销婚姻的法定情形。
《婚姻法》2001 年修正案第十一条规定: 因胁迫结婚的, 受胁迫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从该规定看, 作为可撤销婚姻的原因在于一方当事人在缔结婚姻时被胁迫结婚,而违背了真实意愿, 结婚的意思表示不自由, 不是当事人基于自身内心真实想法而作出的结婚决定,故本质是违背了婚姻自由原则。
意思表示不自由可分为欺诈和胁迫两种, 现实生活中除存在胁迫外, 还存在受欺诈的情形。
所以, 现行婚姻法只将“胁迫”作为撤销的原因, 而未将欺诈作为撤销的原因,显然是顾此失彼, 构成法律漏洞, 理应加以修正。
当事人受到欺诈表面上作出了愿意结婚的意思表示, 但这是基于对自己结婚对象提供的虚假信息的相信而作出的决定, 比如对方隐瞒真实身份、谎称自己有钱有地位等, 如果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就不会作出结婚的意思表示。
第二、可撤梢婚姻的受理机关不合理。
《婚姻法》第十一条规定“受胁迫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通观各国《婚姻法》, 均
以诉讼方式, 由法院宣告婚姻的无效和被撤销, 因此, 以诉讼方式更为理想。
在我国, 婚姻登记机关是各级民政部门, 它们作为国家行政机关, 对各种业已成立的婚姻关系是否符合法定婚姻要件,是否属于受胁迫, 难以认定。
其次, 可撤销婚姻并不仅限于依法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 还必然涉及共同财产的分割、子女抚养、经济供养、损害赔偿等一系列事关当事人及子女基本民事权益的事项, 婚姻登记机关不仅无力解决这些问题, 而且, 这也大大超出了它的职权范围。
第三、可撤悄婚姻的时效问题存在问题。
可撤销婚姻的请求撤销时效为一年, 分两种情况, 受胁迫一方当事人请求撤销其婚姻的,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 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如被拐卖妇女, 其人身自由就受到非法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提出撤销该婚姻的请求。
(三)、我国可撤销婚姻的完善措施
首先、从婚姻法以及其解释可以看出,胁迫是在婚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不少的可撤销婚姻是由于第三者的胁迫造成的。
笔者认为,在出现第三方胁迫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知情,则无过错,无过错方也可请求撤销婚姻;如果对方知情,则应当认定其主观上存在过错,则其无权提起撤销婚姻之诉。
其次、婚姻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关系,它会深层次影响婚姻当事人及其家庭、亲属关系以及财产关系。
无效婚姻的溯及力追及结婚之时即自始无效。
但是,可撤销婚姻自始无效是否合理呢?对可撤销婚姻的溯及力问题,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撤销的效力具有溯及力,乃一般原则。
但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依其规定。
“如民法998 条规定结婚撤销之效力,不溯及既往”。
以顾及身份关系的安全,避免所生子女为非婚生子女。
世界上很多国家法律也是这样规定。
正是基于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制度不同的制度功能,才应当在无效、可撤销婚姻的效力上,给予区分,以示区别。
综上分析,借鉴外国立法例,将可撤销婚的效力规定为不溯及既往不失为一种良策。
再次、《婚姻法解释(一)》规定:因受胁迫而请求撤销婚姻的,只能是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本人。
即违法婚姻撤销的请求权专属于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本人。
享有权利的一方是否行使撤销权,由其本人决定。
我国的这种做法与《德国民法典》的做法基本相一致,其第1316 条规定因误解、被欺诈、被胁迫而结婚的申请权利人为误解方、被欺诈方和被胁迫方。
鉴于上文提到的建议立法增加
的可撤销事由,还应当规定可撤销婚姻的权利申请人则应撤销事由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疾病婚,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当是受蒙蔽的一方当事人;对于受第三方胁迫而结婚的撤销权主体,如果一方知情,则撤销权主体应当是受胁迫一方,如果一方不知情,则撤销权双方都可以行使。
另外、婚姻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的财产关系,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这样处理: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在被撤销后,双方当事人同居期间各自取得的财产归个人所有,对是否个人财产举证不明,且无法查实的,按共同财产认定,均有分割权。
双方各自所欠债务,各自负责偿还,共同所欠债务,由双方负连带责任予以偿还,处理时运用有关民事法规。
但是,鉴于前文的分析,二者在财产分割上也应当有所区别。
对于无效婚姻在同居期间取得的财产,在无法查明属于那一方时应当按共同共有处理;在对于可撤销婚姻分割财产时,可以比照离婚分割财产的方法来处理。
最后,我国《婚姻法》规定:分割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应照顾无过错方。
这样的规定不能体现出对过错方的制裁,也不能很好的保护受害方的合法利益。
因此,我国婚姻法可以借鉴国外立法,赋予无过错方损害赔偿请求权,这种请求不应仅限于物质上的,还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这样,既能达到保护无过错方合法权益的目的,又能体现出对过错方的惩罚,从而使法律惩恶扬善的目的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陈琪炎,黄宗乐,郭振恭.民法亲属新论.台湾:三民书局.1995.
[2]陈苇.结婚与无效婚姻纠纷的处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焦少林.建立违法婚姻侵权责任制度探析.法学家.2004(4).
[5]杨大文.婚姻家庭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