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摘要:在我国现代小说创作中,张天翼是左联时期出现的具有光辉成就和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之一。
他继承了鲁迅开创的现代小说的讽刺艺术,致力于讽刺艺术的多样化的探索与创造,根据不同的讽刺对象,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创作上取得了成功,并对我国现代文学讽刺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笔者认为,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具有以下特点。
关键词:张天翼:讽刺特点:讽刺艺术目录:1绪论 (2)1.1研究背景 (3)1.2张天翼简介 (3)1.3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3)2张天翼小说的三大讽刺主题 (3)2.1反伪善。
(3)2.2反庸俗 (4)2.3反封建 (4)3讽刺艺术的特点 (4)3.1强烈的主观性 (4)3.2善于揭示和强化矛盾 (5)3.3艺术的真实性 (6)3.4心理描写 (6)结语: (7)参考文献: (7)1绪论1.1研究背景张天翼1906年出生于南京。
民国11年,他与同学戴望舒、杜衡、施蛰存合办小型文艺刊物,并在《星期六》、《法月》、《星期》等刊物发表作品。
民国13年秋,考入上海美专学习一年;次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课余仍广泛阅读文艺书籍并从画写作。
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体验下层社会生活,是夏毅然退学,在沪、宁等地充当小员司,做家庭教师、会计、记者、机关办事员、文书等,备尝解职失业之苦。
民国18年,与鲁迅通信。
民国2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和其他革命活动。
民国26年冬,从事抗日宣传工作,频赴陶龛学校等处讲学,以鬻字献金支援抗日,并于此写成《谭九先生的工作》等短篇小说{1].次年任教湖南国学院。
民国28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副刊编辑。
民国33年,因病回湘乡休养,年底带病赴重庆“文协“总会工作,以后病情反复不定。
民国37年,赴上海后,病又转危,由组织护送至澳门镜湖医院治疗。
1950年5月康复,赴北京。
1951年以的天边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编委、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党委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参加第二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主席团成员,任第一到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2张天翼简介“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天翼被打成“走资派”、“执行文艺黑线的干将”,下放湖北咸宁“劳动”。
病至半身不遂、失语,基本治愈后仍顽强坚持工作近10年,1985年逝世,享年79岁。
1.3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1.3.1俯视讽刺对象,张天翼在写作过程中比较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描述出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比较善于表达和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比较大的性格。
1.3.2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2]、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1.3.3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
2张天翼小说的三大讽刺主题2.1反伪善。
他作品中的第一类伪善形象是那些作为传统卫道士的旧地主、旧官僚。
如《脊背与奶子》中的族绅长太老爷想调戏任三嫂,遭到反抗,便巧立名目在祖宗香火祠堂上公审她,后又以逼债为名,强迫任三嫂作为债务抵押,按夜服侍他。
任三嫂佯装顺从,趁机把他痛打了一顿,连夜逃跑了。
[3]在长太爷痛斥“万恶淫为首”的背后是他依恃权势遂其淫欲的卑劣人格。
小说以砥柱形容沉渣,揭露理学道德的虚伪。
就讽刺文学而言,张天翼正式抓住了这些地主乡绅欺世盗名、外强中干的品行特征,以讽刺笔法揭露他们思想的伪善和行为的猥琐,让读者发出轻蔑尖刻的笑。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阶级意识,写出了被压迫者的觉醒和反抗。
如《脊背与奶子》中的任三嫂狠狠地惩治了长太爷,[4]与所爱的人远走高飞。
他作品中的第二类伪善形象是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市侩官僚。
创作于抗战之初的政治讽刺小说《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的市侩官僚。
他权力欲强却又不学无术,自命不凡地到外招摇撞骗,每天乘着黄包车东奔西跑,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插足各类事务,不遗余力地叫喊“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企图垄断操纵群众组织和活动。
作品通过抗战时期这样一个“包而不办”、心怀叵测的官僚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假抗战之名干扰破坏人民自发的抗日组织和活动的行径,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而且,华威先生这个现代政治舞台上的伪善形象亦又其鲜明的代表性,进而使作品的讽刺效果突破政治和时代的局限,进入到文化心理讽刺的层面。
2.2反庸俗对于那些地位卑微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和小市民,张天翼着力表现他们的灰色人生和庸俗可悲、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5]。
他们或是空虚无聊,用喝酒、闲逛、谈情说爱来打发日子,虽感苦闷,却又无力自拔,有时自甘堕落。
《从空虚到充实》里的荆野、《猪肠子的悲哀》里的“猪肠子”、《移行》里的桑华都是这类人物。
他们或是趋炎附势,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而到头来陷入哀伤绝望的窘态。
《一年》中卑下的白慕义、招摇过市而灵魂空虚的李益张天翼泰、一生忠谨安分的梁梅轩,《陆宝田》中兼具走狗性和牛马性的陆宝田,都是这种小人物们的精神状态,使人们从笑声中产生对庸俗人生的憎恶和鄙视。
作者于讽刺揶揄之中不乏苦涩的同情,进一步显示了讽刺文学表现和鞭笞人性的深度。
2.3反封建对于阿Q式的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国民,[6]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题是反庸俗和反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醒”。
这反映了张天翼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
短篇小说《包氏父子》中的老包是一个在大公馆里当听差的唯命是从的仆人,他不甘心永远处在这样卑下的地位,而自己又老了,发财致富无望,于是便把“往上爬”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包国维身上。
他千方百计,费尽心机地供奉儿子上“洋学堂”,因为只有在“洋学堂”毕了业才能获得当官发财的机会,而老包也才能实现当老太爷的愿望。
但包国维却不争气,不但不用功读书,而且沦落为流氓学生,最后被校方除名,老包因此陷入鸡飞蛋打的尴尬境地。
包氏父子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体现了社会底层小市民的庸俗性,而其理想的破灭,正是这类卑微人物的必然命运。
对老包而言,这不仅是庸俗,更是助纣为虐的愚昧和麻木。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中的上品,它把包氏父子背道而驰的行为方式交织印照,整篇作品充满着饱含生活酸甜苦辣的幽默讽刺意味。
老包不仅是一个梦想破灭的小市民的形象,也是一个封建秩序和文化的受害者。
作者笔下的老包极为本分,老实忠厚,他身上充斥着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交织的国民劣根性{7],呈现出鲜明的世俗悲喜剧特征。
3讽刺艺术的特点3.1强烈的主观性张天翼的讽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尽管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没有直接发议论、臧否其是与非,但他的感情色彩却倾泻在字里行间,实则他时时在表态,处处在下结论。
他揪住人物的耳朵,把他掷在读者面前,再一层一层地解剖,一句一句地拷问,让其自我暴露,自我否定,这就无异于作者在说话。
主观色彩源于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对于统治者中的伪君子、两面派,恃强凌弱还要打好看招牌者,他深恶痛绝,表现出不共戴天的仇恨。
如在《脊背与奶子》中,族长、乡绅长太爷为把任三嫂据为己有,满足其淫欲,就以维持家法族规、维护伦常教化的美名,将任三嫂从情夫那里捉回,当众剥衣拷打,施行暴虐。
施暴虐本身就是长太爷性心理的公开展示,何况还有那后来的一串一串的伎俩。
小说中间一个场景和结尾一个细节,最能表现作者的爱憎。
惩罚任三嫂私奔的刑堂,也就是展示族绅长太爷丑恶心理、满足其邪魔欲望的地方,居然是排列着祖宗牌位的神龛子的祠堂。
庄严的气氛,炫耀忠孝、礼教、人伦的场所,居然由族长精心设计、精心导演,演出了一出凌辱年轻妇女、践踏人权、充满秽行的丑剧。
环境跟上演的剧目的不协调、身份与行为的相悖、外表和心理的不符、名与实的极大反差,表明了作者主观色彩的强烈。
结尾尤其富于戏剧性。
长太爷被任三嫂巧施计谋,打得眼肿鼻青嘴歪,但在众人面前,他却说“是气肿的”,并解释说:“族中出了妇女的私奔这种事,长太爷自然生气呀。
”任三嫂出人意外的举动,长太爷欺世盗名的解释,都是艺术上的绝处逢生,让读者开怀大笑,从而收到讽刺的艺术效果。
张天翼在讽刺时,总是用针戳到对象身上。
[8]他否定对象,带着主观的批判态度,“而且他老是要动感情。
3.2善于揭示和强化矛盾张天翼的写作风格善于揭示矛盾和强化矛盾,是张天翼常用的讽刺的写作手法。
嘴里所说的和心里所想的不相同,实际做的和口里讲的更不相同:挂羊头,卖狗肉,扯着好嗓子来卖毒药,红纸来包烂肉,砒霜来当冰糖。
张天翼把人物身上、心理上的这种矛盾扩大开来、彰显出来,将最后一点的遮羞布都揭开。
在《出走以后》当中中姑太太是由七叔培养出来的新派人物。
对于自己的丈夫欺骗工人,剥削工人而发财的时候,她感到了愤怒,不能够容忍。
“她想要一个炸弹把家里的东西都炸了个粉碎”。
她此时才知道丈夫“简直是个猛兽!简直要吃人!⋯⋯我现在才明白他自私自利到这模样!———守财奴!禽兽!我们国家社会的罪人!”不管工人的死活,“太惨无人道”!她的认识非常深刻!“我有我自己的人格,我有我自己的思想,我不能跟一个吃人的猛兽住在一起!”她回到娘家之后,发誓要跟自己的丈夫离婚。
态度非常坚决!但是,回到娘家之后,她立刻感觉感到,与她自己以前过惯了奢侈豪华的生活是那样不一样,她觉得非常的陌生,所在并非人间,无法生活,而且还顾忌到一家人的职业、前途、生计。
她动摇了。
七叔的调教曾经使她成了新派人物;如今又靠七叔的开导,使她摆脱困境。
其开心锁就是“思想归思想,生活归生活”,思想和生活二元论。
思想可以相当“先进”,跟上时代,生活不妨尽情享受;嘴里可以咒骂剥削,怎么骂都行,生活却是一定要用剥削来的钱供挥霍、享乐。
要心安理得地懂得这一番道理,[9]以实现心态平衡,乐此不疲。
姑太太的恨剥削和欺骗,不能说没有真实的成分,但同时又是为了装点门面,找寻心理安慰。
思想和生活的矛盾越突出,反差越大,人物就越典型,讽刺意味就越浓,效果就越佳。
《砥柱》张天翼抒写了一个十足的伪君子黄宜庵的典型。
黄宜庵是“一位理学家,一位这个乱世里的重要人物”。
小说主要写了他送自己的女儿去与易总办的儿子成婚,他在轮船上对着自己的女儿礼教管束和他自己的淫荡心理。
黄宜庵对自己的女儿唠叨:“男女要没得个防备,就相当于野兽啊”“无论天下再怎么变样,一个礼字还是要讲的。
”“我跟你的妈妈相处了三十多年,我们夫妻从来都没说过一句玩笑话。
”守礼讲经、严肃“圣洁”。
但是迂腐、古板和正统,都是黄宜庵唱戏似地做出来的,是蒙骗周围人的假象。
褫其华衮,才能露出真相。
原来他始终馋涎于那敞怀喂奶的胖女人的那一对白泡泡的奶子,梦想要是用手碰一碰它,不知道有怎样的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