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研究————————————————————————————————作者:————————————————————————————————日期: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研究-音乐论文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研究张婉祺[1][内容提要]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被认为是19 世纪俄罗斯艺术歌曲创作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音乐情感丰富,内涵寓意深刻;他的创作技法不仅突出了钢琴与人声的密切关系,开起了钢琴伴奏的器乐化时代,还展现了多样的和声与复调织体, 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本文欲以通过拉赫玛尼诺夫成熟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为例,探究作品的艺术特征,把握演唱风格的处理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 情感体现/演唱处理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5)02-0099-4一、俄罗斯艺术歌曲概况(一)俄罗斯艺术歌曲传统在歌曲演唱作品中,相对于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和有着丰富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德奥声乐作品,俄国艺术歌曲,也称为浪漫曲,是声乐作品中极为重要的音乐文化。

早期俄国带钢琴的独唱歌曲的最初形式或许受到法国风格的浪漫曲的影响,再或是对俄罗斯民间歌曲的模仿,然而自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季托夫于1820 年出版的他最早的《俄罗斯浪漫曲》以来,俄国艺术歌曲便悄然诞生,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风格[2] 。

至1759 年,俄国的第一部浪漫曲集公开出版发行后,这种短小精悍、赋予艺术的体裁形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作曲者也开始为其投入大量的热情和心血,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杰出的歌曲作品。

早期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古里辽夫《亲爱的妈妈》、瓦尔拉莫夫《红衣裙》、《黎明时你不要唤醒她》,还有阿利亚比耶夫的《晚钟》、《夜莺》等。

作为俄罗斯民族音乐奠基人的格林卡不仅是“俄罗斯音乐之父”,在浪漫曲创作中也是勇于创新的开拓者,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格林卡开始俄罗斯艺术歌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

格林卡、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都是善于吸收本土民间音乐元素的作曲家。

他们的作品注重民族风格的体现,抒情动听的旋律,创作技法表现上和声色彩丰富,感染力强。

代表作品有格林卡《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云雀》、《希望的火焰在燃烧》;柴可夫斯基《即痛苦又甜蜜》、《忘怀得多快》、《我打开了窗户》;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静夜里说些什么》、《夜在大地上飞过》、《夜莺与玫瑰》等。

艺术歌曲发展到穆索尔斯基时更善于将个人化的情感体验与哲理性的表达融汇到一起,力求通过创作反映现实生活。

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倾向。

穆索尔斯基也因此被认为是俄罗斯近代现实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他代表性的作品有声乐套曲《死之歌舞》,艺术歌曲《跳蚤之歌》、《神学院学生》、《古典派》等。

如果将以上视为俄罗斯艺术歌曲创作的两种不同风格的话,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的俄罗斯艺术歌曲创作中,它们显然都有各自的继承者。

肖斯塔科维奇的艺术歌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继承了穆索尔斯基的传统;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则可以看作是第一种风格的代表人物。

(二)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特征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 似一根纽带, 有着极强的俄罗斯音乐传承性。

他的艺术歌曲一方面继承了以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等为代表的俄罗斯艺术歌曲创作传统,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明的拉赫玛尼诺夫个人风格;既保留有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有德奥后浪漫主义及各种现代主义的思潮。

虽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横跨19、20 世纪,但就其音乐语汇与创作风格来看,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可以视为19 世纪俄罗斯艺术歌曲创作传统的“集大成者”,在俄罗斯,乃至整个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创作了数量很多的歌曲作品,抒情性影响了他创作的方方面面。

在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共创作了83 首艺术歌曲,全部在1890-1916 年这段时间内完成。

这些创作于19 与20 世纪之交的作品,当属他创作中的重头戏,它们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

而作为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拉赫玛尼诺夫写作的钢琴伴奏与旋律、歌词的完美融合可谓是艺术歌曲体裁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别唱吧,美人》(Op.4 No.4)、《梦》(Op.8 No.5)、《春潮》(Op.14 No.11)、《丁香》、《这儿真好》(Op.21 No.5、7)、《在我的窗下》(Op.26 No.10)、《练声曲》(Op.34 No.14)等等。

这些精美作品突出的特征是抒情性和诗情画意的寓意,它们全都扎根于俄罗斯的土壤中,每一首乐曲都喷发出俄罗斯泥土的芬芳[1] 。

描绘了俄罗斯人们美好的生活和景象。

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情感体现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歌曲创作覆盖了他创作活动中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年少时的羞涩、青年时的热情以及中年以后的稳重。

本文想以他创作成熟时期的几首经典作品为例,分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和情感体现。

(一)《这儿真好》Op.21 No.7《这儿真好》是拉赫玛尼诺夫歌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抒情作品,加琳娜词,献给N 。

歌词内容两段,A 段描绘“这儿”美好的自然景象,B 段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闲适安逸的追求和向往。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多用独白的语调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作品为无再现二段式结构。

A 段转调乐段结束,由非平行结构的上下乐句构成。

钢琴伴奏织体主调写法为主,均分等时值律动的3 连音奏法、摇晃的音调喻示了美好的心情。

B 段两部分,前半材料是对A 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后半以新的下行音调动机开始,直至最后。

B段的钢琴伴奏声部增加了复调对位写作,与独唱声部相呼应,对该段内心世界的活动表达起到了非常美妙的烘托作用。

最后尾声部分完成了对乐句结束时情感的平息。

值得注意的是,全曲22 小节里最重要、最核心的材料只有一个,即乐曲开始处,主题旋律构成的一个4 音组合的动机音型。

例1-a《. 这儿真好》主题动机这个4 音动机既用在乐句的开头,又用在乐句的结尾,甚至一个乐句都可由它展开来叙述,它是全曲音调发展的基础,并贯穿始终。

在全曲的四个乐句中,它的出现多达8 次。

分别处在A 段两个乐句的开头和结尾;B 段的第一句出现3 次;第二句1 次。

可以看出,这一动机是全曲最核心的材料之一,旋律音调本身带有宣叙性的语气。

这为B 段内心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必要条件。

了解了这一动机的具体用法和逻辑上的安排,才能深刻体会作曲家在作品中予以追求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别唱吧,美人》Op.4 No.4《别唱吧,美人》根据普希金诗歌而作,完成较早。

这又是一首以描写复杂的内心情感活动为题材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以复调展开音乐材料的手法,通过铺设的相交织的旋律线条、对比声部深刻揭示人物性格,描绘主人公忧郁而多感的内心世界。

作品为有再现的四段式结构。

作品虽为四段式结构,但材料上更多体现了集中对称原则。

以B、C 两段为中心,向外折射,两次间奏材料呼应,A 段与再现段A 材料呼应,引子与尾声材料相同。

首、尾两段除了原样再现歌词内容外,再现段A 在第二句的钢琴声部变更为引子的旋律音调发展,为进入尾声提前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另外,同前一首乐曲一样,引子中的a、b 材料是结构乐曲的关键,以复调织体写法形式点点滴滴渗透在声乐与钢琴声部间。

材料a 是一个带附点的节奏组合,材料b 是一个波浪形的回旋音调。

作品中可以拆开横向使用,如声乐部分的旋律大部分都是以这两个材料的交替进行;也可以纵向结合使用,如钢琴声部于纵向对该两种材料的使用与独唱声部引起对应关系,发生了材料方面的复调对位形式。

比如作品B 段钢琴声部与独唱声部的呼应,再现段A 的后半钢琴声部与独唱声部的呼应关系等等。

对于这类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注意,在艺术歌曲体裁的作品中,复调手法常被广泛运用。

它不仅可以产生丰富的音响结构,完成对复杂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还可以增强独唱声部与钢琴声部之间的呼应关系。

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音乐思维,促进音乐发展的流动性。

而复调以特有的织体形态也给音乐带来了新的面貌。

(三)《春潮》Op.14 No.11《春潮》完成在19 世纪末俄国十月大革命爆发前期,为企盼黎明的到来,战争的胜利而创作了这首歌曲。

丘特切夫词,致A. ·奥尔纳特斯卡娅。

歌词内容热情洋溢,寓意深刻。

钢琴声部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快速流动、并带半音级进的线条勾勒出潮水涌动、跌宕起伏的效果,极大地烘托了歌曲满腔热情的情感抒发,是一首能够在情感表达上与声乐演唱部分真正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

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所强调的钢琴声部不仅有自身独立而完整的音乐表达,同时又能恰当地诠释诗词内涵。

如引子部分,钢琴先以快速流动的3 连音、6 连音向人们喻示了春天来到热烈欢腾的气氛,并将这一情绪带入到第1 句。

歌词“大地还覆盖着白雪,那春潮已经在喧啸”,告诉人们春天已然要摆脱严寒冬日的束缚,挣脱而来。

第2 句歌词“潮水奔向沉睡的河岸,它闪着银光,它呼唤”,钢琴高音声部通过半音上行的音调描绘了阳光照耀河岸泛起闪闪银光的涟漪。

钢琴低音声部仍然是断奏的、跳跃的分解和弦隐喻了内心掩饰不住的欢快。

接下来是第一次高潮,歌词“它向四周大声喧告:春天来了!”,注意钢琴声部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重拍和弦,它代表“钟声”要警醒人们注意,这时钢琴已全部改用柱式和弦的奏法,和声音响充满耳域,色彩丰富。

第四句“我们是春天的传播者,它让我们早知道”,注意在这里钢琴声部用极强的力度演奏柱式和弦,将音乐情绪推向第二次高潮,向世人喧告“春天来了!”。

“恬静的温暖五月时光……”一句先抑后扬,音乐第三次进入高潮,以最终胜利的姿态结束全曲。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了钢琴与人声的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按照传统,应将二者归属于哪一类“主次关系”、“从属关系”俨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音乐作品的诠释需要二者和歌而成。

这才是它应所体现的艺术魅力。

另外,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为音乐主导因素的旋律上。

尽管它周围环绕着丰富的和声和复杂的织体写作形式,但只有在弄清楚旋律的音调特点、它的进行方向、以及它所包含的主导动机音型、它的背景结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曲家意图,体会其所追求的、或刻意描绘的深刻涵意。

(四)《在我的窗下》Op.26 No.10《在我的窗下》是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于较晚的一组作品号的其中一首。

加琳娜词,致给M.C.和A.M.克尔金。

歌曲短小雅致,吟唱了对爱的思索。

无再现二段式结构。

全曲和声材料使用简炼,主要以二级七和属七两个和弦功能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