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分期和结构1. 资本主义制度兴起时期:14-17世纪中期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从萌芽进入資本原始积累时期,政治上揭开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 工场手工业发展和封建主义革命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
3. 工业化初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9世纪前期——19世纪后期。
4. 垄断资本主义初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
(即:19世纪70年代——一战结束)。
5. 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危机时期:20世纪前期——20世纪中期(即:1929——1945年)。
6. 两极格局和三个世界:1945——1990(1945——1960年以两极格局为主,1960年以后是三个世界。
)7. 新旧世界格局交替时期,1990年以后。
注:世界历史按三条线索复习:⑴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
⑵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⑶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
二。
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政治情况:近代不同时期,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有不同的特征1. 第一个时期(14-17世纪),是近代资产阶级开始进行革命和改革的时期。
政治上仍以封建统治为主要特征,对此有冲击的事件是: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
宗教改革中:⑴使民族国家的概念更加鲜明,民族意义更加明确。
⑵使一些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如:英国。
⑶天主教会的势力被削弱,冲击了封建政治,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创造条件。
如尼德兰革命。
注:由于尼德兰革命中的立法特征不如后面的资产阶级革命鲜明。
所以不能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共同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资产阶级革命结果的认识:最本质的是从“人治”到“法治”的变化;从“臣民”向“公民”的变化。
如: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1791年宪法、美国的1787年宪法。
(注:1998年高考多选题中引述了恩格斯的话,“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为上层建筑的革命”。
)3. 第三个时期:{19世纪前期-19世纪后期}此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已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如:英国、法国。
而上一时期未进行革命的国家则继续进行改革。
如:俄国、德国。
通过改革都直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由于采取改革的方式,所以封建残余会较多,到第四时期,革命、改革大多停下来。
评价: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性政治模式:⑴第二时期出现议会,第四时期,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基本确定。
⑵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政治面临的挑战:①封建势力的挑战日益削弱。
②社会主义的挑战日益增强。
③二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入了高度稳定时期。
(二)经济状况1. 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状况:第一时期:⑴资本主义萌芽。
⑵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素:①海外贸易;②殖民掠夺;③对本国人民的剥削;④资本主义自身的积累。
⑶生产组织方式:工场手工业。
第二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进步相对缓慢,以手工劳动为主,仍为工场手工业。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因素: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解放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三时期:西方国家迈上工业化道路。
第四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更高的科学含量,进一步促进更深层次的资本主义发展。
2. 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及经济组织的基本模式:第一、二时期为手工工场,此期殖民活动主要以掠夺为主。
第三时期,大机器工厂。
此后的模式为积累,而非取代。
(三)国际关系状况第一时期:1. 欧洲民族国家尚未形成,国际关系缺乏典型性,但已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2. 争夺已具有国际关系特征;如英国与西班牙,主要表现为争夺财富和殖民地。
第二时期:国际关系在欧洲表现为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如: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北美、印度的殖民地。
第三时期:1. 维也纳体系:(1815——1848)。
2. 争夺殖民地和争夺霸权。
其中的克里米亚战争,对下一时期国际关系都有影响。
第四时期:三个矛盾中心,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导致一战爆发。
第五时期: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4)2. 法西斯扩张和绥靖政策。
3.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注:从第五时期起,国际关系不仅是欧洲问题,实际还具有全球性。
第六时期1. 雅尔塔体系:首先是两极格局(美苏)形成,其后是“冷战”。
2. 三个世界的国际关系体系,与两极格局交织。
三。
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分为殖民活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两个方面1. 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⑴16世纪——19世纪:殖民活动主要与原始积累相对应,侧重于获取资金,而不是为商品提供市场。
以掠夺为特征,获取金银,屠杀居民,奴隶贸易,虽然商业活动也有,但不如工业革命后那么重要。
第三个时期:殖民活动主要为获取原料产地,产品市场,把世界各地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西方国家用工业革命中所获得的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去开拓殖民地,影响是:一方面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冲击旧思想、旧制度;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
第四个时期:①除输出商品外,资本输出也成为殖民活动的重要方式,因为西方国家,国内劳动价格上涨,资本输出,可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
②为此而瓜分世界,早在19世纪末,把世界基本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③这一时期殖民活动达到顶峰。
第五个时期:殖民活动没有新的发展,殖民活动由盛转衰,因为在空间上已没有发展的余地。
第六个时期:殖民体系崩溃时期不同的殖民活动时期,活动的热点也不同:第一阶段:以拉美为主;第二阶段:北美和南亚次大陆,主要是印度;第三阶段:亚洲成为新热点;第四阶段:瓜分世界,主要在非洲。
2.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一时期:没有出现组织起来的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时期:中心地区在美洲,有美国和拉美的独立运动。
第三时期:亚洲反殖斗争最突出。
第四时期:亚、非、拉普遍发展,没有中心地区,其中亚洲。
拉美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非洲反帝起义尚不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第五时期:分两个阶段: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民族意识明显增强,有助于争取独立的斗争。
第六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独立,并联合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进而争取在经济上的完全独立。
四。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演变1. 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⑴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形成。
⑵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表明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⑷1864年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⑸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型。
这一时期工人斗争的主要特征是以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为主。
2.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主要现象有:⑴工人罢工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从巴黎公社后的低潮开始逐步走向高潮,出现了1866年的“五一”大罢工和1905年俄国革命。
⑵各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支部和组织相继建立。
⑶成立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组织第二国际。
⑷列宁主义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主要特征是:⑴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
⑵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
⑶社会主义理论出现分歧,并得到发展。
3. 一战后到二战时期⑴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⑵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出现了高潮,发生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意大利工人夺取资本家的工厂、美国钢铁工人罢工、日本抢米运动等重大事件。
⑶成立了国际的共产党组织第三国际。
⑷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重大胜利。
⑸三四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反法西斯斗争。
这一时期运动的特征是:⑴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⑵国际工人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
4. 战后初期⑴社会主义苏联力量强大起来,影响大增,成为世界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⑵社会主义跨出苏联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包括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古等12个国家。
⑶社会主义阵营同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这一时期运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对峙的社会主义阵营。
5. 20世纪中期以后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动荡和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⑴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⑵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帝国主义掀起反苏反共的浪潮,一度造成东欧政局的动荡。
⑶东欧国家着手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道路。
但多有失误。
⑷中国经历了文革动乱之后,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⑸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
⑴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⑵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社会主义已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⑶由理想变成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⑷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一战后,巴伐利亚、匈牙利都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但相继失败。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⑸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的,各国也纷纷效仿。
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改革突破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