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
篇一:上海宁波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报告
上海宁波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国内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利用的做法,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层次和水平,20XX年5月26日—28日,**考察小组一行五人赴上海、宁波两地,分别对上海新天地、宁波月湖盛园等7个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深入学习了当地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宝贵经验,收获良多。

现将本次考察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对象基本概况
上海、宁波两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近现代历史文化厚重,经济发达,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走在了我国的前列。

本次调研我们选取了上海新天地、七宝老街、田子坊、m50创意园和宁波老外滩、月湖盛园(郁家巷)、南塘老街七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考察。

这七个街区在保护开
发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历史和现实环境,采用了不同的运作方法和业态定位,但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

根据街区开发形态,本次考察的七个目标街区可分类如下:
二、各街区保护开发的具体做法
1.上海新天地
(1)基本概况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卢湾区内,属于瑞安集团太平桥地区城市综合体的核心部分。

整个太平桥改造项目包括新天地商业、住宅、写字楼、酒店/服务式公寓及人工湖绿地五种物业形态,第一期工程——新天地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于2000年6月全部建成,20XX年9月对外营业。

如今,上海新天地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大都会商业旅游景点。

(2)核心资源
上海新天地前身为石库门里弄,建筑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其最外门以石料作门框而得名。

街区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建筑
特征: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
天井、客堂、厢房等;门框上欧式花纹,欧式屋顶,排联结构等则是西洋建筑特征。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包裹其中的上海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即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

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同时,中共“一大”会址坐落于新天地广场地块之中。

石库门风格历史建筑群+地方海派文化+中共“一大”会址构成了本项目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强势资源。

(3)主题定位
上海新天地的定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深化,通过定位的步步深入,达到内涵的层层提高。

第一阶段定位主要强调综合性,目标是做成上海第一个集中餐饮、娱乐、购物、旅游、文化的综合场所。

这一阶段定位较浅,还没能深刻挖掘利用石库门的历史价值。

第二阶段定位发展为“shoppingmall”,把新天地打造成一个平面的mall,要求综合的同时,更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和独特魅力。

石库门与生俱来的独特魅力,为项目锁定了主题:“都市旅游”,设想使上海新天地成为上海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都市旅游景点。

第三阶段的定位,把新天地设计成为适于国际化交流和聚会的场所,以体现上海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石库门建筑本身中西融合的特点。

(4)开发方式
上海新天地开发过程中深挖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精髓,秉承保护
和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掌握破立平衡,保留大多数石库门建筑外立面,并进行修缮,尤其强调整旧如旧,体现石库门建筑群的历史文化韵味,同时还保留了建筑上体现历史变迁的信息,如文字、标语、文革时期的装饰等。

在保留外立面的同时,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改造(如改变层高,升级上下水,增加玻璃幕窗等),以满足现代商业
要求,还保留并修缮了中共“一大”会址等建筑并作为文化展示场所。

改造过程打破了传统“仿古”、“复古”等传统保护方式的思维定势,发掘了历史积淀的文化精髓和内核并予以传承,而非生硬地保留没有生命力的文化躯壳,成功实现了原有住宅区向现代商业的功能置换,保护的同时给区域塑造了未来发展空间。

(5)业态选择
随着定位的不断升级,新天地在业态配置上也不断调整。

初期(北里南里)为聚集人气,以休闲餐饮和娱乐为主,并配置提升整体形象的精品酒店和会所做主力店,而零售业态较少。

随着整个项目形象的建立和城市站位的提升,项目租金也不断提高,零售业态占比增大(三期:新天地时尚),
给项目带来了具有持续性收益增值的能力。

(6)运营模式
新天地在运营方面坚持只租不卖,管理者与经营者相分离。

这种运营模式与国际mall运营模式同步,既能够保证
整体管理水平,把项目作为区域形象展示标杆,保证项目整体形象和品质,同时也能够防止后期经营权不统一出现小商铺集成,实现各商家的个性化差异化经营。

2.田子坊
(1)基本概况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原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弄。

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泰康路依据打浦桥地区的功能定位开始打造特色街区,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旧民宅改造成为工艺品店、画廊、茶馆、咖啡厅以及创意工作室等,并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进而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
发展基地,被人们成为“新天地第二”,并被评为中国最佳
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也成为旧城改造的典范。

(2)核心资源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
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

在这个面积仅为
篇二:宁波老外滩
宁波外滩风光
20XX年08月28日10:13:04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宁波老外滩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交汇处,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从近代史上来看,宁波外滩的诞生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

有关专家认为
宁波老外滩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
一、欧陆风情的建筑长廊
江北外滩一带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

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有:英国领事馆旧址(1842年)、巡捕房旧址(1864年)、浙海关旧址(1865年)、天主教堂(1872年)、江
北耶稣圣教堂(1898年)、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1903年—1908年)、宁波邮政局(1927年)、通商银行旧址(1930年)等。

此外,还有一些民房,如严氏山庄、朱宅、老商铺“宏昌源号”等。

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

二、宁波近代商帮的起航地
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
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
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

英国领事馆
随着上海这一全国航运中心的形成,宁波商帮便以宁波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最终在上海得以成熟。

从最近一次文物普查情况来看,宁波外滩的54
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

三、近代商业文化的展示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是宁波的商业中心。

这是一个围绕港口而兴起的特色商业区。

整个外滩区块可以分为三层,
各街区的功能
非常清晰:第一层是外马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中马路消费区,第三层是后马路居住区。

宁波邮政局旧址
四、新事物、新观念的实验场
近代宁波外滩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乐等方面都浸润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点、西洋电
影、夜总会、舞厅等进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楼、吃洋菜、点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