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振兴的壮丽诗篇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009年9月14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
60年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伟大壮举。
60年间,我们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成功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
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不断实现大的飞跃。
1952—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679亿元增加到30多万亿元,实际增长76.8倍,年均增长8.1%。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
目前,我国粮食、棉花、肉类、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210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成为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兴电子产品和彩电、冰箱、汽车等现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大国。
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2008年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
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00斤左右,在人口比1949年增长1.5倍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均占有量的翻番。
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6倍,比新中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以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
服务业发展迅猛、规模扩大,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52年的84倍。
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0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2.67倍,铁路时速也实现了从43公里到350公里的跨越;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长度已超过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08.5倍,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经过6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调整,我国产业层次不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关系趋向合理。
1952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1%、20.8%、28.2%,2008年调整为11.3%、48.6%和40.1%,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东北振兴呈现良好态势,中部崛起战略付诸实施,东部率先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趋向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增速差距趋向缩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充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GDP的60%左右,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的70%以上。
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
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部门间协调机制逐步形成,计划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明显增强,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调控手段实现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转变。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优化,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万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三位,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商品的主导力量。
利用外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1979—2008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1万亿美元,从1993年起已连续1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
境外投资合作跨越式发展,2000—2008年,我国累计境外投资1310.4亿美元,年均增长6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1%,节约能源约2.9亿吨标准煤。
按照2005年的可比价计算,全国单位GDP能耗已由1978年的每万元3.745吨标准煤,减少到2008年的1.102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
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十一五”前三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8.95%和6.61%。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扎实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达到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5倍;194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达到4761元。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属于富裕型,农村居民也达到了小康水平。
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07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1.6%。
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30多个专门科研机构,全国自然科学研究者不足500人,到2008年,科技人员已达4200万人,整体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8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6年。
20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8.7年;全国中小学生全面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左右上升为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超过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8.3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国民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08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人/10万人下降到34.2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由200%。
下降到14.9%。
;人均期望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
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成就巨大。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也弥足珍贵。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取得前所未有历史性进步的重要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证。
这些经验,都是我们今后要更好地继承和大力弘扬的。
在人类历史上,有两类活动一直具有永久性的影响力。
一类是奥运会,另一类就是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由某一国家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追求进步的手段,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和寻求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大型展示盛会。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主办、上海承办的。
世博会在中国举办的意义深远。
首先,对于全国来说,它能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树立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其次,对于举办城市上海和长三角来说,它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体系的更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它能进一步提升国内其他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并给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世博会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集中呈现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和最多元化的文化,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无疑是我们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宝贵契机。
上海世博会势必使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身了解这个国家。
与此同时,世博会也是绍兴等上海周边城市向外界展现自身魅力的良机。
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世博会将让非洲人有机会了解中国在城市发展方面的成就。
当前位置|世博网>> 百科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目标: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会徽释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HAIBAO)寓意为“四海之宝”,以“人”为核心创意,契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吉祥物的设计理念2010年01月10日世博会和奥运会、世界杯等超级大型活动一样,都十分重视吉祥物对于演绎主题、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历届世博会标志和形象已经成为独特的无形资产,成为世界公认的遗产之一。
世博会吉祥物,不仅是世博会形象品牌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现了世博会举办国家、承办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体现了世博会举办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她已经成为世博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之一。
“吉祥物”作为代表东道国特色的标志物,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她从各个层面反映了东道国的历史发展、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背景,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