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
蚕衣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丝路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 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 泉州,宁波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 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 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 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西来初地印度名僧达摩浮海源自而至广州创设西来庵,他登岸之处,后人称之为 西来初地。
印度名僧达摩
西来初地
华林寺
东汉陶船
1980年德庆县高良官村汉墓出土,此船首尾翅起,船头有舱房,两舱房, 尾部设舵室,设备齐全,适用于江海航行。
东汉陶船
1955年广州先烈路三号墓出土,此船模型船头系锚,船尾有舵,船头有 防浪篷,舷板较高,这种船型吃水较深,负重量较大,能抗击风浪,适宜深 水航行。
海上丝路2000年
2010年申遗星河湾半岛特展
主题: 海上丝路2000年 2010年申遗星河湾半岛特展
主
展 协
办: 广东省博物馆
期: 2009年9月15日----11月 办: 生活元素杂志 星河湾
支 持 单 位: 广州市文物处 广州市博物馆 南海一号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
媒 体 支 持: 中国国家地理 博物 华厦地理
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东海丝路形成于周王朝时期(公元前1112年)
南海丝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海上丝绸之路东海丝路
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 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 前1112年), 他封箕子到 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 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 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 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 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 鲜。
关于中国的航海罗盘,在《萍洲可谈》中首次明确提 到,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出入于广州的 中国海外贸易商船使用指南针在阴晦的日子里导航。 中国的这种先进的导航技术,迅速被阿拉伯、波斯的 同行学习、传播;西欧民族出于在地中海和东方商业 上竞争的需要,也很快地接受了航海罗盘技术。这就 是历史上著名的“罗盘西传”。
海上运输以舟船为载体,支撑起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繁荣的是中国 古代骄人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河姆渡新石器 时代的文化遗址,发掘到七千多年前的一把精致的雕花木桨,证 明中国至少在大约8000年前就有了比较高超的造船与航海活动。
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许多重大发明,如船尾舵、水密舱壁、 指南针、风帆等。 指南针是中国的发明,用于海上航船则制作成罗盘。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航海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可以这 样说,如果没有指南针,就不会有近代航海事业的大发展,就 不会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贸易和文化 交流,更不会带来丰富多彩的近代文明。
徐闻古巷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 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 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 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 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图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
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 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被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 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 清代闭关锁国,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千帆竞渡的广州港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618-907年)
7世纪二三十年代,唐朝与近20个国家有外交往来,到8世纪 前半叶,与唐朝保持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0余个。唐 诗有云:“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 显示了唐朝的富强 开放及其在海外享有的崇高威望。
唐代胡人俑
中国帆船在巴达维亚外港停泊
澳门海船岩画,刻于妈阁庙前的岩石上,反映了福建海船的特色
光孝寺
华林寺
广州光孝寺
光孝寺规模宏伟, 为岭南佛教从林之冠。东晋以来,许多印度和 克什米尔的高僧曾在此译经传教。唐仪凤元年(676年),相传禅宗 六祖慧能与寺僧论风幡后削发为戒,创佛教禅宗南宗,现寺内存有 唐代经幢,六祖殿,伽蓝殿,洗钵泉, 古菩提树等,光孝寺是中外宗 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寺庙。
广州光孝寺
郑和航海图
如今的中国就象一艘巨大的航船,在新的时代里,
劈波斩浪,奋勇前进
郑和航海图
第二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 海上丝路之路-交融与辉映
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 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 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 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 交通大动脉。
俑座灯
俑座灯是广州等地汉墓中的陪葬品。陶俑以男性为主,深目,高鼻,厚 唇,其形象似西亚或东非人,俗称昆仑奴。他们随商船舶来南中国海, 后来被变卖为家奴,可能是东汉杨孚《异物志》中所记载的壅人,是海 上交通贸易关系的证物。
鎏金器和鎏金佛像
南朝 广东遂溪出土 器表通体雕刻多层纹样,有忍冬,卷草,鸟,飞凤, 鸟身美女头纹和莲花纹,造工精巧,它反映了一 种与航海民族有关的中亚或西亚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
海上丝路之路-交融与辉映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一)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海上交通贸易的兴起 (公元前770-475年至公元前206-111年)
广东濒临南海,岛屿星罗棋布.早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 居住在此的南越人祖先,己渡海到附近岛屿居住及从事季 节性的生产。
最完备的海船图案:
在出土的船纹提筒上有四组船纹,船上有扬起的风帆、戴羽冠的武士、 裸体的俘虏、满载的战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征权力的铜鼓等,船 的周围以及船底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反映的一只大型古越人船 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归来的场景。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最 为完备的海船图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从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画面刻出人,动物及海船,显示出当 时的越人正是开发海上航路的先驱。
宝镜湾岩画
宝镜湾陶罐
秦平岭南,广州地区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 造船技 术达到一定水平,为海上交通的繁盛期奠下基础。
西汉陶船复原图
广州秦造船工场遗址:
从显示的宽1.8m,己露出来的长度29m推算,可建造身宽3-6m, 载重25-30吨的木船。
中国处于世界前列的辉煌航海业绩。
传承中华文明,中西间纽带见证悠久历史
汉武帝两次海上用兵,向南打通了从长江口直达两广的航线;向北打通 了从山东到辽东的航线。把南北两条航线衔接起来,便贯通了中国北起 辽东、南至两广的海上航线。 在开通沿海航路之后,沿海航运的发展,也促进了从中国沿海经南洋诸 岛到达今日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功能各异的海船
黄埔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 建于隋开皇十四 年(594年),至今已有1415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 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 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
南海神庙外码头
处于这条航线重要位臵上的南海神庙,在古代有码头,码头外 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实际是太平洋靠近东南亚大 陆部分,大海又紧连着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来自 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坐落在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于是众 多的商船顺路经过这里均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 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 易频繁。
目录
第一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前言 第二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第三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 第四部分 海上丝路之路-交融与辉映
前言 2008年8月8日
北京奥运开幕式第七幕------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国这个著名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是大陆和海洋共同孕育出的世界最古老 的伟大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精神,铸就了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二)
西汉中期至南朝--海上交通日益频繁 (公元前111-公元8年至公元420-589年)
自西汉中期始,南海海上贸易日趋繁盛, 各国交往日益频繁, 西汉政府更派出由驿使率领的船队, 沿着民间贸易开发 的 海上航饯线,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东南海岸及斯里 兰卡等地。南朝时, 北方因外族入侵, 战祸连年, 经济凋敝, 岭南地区相对稳定,促使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繁荣, 增 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远眺广州石室教堂
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 和铜铁器四大宗。 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丰富的水下文物
清代外销瓷
南海一号陶瓷
元代陶罐
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 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 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 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 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 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1784年,美国“ 中国皇后”号 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 线的开通。
汉代海上交通示意图
丝绸是当时地中海世界最珍贵的衣料,亦是岭南地区的主要出口商 品,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宝石、琉璃器等货品亦从海路运抵广州。
随着 海运航路 的发达,不少佛 教僧人乘商舶 到达广州或从 广州出发浮海 西去。
僧人在传播佛 教的同时,还传 入印度的哲学, 文学,医学,绘 画,雕塑和建筑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