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学生姓名:马泽昊学号: 10040141X45院系:化工与环境系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顾宁2013年 9 月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摘要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些讨论认为,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以环境经济学的“双赢原理“为基础,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并研拟对能源消费征收环境税。

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

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

关键词:雾霾天气,成因,影响,环境经济,双赢原理1.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1.1雾霾的定义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1.2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

我国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超过千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二)、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

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

(三)、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

(四)、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

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污染物排放在低空不断积累。

2.雾霾现象引发的环境经济学的探索2.1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状频繁出现高污染的雾霾天气,实质上就是“经济活动中超过环境自净化能力的污染排放及其累积”的一个切实写照,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果之一。

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追求不受“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

因为,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就决定了污染排放量的多少,“经济产出”与“污染排放量”是经济活动的同时产生的。

现实中,各个经济主体往往只考虑到给社会成员带来正效用的“经济产出”,而有意无意地忽略给社会成员带来负效用的“污染排放”。

在这样一种“GDP至上”的发展观念下,突破“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增长是必然的选择,超自净化能力的污染排放和累积也是必然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

但区域经济总量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差。

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

随着石灰石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水泥、轻质碳酸钙、石灰等产业不断扩大,特别经济强镇战略不断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会,同时,资源型工业经济结构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泥的粉尘、噪声污染,碳酸钙的尘、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废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等。

并且这与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力也有很大关系。

作为一个工业企业众多、污染严重、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经济重区,没有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少相应的专职环保人员,政府多年的环保工作更多的是协调处理群众环境污染、纠纷和协助环保局开展收缴排污费等工作;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缺少有专业知识的环保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难以应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同时,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较好的措施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所以,只有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先决性约束,经济活动中的污染排放量才有可能限制在环境自净化能力范围之内,超量排放的长期累积形成的“雾霾”才有可能逐渐消散。

要根治“雾霾”,必须在宏观层面、消费者层面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2.2.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

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2.2.2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当前,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2.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

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部分行政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如:北京、珠江三角洲等。

如果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全国环境这盘大棋。

因此,必须痛下决心及时清除现有的污染源的同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其环境现状。

2.2.4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

依法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

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

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环保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

同时,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中来。

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

结束语总之,我国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方面为全国作贡献。

参考文献[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04[2]王国强,,解析山西雾霾天气的成因[J],成都气象出版社,2011,42[3] 李寿德.,排污权交易产生的经济根源及其研究动态预测,2003,65-711[4]汪孝宗,胡雪芹,王红茹,宋雪莲,中国的减排路径[J],中国经济周刊,2009(49),256-2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