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相配套的产业集聚区。
为了解决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低、小、散、乱”等问题,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推进城市化、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根据市委提出的“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和浙政[2000]7 号《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城市化若干政策的通知》、《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等,编制了《温州市产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重点就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调整方向等进行规划,是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性、控制性文件。
规划年限:2003-2015 年。
一、工业园区的现实基础自1998 年以来,为了适应家庭工业规模扩张的内在要求,以中心城市( 镇) 为依托的工业园区迅猛发展。
据初步统计,截止2002 年底,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工业园区200 余个( 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总规划用地210km 2 左右,建成面积约45km 2 ;各类工业园区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 。
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服装、鞋革、电子电器、汽摩配、印刷包装等行业;从区域布局来看,主要集中在市区、乐清、瑞安、平阳、苍南和永嘉等沿海、沿江地区。
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全市产业集聚和升级的有效载体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与此同时,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了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机制。
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 )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性和超前性。
未能从全市产业分工的高度对园区进行统筹布局和规划,部分园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衔接不够,园区缺乏再发展空间。
2 )园区的建设步伐缓慢。
一方面,受土地指标制约,加上征地困难,园区供地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圈地”、“炒地”等现象又加剧了供地紧张的矛盾。
3 )园区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服务不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园区建设起点不高、特色不明、产业混杂,“低、小、散、乱”现象突出,缺乏发展后劲;园区地价偏高,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政府服务不到位制约了园区发展;个别园区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义工业园区发展将全面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富裕小康社会建设,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1、有利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园区的产业功能区块,可以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合理延续,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的技术研究、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2、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工业的集聚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把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工业企业集中起来,把混杂在居住、商贸区的生产企业迁出来,为城市合理发展创造条件。
而且工业园区也可成为城市(镇)的组成部分,为当地房地产、金融及市场等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基础条件,进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3、有利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
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可以壮大工业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奠定产业基础。
同时,建设工业园区对开发山区和海洋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吸纳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就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实现我市全面小康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发展工业园区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围绕“一港三城”发展战略,以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园区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中心城市(镇)为依托,以重点产业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整合存量、扩大增量,突破行政区划,明确功能定位,拉开布局框架,增强产业集聚度,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发展原则1、统筹规划原则: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遵循经济区划规律,全市一盘棋统筹考虑。
工业园区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园区布局要为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主要城市(镇)留出足够的空间,并拉开拉大园区布局框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和重要城镇的支撑和辐射作用,将工业园区作为工业新城来建设。
2、战略调整原则:根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大幅度整合原来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工业小区,,从全市工业发展十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用地要求出发,在沿海金色产业带按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分布四大片重点工业园区;除此以外,在内陆平原和山区、海岛的部分区域适当布置十六个补充类特色工业园区。
北部、西部、南部内陆山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着重发展观光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原则不新设工业点,已建的工业小区不再扩大规模,并逐渐按产业发展方向转移到相应的重点园区或特色园区内。
城市核心区、中心城区(镇)规划区实行“退二进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3、产业集聚原则:以重点行业为纽带,确保“国字号”产业基地用地;每一类重点产业基本上布一个区块,个别产业布局在二个区块,注重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突出产业集聚效应。
4、水平提升原则:立足现实的可行性,做大单个工业园区规模,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提高入园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提高园区单位面积投入与产出。
同时,充分考虑园区基础设施的配套性与共享性,完善园区社会服务体系,提升园区档次和水平。
5、可持续发展原则:置换整合既有土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绿色生产,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产业(工业)园区长远控制面积在500km 2 左右。
通过发展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的方式,基本建成园区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分工恰当、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建设施高效利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科技含量与产出率高、外向度与集聚度大的国际轻工城产业支撑体系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幅提高我市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015 年目标:——园区建成面积170 km 2 左右,——全市工业总产值8000 亿元,园区总产值达到6800 亿元以上,园区产业集聚度达到85% 以上;——平均经济密度达到40 亿元/ km 2 以上,——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00 亿元以上;——期末园区出口额达到250 亿美元;—— 50% 园区有产品研发中心,60% 园区有产品检测中心;2007年发展目标:——园区新建成面积约55km 2 ;——全市工业总产值4000 亿元,其中,园区总产值3000 亿元以上,园区产业集聚度达到75% 以上;——平均经济密度达到30 亿元/ km 2 以上;——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60 亿元以上;——园区五年累计引进外资6亿美元,2007年园区出口额达45亿美元;四、工业园区规划布局和调整方向我市工业园区的布局框架是“ 以带为主,以块为辅,带块结合”的空间结构。
“带”:即以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为主线,乐清片、滨海片、飞云片、鳌江片四个沿海工业园连成一条约400 km 2 左右的沿海产业带;“ 块”,即根据地理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在内陆平原和山区、海岛的部分区域适当布置十六个总面积98km 2 左右的补充类特色工业园区。
我市工业园区的战略性调整方向分成三类:重点类、补充类和整合类。
(一)重点类工业园主要在沿海产业带,根据各地历史成因、产业特色、地理环境以及全市统筹安排的需要,布局四大片重点工业园区,重点类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约420km 2 左右。
各重点工业园区内依据主导产业不同,又分为若干个产业功能区块。
1、乐清片工业园北至虹桥,南至黄华——七里沿江,西由大桥北入口延伸到永嘉乌牛,东至滨海地带,包括大小门岛4km 2 ,规划工业用地总面积约110km 2 ,主要发展电子、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船舶等产业。
依据主导产业不同,本园区内分设电子、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船舶等9 个产业功能区块。
2 、滨海片工业园北至半岛工程围垦区,南至大典下,西至沙城——鲍田——大典下一带,东至滨海围垦区,规划总面积约110km 2 ,内含中国制笔之都,主要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汽摩配、模具等产业,依据主导产业不同,本园区内分设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汽摩配等五个产业功能区块。
3 、飞云片工业园飞云江三桥以东南北两岸以及宋桥以南、瑶山以东地区,规划总面积约80km 2 ,内含中国塑料薄膜基地,主要发展五金工具、塑料薄膜,为轻工产业配套的各类机械装备、泵阀、鞋服等产业。
依据不同的主导产业,本园区内分设服饰、机械装备、高新技术、综合等四个产业功能区块。
4 、鳌江片工业园平阳黑牛湾围垦区以南,苍南金乡以北(不含金乡水网地带),站前大道以东至滨海地区,规划总面积120km 2 ,内含中国合成革之乡和中国塑编城,主要发展塑料制品、家具、不锈钢、精细化工、包装印刷及包装和印刷机械等产业以及台商投资产业。
除以上产业外,本园区将作为承接温州大都市轻工产业转移以及山海协作发展的综合性轻工产业拓展基地。
依据主导产业不同,本园区内分设台商投资、精细化工、塑料制品、山海协作、包装印刷、综合等六个产业功能区块。
(二)补充类特色工业园根据地理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在内陆平原山区和海岛的部分区域分布十六个特色工业园,规划总面积约98km 2 。
补充类特色工业园是我市重点类沿海工业园的一种补充,更是发展内陆边远山区和海岛经济的重要保障,主要有:(1)温州鹿城轻工园( 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选址于鹿城藤桥—上戍,面积约18.3 km 2 ,主要发展眼镜、剃须刀、打火机及配套业;(2)温州鞋业鹿城工业园( 中国鞋都) ,选址于鹿城双屿、仰义沿江、104 国道两侧,面积约 6.5 km 2 ,主要发展制鞋及配套业;(3)温州制锁工业园( 中国锁都、中国眼镜生产基地) ,选址于瓯海潘桥—娄桥—白云山,面积约 5 km 2 ,主要发展制锁、眼镜及配套业;(4)温州瞿溪制革工业园,选址于温瞿公路以南,瓯海大道以北,瞿溪路以东,园区西路以西,面积约 2 km 2 ,主要发展制革工业;(5)温州东瓯工业园( 中国泵阀之乡) ,选址于永嘉瓯北镇104 国道以南、东瓯大桥接线两侧,面积约11 km 2 ;(6)温州服饰辅料工业园( 中国纽扣生产基地、中国拉链之乡) ,选址于永嘉桥头镇建成区以南—瓯江沿江,面积约 2.5 km 2 ,主要发展以纽扣、拉链为主的服饰辅料业;(7)温州教仪玩具工业园,选址于永嘉桥下镇,面积约 2.5 km 2 ,主要发展电子教学仪器设备、玩具等产业。
(8)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工业园,选址于仙岩南面到瓯海与瑞安行政分界线,规划面积约4km 2 ,主要发展鞋服、汽摩配等产业;(9)温州汽摩配罗凤工业园,选址于塘下西北到瑞安行政区划界线,面积9.93km 2 ,主要发展汽车、摩托车配件业;(10)温州水头皮革工业园,选址于水头镇东北鹤溪—腾蛟,面积约10 km 2 ,包括制革工业园5km 2 、皮件工业园5km 2 ,主要发展鞣制革及皮件业;(11)温州农产品加工园,选址于瑞安马屿—梅屿—荆谷到飞云江南岸,面积约10 km 2 ,主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及饮料、食品业,并接纳文成部分转移产业;(12)温州针织品工业园,选址于陶山—碧山之间,面积约7 km 2 ,主要发展针织品、经编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