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温州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及出路目录摘要一. 温州模式概述(一)温州模式的产生(二)温州模式的基本特性(三)温州模式的新特点二. 温州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产业结构的缺失和产业结构更新的缓慢(二)制度缺乏创新(三)政府的综合能力不强(四)市场的不规范三. 温州模式的出路(一)提升竞争力(二)企业制度的创新(三)政府职能的转变(四)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四.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论文摘要所谓“温州模式”实质上是指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需求诱导型和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其现所面临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缺失和产业结构更新的缓慢,制度缺乏创新,政府综合能力不强。
其出路是提高竞争力,企业制度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
关键词:温州模式,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政府职能,温州精神一、温州模式概述(一)温州模式的产生1、温州模式产生的主观原因温州山地面积占78.2%,人均耕地不足0.4亩,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
有限的耕地资源无法承载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庞大的劳动大军的压力。
劳动力要在农业以外另谋生路实在是势所必然。
而由于从1949到1980年,国家对温州的工业投资有限,及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等客观因素,使得温州在窘境下选择了依靠自己力量,积累原始资金,发展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家庭经济,这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立下了汗马功劳。
温州缺乏重要的原材料矿产,也没有大的能源生产条件,加之建国初期正处于对台前线,因此,建国以来,虽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带,但不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地区。
国家对温州的投资一直都很少。
但温州也有自己本身的地理优势,温州属丘陵地带,山区占总面积78.2%;东部是平原水网的江南鱼米之乡,占17.5%;沿海自北至南有436座岛屿(500平方米以上)星罗棋布,对温州形成群星拱月之势,海岛面积占 1.5%;江河水面占2.8%。
通称“七山一水两分田”。
温州港是个河口港和海湾港兼具的天然良港,拥有鳌江、瑞安、清水埠、盘石、洞头等港,构成了大中小结合、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体系,是浙南、闽北水陆交通的枢纽。
而这却又成为温州贸易经济的发展的坚实基础,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温州港的开发曾寄予很大的希望:“温州在浙江省之南,瓯江之口。
此港比之宁波,其腹地较广,其周围之地区皆为生产甚富者,如使铁路发展,必管有相当之地方贸易无疑。
”2、温州模式产生的客观原因地方政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将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改革和发展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变革中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
或者说,“温州模式”是温州人民群众在国家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通过率先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在温州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线索,即政府职能的创新和市场化趋向。
在市场替代政府过程中,政府逐渐地从被动走向主动转变职能,进入了一种新形势下的“有为”状态,积极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政府矫正市场缺陷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还有传统文化及人文的影响,温州这块土地潜在的商品经济意识、传统经商的基因,埋植在人们思维领域中商品经济意识的早熟,温州人擅长审视度势,围绕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像火山爆发似的释放潜在商品经济能量,又在现代文明的陶冶中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念得到升华,由此形成了开拓思维和价值实现思维的两大观念体制,对温州模式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人文的影响也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温州人作为中国的犹太人更十分被全国人民所尊重,他们身上不仅有商人的精明,更有知己知彼,勇敢创新的开拓精神。
(二)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1、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展开的农村经济改革中,温州农村在较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广大农民迅速地把农业领域家庭经营的基本经验广泛运用于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依靠自身力量,大力发展家庭经营的商品经济,使家庭经营成为农村所有产业部门一种占主体地位的经营方式,成为温州模式的基础。
全市各县大批的家庭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苍南宜山区在传统土纺土织的基础上,发展再生晴纶纺织业,家庭工业户遍布全区,到1982年,有6.72万人从事纺织生产经营,占劳动力的92.6%。
乐清县柳市区,1970年开始生产低压电器,1980年有238家五金电器企业和上千个家庭工业。
瑞安县塘下、莘塍一带,很快形成了汽车配件、塑料编制、松紧带、陶瓷等产品的集中产地。
2、以专业市场为导向随着家庭经营的蓬勃兴起,商品流通领域中各种专业市场逐渐兴旺发达。
到1984年,全市城乡市场发展到393个,其中专业市场135个。
闻名全国的苍南宜山再生晴纶市场、金乡标牌徽章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乐清柳市低压电器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温州农村商品经济推向第一个高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商品、大市场”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温州农村建立起一种市场导向型经济。
3、以家庭经济为基础温州小城镇作为发挥农村工业“集聚效应”的重要依托得到了迅速发展。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在存在着阻碍城市化有效发展的城乡隔绝制度情况下,发挥了较好的功能。
八十年代,温州农村随着大批劳动力从耕地经营中转移出来和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农村生产要素来势迅速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有力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八十年代初期仅有的二十一个建制镇几乎都得到了改建和扩建,而且经改造后的建制镇,在以后基本上都成了温州的经济强镇,如乐清市的柳市镇、虹桥镇、北白象镇,平阳的鳌江镇,苍南的金乡镇、宜山镇,瑞安的塘下镇、莘塍镇,等等。
小城镇的崛起,极大推进了温州农村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4、以农村能人为骨干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敢于冒险竞争、勇于开拓创新的农村能人起着关键作用。
在农村民营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从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能工巧匠、经商能手、农民企业家和经营者等各种农村能人约占四分之一左右。
他们在开发产品、改进技术、引入新工艺、促进商品流通、开拓新市场、传播市场信息以及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他们所进行的各种创新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企业活力。
有人把当时的温州农村经济称之为“能人经济”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温州模式的新特点“新温州模式”不是摒弃传统“温州模式”,而是在传统温州模式的基础上作了继承和提高,特别是温州的民营企业家在艰苦环境下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渴求致富、敢冒风险,永不言败、永不满足的精神更是值得继承和发扬。
当然,既然作为新温州模式,除了继承和发扬,必定还有一定的突破。
首先,新温州模式突破了原温州模式那种以家庭工厂、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限制,定向了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优化的集团化规模发展的道路;其二,新温州模式调整了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走向了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道路;其三,改变了单纯以专业市场、小城镇为依托的营销方式,走向了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多种现代营销方式相结合的道路;其四,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企业经营普遍提高了素质,逐渐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智慧和理性思考的温州新型企业精英;其五,企业开始摒弃了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开始逐步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其六,产品档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行业开始走向协同作战和自律,区域品牌日益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温州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产业结构的缺失和产业结构更新的缓慢温州一直以来是以轻工业为绝对主导的产业格局。
温州拥有“中国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等19个“国”字号的产业。
温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国际性轻工城”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轻工业成就了温州,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轻工业在温州的绝对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温州的发展,形成了温州当今的产业定局,使温州无法顺利地进行产业升级与调整。
近10多年来,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基本局限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皮革、服装、打火机等。
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认为,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当一个时期中,由于温州人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从事市场交换活动,同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起步和发展阶段,通过人格化交易方式(在亲戚朋友等熟人间的交易方式)比较容易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
一旦这一方式被确立,就会产生惯性和路径依赖,造成“代际锁定”,即一代又一代产业格局与交易方式的固化。
这种“代际锁定”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异常缓慢。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的产业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以服装、皮鞋、箱包、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制造业结构上,即使在温州的第二代企业家中,仍然大多从事同样的行业。
随着各地民营化改革的推进,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
产业不能及时升级,产业结构难以调整,使得温州不得不沿袭传统的产业布局,导致经济速度的下滑。
(二)制度缺乏创新温州99.9%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而几乎所有民营企业都是从家族制开始的。
长期从事“温州模式”研究的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德文教授对记者说,温州民营经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显现弊端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产权约束。
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来说最大局限就在于对人才的排斥,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弊端日益凸现。
家族制还决定了分散经营的民企难以通过联合重组、兼并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得以迅速扩张。
巨一鞋业集团至今没有跳出家族制框架。
从1989年成立至今,巨一的发展过程基本属于走南闯北开拓市场的模式,虽然巨一集团也意识到这种传统模式已不再合乎潮流,准备联合兼并一些企业,着手多元化的运作,但这些都不涉及到股权变更。
目前温州的民营企业真正打破家族制的少之又少。
温州民企的发展最多不过30年时间,创业者的年纪还没到要退休的时候;文化教育事业一直是温州发展的软肋,没有良好的内部人才环境,吸引外来人才更是难上加难;民企对职业经理人有一种先天的排斥心理,温州老板现有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达到能接受职业经理人的程度。
(三)政府的综合竞争力不强温州企业外迁跨地区经营呈上升之势,据温州市统计局调查,截至2007年底,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经商、办实业的有220多万人,占全市在籍人口的27.5%。
在温州外出从业的人群中,从事工业活动的带动资金转移数量最多,估计累计投资1500亿元以上,温州资本输出、跨地区经营有利于提高温州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有利于温州产业的扩散,可提高温州总体经济实力;但大量的生产性资本外迁也会影响本地区的税收、就业和经济增长速度,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货币是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而这均与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浅薄,综合竞争能力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能需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