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介绍

与密西根大学的合作(共建机械学院,成立联合学院) 与GIT的合作(双学位、物流中心、暑期项目) 与MIT的合作(中国制造业领袖项目启动,双学位) 与UC System 合作(10+10 项目,食品安全中心) 中法4+4、9+9项目 中法联合博士研究院 多层次、多模式、多区域、全方位合作
柏林工业大学 斯图加特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 海德堡大学 里昂中央大学 巴黎中央大学 法国高等矿业大学
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19
交大近代历史沿革
阶段
南洋公学 创立
建筑
老上院 、中院
曲折发展阶段 图书馆、体育馆
高速发展 阶段
发展 末期
执信西斋、工程馆、 新校门、总办公厅、 铁木工厂、工程馆
文治堂
年代
20
交大近代历史沿革
上海交大最初只有现 在一般大小,随着不断的 发展一直到今天这个规模。 中国近代几次较大规模的 国内战争没有对交大老校 园造成破坏,除抗日战争 时期,学校一直坐落在徐 汇,没有任何搬迁,这也 是其能顺利发展的原因。
院系设置
人文版块 (7)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媒体与设计学院 体育系
4.学生规模
学生规模(稳定规模、提高质量)
本科生 18600
留学生 5600
研究生 20400
学生总数:44600 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1:1
5.国际化
多层次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塑性成形工程系
院系设置
理科版块 (2)
理学院数学系 理学院物理系
院系设置
生命医学版块 (4)
医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 药学院
—— 新中院
新中院位于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中院北侧,是一幢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新中院建于清宣统二 年(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校园建筑。新中院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是一个小体量的建 筑,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梁柱体系的做法,以木制梁柱代替敦实的砖柱,简化结构,使之更加适合实 际要求。两柱之间再用细小的木拱装饰。所以整座建筑的外立面显得通透轻巧。而枋及栏杆等建筑构件饰
第二次规划师上世纪30年代 邬达克受孙科校长之托进行设计 的,这次规划首先决定把操场西 移至体育馆西侧,并将之前的福 开森体育场变为开敞的绿地,之 后建造的建筑围绕着绿地将其围 合,形成一种传统的西方大学的 平面形式。此时交大校园的面积 已扩大了一倍。
1949年校总平面
第三次在解放之后,规划中 提到要将操场南面的棚户区拆除, 与校园西面直到虹桥路(今淮海 西路)的地区一起划入学校,在 南侧与北门对称之处开一处新的 大门,与操场等开敞空间形成一 条校园中轴线,并在操场西侧建 立与东侧对称的教学楼。然而由 于校园西迁闵行的计划,是的此 次规划没有实现。
1917年校园范围
1934年校园范围
1949年校园增加部分
现在的校园范围
21
交大校园规划史
1917年校园范围
1934年校园鸟瞰
历史上上海交大的较重要 的校园规划一共有三次,第一 次是创办南洋公学时福开森选 址、购地、设计教学楼时的规 划。当时福开森强调学生的体 育教育,所以在学院中心留出 来一片开敞空间作为操场用地。 当时为了解决校园的排水问题, 还在校园四周挖了水渠。
象征,出现在许多影视和摄影作品之中。
图书馆
—— 图书馆
老图书馆位于徐汇校区中心绿地的东侧,东临华山路,南面紧贴着徐汇校区的华山路大门,是进入校 区后看到的第一幢建筑。老图书老馆设计于1917年,始建于1918年,建成于1919年。砖、砼、木混合结 构,共三层。初建面积2678平方米,而后又于1934年加建一座550平方米的书库;1995年,因为使用功 能不完备,在该图书馆西侧加建卫生间。图书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使用功能也经历了几次变化: 1985年,由于包兆龙图书馆的投入使用,老图书馆转为校档案馆办公之用;又于1995年大修之后,作为
老校门于1934年在南洋公学牌坊木门原址 上重新修建,1935年春落成。当时建造校门选择 了中国传统的宫门式样,而非校内建筑主流的欧 式古典风格,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主流建筑思潮。
新老中校院门
—— 老校门
交通大学地处上海市区西南隅,华山路(原名海格路)西边,与广元西路北边(原名虹桥路),而在 靠近两条路交汇处,对着华山路一侧,就是上海交大的正门。这座位于校园东南角的大门前,流淌着徐家 汇三条主要河道之一的法华泾,它使校区与外界之间形成一条天然的地理分界线。相信当时南洋公学在选 址上是精心考虑过的,这条天然的“护校河”使学校与外面纷繁的社会环境相隔离,校门桥成了内外两个
明显受到当时“社会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出清晰的时代特征。
新中院
新中院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 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校园建筑。新中院建筑面 积为1250平方米,是一幢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 建筑风格是脱胎于上海开埠早期流行的“殖民地 外廊式”建筑,是今天上海保留了为数不多的这
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中的一个。
本科生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
创造“国际化”环境
将“研究性“纳入 人才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和专业 教育的有机结合
2. 人才培养
2006年,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特等 今年8月,荣获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
奖,同时还获得Ben Fusaro Award 冠名奖
第一名和第二名
2004年,在“WEC”世界工程师大会和“ROBOCUP” 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
交大校园历史风貌
上海交大校园鸟瞰旧照
中院旧照
老上院旧照
校园景观旧照 图书馆旧照 校门旧照
老建筑一览
工程馆 执信西斋
文治堂
新上院 新中院
中院
总办公厅 体育馆
饮水思源
图书馆
东校门
中院
中院
中院建成于1899年(即光绪二十五年)夏,是上海交大 现存最古老的教学楼,也是在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创办后不久 完成的第一座教学楼。中院最早是一栋3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 在后来的修缮中改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950m。建筑为文艺 复兴风格,清末美国传教士福开森设计。福开森本身并不是建
有丰富的卷草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表现出艺术装饰主义风格。
新中院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 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校园建筑。新中院建筑面 积为1250平方米,是一幢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 建筑风格是脱胎于上海开埠早期流行的“殖民地 外廊式”建筑,是今天上海保留了为数不多的这
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中的一个。
著名校友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内科血液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吴文俊
2. 人才培养基本数据
本科生 20400 人

硕士研究生 18600 人

博士研究生 5600 人
留学生 700 人(学位生)
学院(系) 23 个
本科专业 65 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41 个
悉尼大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德肯大学 塔斯马尼亚大学 昆士兰大学 维多利亚技术学院 麦考里大学 ……
密执安大学 加州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康乃尔大学 乔治理亚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 马里兰大学 加州洛杉矶大学
维多利亚大学 滑铁卢大学 ……
海外游学计划
包括联合培养双学位(或双文凭)项目、交流交换生与海外实习 项目、暑期实习项目,已有17.4%的本科生具有海外游学经历。
筑师,但从建筑中体现了其一定的专业素养。
—— 中院
中院坐北朝南,建筑的平面基本为长方形,左右对称,东西两端有翼略微突出,东西长60米,南北 深30米,高21.48米,建筑面积为4950平方米。建造中院的目的是用作中院(供当时的师范班及中学部 使用。)学舍,故以院命楼,名曰“南洋公学中院”。建成之初,它集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一体,
世界之间重要的过渡空间。
图书馆是任何一所大学最必要,也重要的场所, 所以在大学创办之初,图书馆总是最早被建造的建筑之 一。上海交通大学老图书馆早在1919年落成,并幸运地 保留至今。很长时间里,她是交大的藏书、阅览之地, 成千上万的学子曾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孜孜不倦。这座 建筑因为富于建筑艺术美的形式,成为沪上高雅文化的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232 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22 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142 个
博士后流动站 23 个
国家重点学科点 49 个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9 个
专任教师 3018 人
教授 725 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5 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18 名
“长江学者” 62 名 名
是交大初创时期的见证和参与者。
新上院建成于1954年,是解放初期建造的第 一座教学楼。新上院建在老上院的原址上,是一栋4 层砖混结构建筑,建筑面积9746平方米。建筑为民 族社会主义风格风格,与周边建筑风格迥异,具有
浓厚鲜明的时代感。
新上院
—— 新上院
今天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最老的建筑,大多数围绕在校园中心绿地周围,它们有中院、图书馆、老校门、 医院、体育馆、总办公厅,还有一栋比较独特就是位于绿地西北角的新上院,这座建于解放初年的教学楼,
机器人世界杯中获得7个国际级奖项
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唯一的特等奖。
2.人才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工程)
把基础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 1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其中5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9门学科平台课 程 5位“国家教学名师”中4位从事基础课程教学
3.学校介绍——院系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