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5期领导谈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策略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接上期)二、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城市高等资源1.注重文化自然遗产的多功能性、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如果不注意这四大特性,就会犯重大的错误。
可能你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是毁灭性的。
风景名胜区除了旅游功能以外,它还有其他诸多功能。
(1)遗产保护的功能。
文化自然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年甚至是数亿年自然的造化,所以保护这一遗产就是保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特征。
这也是西方发达的国家把所有的东西都私有化了,而国家公园却是国有的,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原因。
当然,我国也有许多专家提出建立这样的管理体制,但我认为,至少目前我们还行不通,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土地制度不一样,我国风景区的土地属集体所有,且国家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全部将其征用。
(2)生态的载体。
维护良好的生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主要靠占国土面积1%的风景名胜区。
(3)科教的场所。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场所。
斯坦福大学旁边有一个自然保护区,60年来都是作为旅游基地来开发,但是最近20年,斯坦福大学将这一区域予以封闭,把它作为研究地球历史和气候演变的全球科研中心,所以这个地方就更加引人注目,世界银行投资也比过去大大增加。
(4)对中国人而言,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历史街区和风景区资源,是三千万华侨的文化桥梁、景观桥梁,也是我们两岸统一的一件“武器”。
海外华人问祖寻根,主要是看老城、看自然风貌,这是他们最为留恋的。
正因为文化自然遗产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参观美国国家公园如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必须限时、限人并预约参观时间,有的要提前半年、一年预约才能进入参观。
因为这些资源是脆弱的和不可再生的。
2.推行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个名为WT O 的机构即世界旅游组织,而且今年的世界旅游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同时还有一个WTT C 即世界旅游理事会,这些组织先后提出《可持续的21世纪旅游发展纲要》、《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
在《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来满足现实旅游者的需要。
这就是说明,当代人的开发不能给下一代的开发留下遗憾,首先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的机会的基础上,才能满足现在旅游者的需要。
同时指出,旅游产品应与当地的环境、社区、文化保护协调一致,这些产品是旅游发展永久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者。
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它的可观赏性和带来的长久利益,将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
因为旅游开发,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那么多人来了,怎么办?这么多人来,会把草地踩平;还有许多人在珍稀的摩崖石刻上,刻上“××到此一游”等等,这些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把这些东西限制在最低的程度。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21世纪的旅游发展议程》是旅游发展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提出了三个要素:(1)任何旅游资源都要考虑承载能力。
例如我国的九寨沟风景区,限定进入景区参观的人数,这是做得比较好。
我们不鼓励进入景区的游客越多越好,如果进入的人过多,就会引发当地的生态失衡和资源破坏,以后就没人来了,这还算什么发展?所以必须考虑景区的承载能力。
每一个风景点,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承受人类活动有个法则即旅游环境容量,不能超过最高旅游环境容量。
(2)推行绿色旅游产品。
根据《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绿色旅游产品指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产品。
旅游开发本身,就应以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为核心。
(3)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保护。
来自于资源的收入,应用之于资源的保护。
现在有的城市就不是这样,景区门票收入一卷而光,成为政府的第二财政,不是用来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而是用到别的地方上去,这就不对了。
3.着眼于整体上保护城市的风貌和特点城市的风貌特点本身就是不断增值的财富。
如何从整体加以保护?(1)辟新区,保旧城。
因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历史都是非常悠久的,都有一个旧城。
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旧城的保护要通过建设新区,尤其是各类开发区、大学园区都要结合卫星城的规●领导谈划建设来完善城市布局,给老城减压,疏散人口,像李瑞环同志说的那样,把这个“肚子”泄掉才能保持旧城。
但当前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各地旧城改造力度过大,以至于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被大批毁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毫无地方和历史特色的多层或高层建筑,这也是造成各城市千城一面的基本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许多人不明白,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乃是历史长河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把真实的历史留下的全部信息完整地传给下一代,因而更需要持之以恒地长期工作,决不能按所谓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急功近利心态去搞掠夺性的建设。
(2)复风貌,保子城。
子城是城市的起源,要通过风貌的延续和保护,与之相匹配,从而达到风貌协调和一致性。
我们现在的控制性详规,是学自于美国的Z onin g,而Z onin g是学自于德国的控规。
德国的控规对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的保护有着明确的规定,所以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比较协调。
但到了美国的控规中,由于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就把历史建筑风貌保护的内容去掉了。
我国向美国学习Z onin g,结果把美国三百年历史的城市建设规划当成了全部的内容,所以我国的控规也没有历史建筑风貌保护这个内容。
现在建设部准备要恢复。
(3)继文脉,保重点。
城市的文脉一定要保护,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建筑都要保留,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重点怎么保护呢?也分三大块:第一是核心保护区。
核心区内的历史性建筑的保护,按梁思成先生的说法,就是延年益寿。
这些建筑不能随便涂脂抹粉,更不能大规模的进行修补。
第二是整个历史街区。
要编制整修规划而不是重建规划,对街区建筑的维修保护,就像补牙齿一样,什么地方坏了,哪个牙齿有洞,就予以修补。
而我们许多地方的老城改造,往往是把一口牙齿不论好坏统统拔光,然后镶上两片假牙。
这样的操作确实省力气,但把城市所有的宝贝都毁了,建起来的却是垃圾。
第三是要在修复保护过程中注重贯彻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
这是国际遗产保护组织在威尼斯签订的《威尼斯宪章》中提出的几大特性。
所谓整体性,指的是一幢古建筑与整个区域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改变了这个区域环境,古建筑本身也就失效了。
如上海的新天地,当时投资建设新天地的老板就差点犯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中,他说,这幢建筑我们要保存下来,旁边的其他建筑予以拆除,改建成一片绿地,把这个建筑衬托出来,像座纪念碑一样。
有的人说好,也有人提醒他,如果照你这样做的话,这还是“一大”的旧址吗?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中活动,如果当年是在一个像纪念碑一样的地方开会,这共产党还能发展到现在吗?肯定是深藏在哪片民宅中的,如果把整片民宅都拆掉,就把开会的地方孤零零地保留下来了,把它亮出来,用灯光聚焦,以绿地衬托,人们就无法想象当年开会的场景,这就破坏了整体性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是由各个时代的建筑和其他构筑物所逐渐形成的,在这些城市中展现的是与它们悠久历史相匹配的清晰的文化脉络,也就是城市的可读性。
所以,千万要防止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去草率处置历史建筑,尤其要保留与历史文化环境相协调的近、现代建筑,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反对造假和抹杀近、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的创造。
近来山东等地建设部门对近代历史优秀建筑进行认证和保护,就是一项保存城市历史文化的壮举。
4.处理好政府管制和企业经营的关系政府管制,主要侧重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通过什么手段呢?主要是通过规划。
规划有几大功能:(1)保护性的控制作用。
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脆弱性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要划定保护区。
对历史文化名城,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对风景名胜区,有绝对保护区、二类保护区、外围影响区,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保护等级。
在绝对保护区里,就不能建任何建筑,动任何地形、地貌。
(2)保护和利用协调性。
什么地方能够开发?开发什么?都要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处理好长远和眼前的关系。
通过规划,使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合理发展。
(3)统一性。
国务院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条例》,是城市规划法的延续,它的母法是《规划法》。
风景名胜区要按照《规划法》来统一管理,凡是与《规划法》相违背的,都要统一到《规划法》上来。
(4)前瞻性。
按照国际旅游协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绿色旅游产品的特征,对资源保护所有的不利因素都要估计到,并将其限制在最低的水平上。
(5)过程性。
因为一个规划的编制,首先是评估分析,第二是编制审查;第三是公示反馈;第四是实施监督;第五是定期修订。
规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画了一张图,墙上一挂就算数了。
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做这样的规划相当于什么呢?就是要类同于对历史画卷、名画的保护修复。
比如家里有一幅张大千的名画,我们总不会拿来教孩子在上面去乱画吧。
如果这幅名画局部有点破损,咱们就要找名家来修补。
现在有的地方则不对,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几千年的历史古城,都是经典名画,但是我们有的人却是在乱图、乱写,就如同把家里的古画拿出来给小孩子涂鸦一样,这确确实实是一件破坏宝贵资源对子孙后代犯罪的坏事。
企业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效率。
为什么推出景区内部的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美国人发明的,就是法律规定这个责任属于政府,但是政府为了提高效率,在某些项目上特别允许企业来经营,如景区缆车、索道、宾馆、住宿导游、物业、保洁、保安等,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明确政府管制和企业经营各自的范围,把企业经营对资源保护的副作用限制在最低的水平上,将经济效益提高。
搞城市建设,发展旅游事业,是一件流芳千古的事情,但做得不好也可能遗臭万年。
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化发展之迅猛、旅游需求之紧迫、资源保护岌岌可危之形势前,我们要通过掌握真正的永续利用资源和合理保护开发的办法,切实处理好保护和利用这对矛盾。
■(完)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5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