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心理学中的地域歧视问题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域歧视现象也越发严重,随着网络这大信息量且不受制约的媒体的兴盛,不单单是具有倾向报道引发的问题,更多的则是捏造与诽谤,或者恶意中伤个别地区。
这使得地域矛盾逐渐激化。
城市对于农村的歧视、经济发达地区对于经济不发达区的歧视、对于特定区域的歧视。
这三类歧视现象的矛盾逐渐凸显。
对于地域歧视的产生于解决问题变得十分重要。
通过分析我国地域歧视的现状,并通过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学的解释来剖析这些现状,通过完善媒体及报道法规,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以及基础保障的办法,来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地域歧视的问题。
关键词:刻板效应对比优越感媒体地域歧视
一.我国地域歧视的现状与危害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作为一个拥有23个省份的国家,各地域的矛盾与利益冲突也是不断的,在这些矛盾中,地域歧视是之个逐渐凸显与激化的焦点。
经常上网浏览新闻或者逛贴吧的人,一定不陌生这样一个词语——地域攻击,而这个词语的意思也正如它的字面意思,详细的解释是——带有严重地域倾向的侮辱和诋毁。
我相信每个人对于地域攻击都是坚持反对态度的,但是地域歧视的现象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愈演愈烈。
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解释歧视像,所谓的歧视是指:“相同的人
(事)被不公平的对待或者不同的人(事)受到相同的对待”【1】地域歧视是指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者社会成员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或某一特殊地域的社会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
【2】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种种的地域歧视,如古时称南方为“蛮夷之地”,又有《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所说的“齐人善盗”。
而地域歧视在中国的现状问题可表现为三类:【3】
1.城市对于农村的歧视。
2.经济发达地区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歧视。
3.对于特定区域的歧视。
对于第一类问题,现在城乡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仍然可以看到城市对农村的歧视心态。
城市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频率和其经济增长成正比,而农村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比例明显较低,而且和经济的增长成反比,城市地区的新闻的特征明显而且千差万别,而农村地区的形象特征要么比较模糊,要么就以贫穷落后的形象出现,这种情况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我们生活中就存在很生动的例子,来城的务工的农村劳动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经济保障,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号。
对其歧视存在多个个方面经济歧视、非经济歧视、基本人权歧视、政策性歧视和文化性歧视。
这些歧视现象的存在已经不单单是道德的丧失,更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对于第二类问题,笼统来说就是重视东部经济发达地域轻视中西
部经济欠发地域,狭义讲就是大众传播媒介重视大城市轻视小城市。
大众传播媒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经济发达的地域,而对那些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等社会问题的经济欠发达地域的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比例构成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有意无意中采取歧视的态度。
歧视现象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在北京、上海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
外来人口则成为了新的歧视目标,那些外来工作于求学人员被打上“外地人”的标签。
在工作上外来人员受到歧视,在相同竞争条件下受到排挤。
在日常生活中也受到当地市民的提防与嫌弃。
使得应有的高效劳动力流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对于带三类问题,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实例,经常上贴吧人一定对这个词不陌生“河南人”。
而只要有“河南人”出现的地方便有歧视性的言论或者侮辱性的攻击。
这个词在网上简直代表了犯罪与丑陋。
而在外的河南籍人员也受到了同样的对待。
一旦出现犯罪事件,便首先被周围人怀疑,一旦交谈中提及犯罪与道德问题便被周围人指指点点或者嘲笑。
这种行为严重说来简直是分裂中国行为也不为过。
二.利用社会心理学分析地域歧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刻板效应
在心理学上存在“第一印象与刻板印象”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希尔顿对其的定义是;“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群体特征的归纳、概括和总结。
它们并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个体差异,仅仅是存在人们脑中的固有看法,但对人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这为“人际知觉”。
“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自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和服装等形成的印象,这种初次获得的印象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互相间的关系,往往是今后交往的依据.【4】
而刻板印象的影响效应之所以存在,这和我们的大众媒体的宣传方式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看到近况的主流媒体刊物的报道内容便存在歧视性。
例如2007年的《人民日报》关于城市的报道高达1025篇,而涉及农村的报道只有856篇远低于城市的报道篇数。
而农村报道涉及的内容在医疗、就业和教育方面严重缺失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有关的建设性报道也是基础设施类的。
不对等宣传便产生不对等的对待,这使得在人们心中便留下了所谓的“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产生歧视效应。
又例如2007年的《人民日报》在涉及省份级发达城市的报道中,关于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及北京的报道占了总报道量的50%。
我们先不说报道涉及的内容,单是这极具偏向性的报道量,就足以引导群众产生观念差别。
所谓的发达城市、省份受到极大关注,便留下了所谓”优越”的第一印象。
歧视的产生并不奇怪。
而关于“河南”的问题则是媒体恶性循环的结果。
2.个体持有偏见有利于维持自我优越感
通过对他人的歧视来获得优越感,这是一种普遍心理。
当我们觉察到威胁的时候,要避免偏见尤其困难,因为它有助于维持自尊感。
【5】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追求幸福便是生活的主要意义,而所谓的优越感在一定的程度上等同于会与幸福感混淆。
而优越感的产生是指,在相同层面上,你的标准判定高于他人,而产生的快感。
对于我们社会而言,最容易也是最基本获得优越感的方式,便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处境与报道地区的处境作对比,随之而来的便是歧视的产生。
人们通过贬低其他群体中的人来补偿他们自己的失败。
另外偏见有助于我们相信自己的文化比其他的好。
我们重视自己的文化,因为我们得依靠它提供的认同感来获得生活的意义。
我们可能感受到所在群体文化更优等,也可能通过贬低其他群体的文化重新确认自身文化的优越性。
三.地域歧视的解决方法
首先针对附有倾向性的报道,我们不妨引入数学数据,将报道材料量化,通过内容分析法,统计出在广泛的报道中对于地域方面存在正对性的字眼以及具有明显地域对比的资料。
将这些资料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
横向比较,得出相同地域报道信息的变化,从而使得媒体意识到对于不发达地区以及受歧视地区的报道,应该采取优化及提升有益新闻的报道量。
纵向比较,得出不同区域之间的报道差异,从而使媒体意识到这些媒体信息实质存在的失衡,从而想办法弱化差异的存在。
对于第一类问题,我们应该总体提升农村的社会形象,增加积极面的报道,将大众的关注点引向好的一面,报道注重农村的发展,让大众认识到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其实很细微,这样原先的刻板印象就会被改
变。
第二类问题也是同理
对于第三类问题,大众传媒从根本上就应该杜绝。
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挽回已经被贬低的地区,这当然也需要媒体的努力。
增加对这些地区积极面的报道,将原先存在的问题于现在的改善情况作对比。
是大众认识到那些地区的优点以及变化。
解决地域歧视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政府来说,要制定有利于“被歧视地域”发展政策、法律法规,其实保护他们能平等享有受教育和利用社会共器的机会,对社会组织来说,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集体大众,都要用实际行动来关系、援助“被歧视地域”,而对“被歧视地域”自身而言,必须增强自信心,加强与主流社会的交流,积极寻求解决在媒体中被歧视的问题。
当然真正的能根除这些地域歧视的有效措施在于我们的国家,在于我们的政策。
提高农村待遇,完善农村基础建设。
缩小经济带的差距。
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得那些客居他乡的人拥有和当地人相同的待遇与社会福利。
使得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发达起来,使得不安定的地区恢复和谐。
也只有这样大众才能正真认可一个地区,只有这样才能根除地域歧视。
参考文献:
【1】《社会问题经济学》安塞尔m夏普,查尔斯a累吉斯特,保罗格兰姆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地域歧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心理科学》黄国萍,姚本先【3】《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与地域偏见问题》勇群
【4】《浅析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偏见与歧视》包睿智【5】《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丛书》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