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公证界不断加强与国外公证界的交流与合作,广泛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并得到了国际拉丁公正联盟的认可。
但是,纵观我国公证制度在实践中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
在我国,公证被注入浓厚的行政色彩。
并且,由于才在多种制约因素,公证的社会公信力较低,应有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公证制度;公证意识;公证机构性质
200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开始实施。
客观的说,公证是一个涉及领域、从业人数都相对较小的法律职业。
但是,在《公证法》的制定过程中人们还是能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利益追求和博弈。
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人充分利用他们所占掌握的权利和舆论来表达他们特殊的意见和要求,并最终体现在《公证法》中。
从实质上看,我国《公证法》的制定实际上是由公证管理机构和公证行业主导的,试图在大陆法系公证制度的框架下完善我国公证制度的一种努力。
与来自公证行业外部的希望改变现有模式的意图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我国公证制度出现严重的不对称状况。
我国公证制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足。
一、人们公证意识淡薄
由于受各种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人们的公证意识比较淡薄。
人们对公证机构的理解只限于开奖公证和出国公证。
在公证实务中,公证机构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
例如,在遗嘱公证中,公证员很难了解立遗嘱人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只能依靠立遗嘱人自己提供的信息。
公证员很难辨别是否有恶意隐瞒和故意提供虚假证明。
此外,目前我国的公证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方面的需要。
在没有理论指导的现实中,公证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因此,公证行业发展很缓慢。
二、公证机构的地位不独立
公证的独立性①是指公证机构独立的行事公证证明权、独立的承担责任。
公证的独立性是公证法律服务的基本需要。
公证的本质是以第三方身份来服务于社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任何上级单位或个人无权对公证员施加任何影响。
法律和法规是公证员的唯一准则。
独立性的表现有两个;1.行使职权独立。
2.承担责任独立。
但我国目前对公证处的管理实行的是行政司法管理为主的模式。
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决定公证处的人事任命、人事职级。
公证费用的使用权也掌握在司法局长手中甚至有的司法局长由审批签发公证文书的权利。
此外,个个公证处之间虽然不具有隶属关系,但公证处是司法局的一个职能部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使公证权的机关。
关于公证处的法律地位,绝大多数公证程序规范并没有给
予足够的重视。
《公证法》虽然规定“公证机构独立行使公证职能,”但笔者认为公证的独立性仅靠这一般性的规定是不够的,应该把公证的独立性上升到法律基本原则的层面。
三、公证机构的性质及其矛盾
《公证法》第6条明确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
”这一规定确立了公证机构的非营利性、独立行使职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形象或者说地位。
而我国目前公证机制的一大特色就是三种不同性质的机构与三种不同编制的人员并存。
如果不同组织形式的公证机构都能不以盈利为目的,独立行使公证职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那么他们就都符合《公证法》的要求。
但问题就在于,在我国不同组织形似的机构本身就意味着其发挥功能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其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尽相同的。
《公证法》对于公证机构在职能上的相同要求,必定无法通过不同组织形式的公证机构得到同样的实现。
②
在我国三种不同性质的公证机构是: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事业性质的公证机构;合作制公证处。
首先,合作制公证处以及自收自支的事业法人公证处必然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者。
在收费标准统一的情况下,这两种公证处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以低于国家收费标准的不正当竞争方式必然盛行,而不合理的低收费又可能导致公证质量的的低劣。
其次,公证机构在独立行使职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方面会出现差异。
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由于人员、经费等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它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无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
四、公证的救济方式存在问题
《公证法》第5章第39条“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
公证书的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公证机构应当撤销该公证书并予以公告,该公证书白始无效;公证书有其他错误的,公证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同章第40条。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这种制度安排与实践存在一些矛盾。
首先,关于错误的公证书撤销或更正问题。
在实践中,自体监督的低效性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因此,公证机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根据复议请求撤销或变更自己出具的公证书是很难把握的。
而一旦复议请求被拒后,当事人就失去了更正“有错误的”公证书的途径。
其次,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对公证书有异议”而提起的民事诉讼问题。
只有当涉及到公证文书的效力时候,法院的相关诉讼才可能进行下去。
但是,《公证法》第38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未经公证的事项不具有法律效力。
”依次规定公证行为本身就是原有法律行为的组成部分。
只有当公证机构撤销或变更有错误的公证书时,人民法院才能受理“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民事诉讼。
《公证法》一方面确认公证书的效力,另一方面却又通过“公证救济方式”来消解这种效力,矛盾和混乱显露无疑。
[注释]
①王胜明、段正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②杨翔.《公证正在失去平衡》,《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20页。
[参考文献]
[1]王胜明,段正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
[2]杨翔.公证正在失去平衡.湘潭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