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
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歌曲引入):
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说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的战歌,他们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与敌人浴血奋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被称为是“最可爱的人”。
引入新课。
教授新课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中国参战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上甘岭》片断,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探讨问题时,教师穿插讲述一些历史资料,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于1950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
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巡逻,干涉中国内政
左图: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港登陆。
右图: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生动、形象的背景介绍,诱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已知的背景材料,进行讨论交流,并且对战争场面进行模仿,纷纷声讨美国侵略军的暴行,归纳出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
②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图片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中志愿军的进军路线等,提出探究问题:
(1)抗美援朝战争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战役?结果如何?
(3)通过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1953年7月,美国侵略者被迫签定《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生2: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战役,结果是五战五捷。
生3:通过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志愿军不断地取得胜利。
他们把美国侵略军赶到“三八线”附近。
同学们,想一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教师:同学们,中国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哪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教师展示图片,录像(视频—黄继光)等,介绍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
黄继光(1935-1952年)邱少云(1926-1952年)
学生补充介绍课外收集来的有关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
教师:《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
这篇文章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你读过吗?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互相讨论,总结: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斗中不畏艰险、英勇顽强,许多战士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