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简介、作用及其防护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之间的一种系统结构稳定、生产力较高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顶极群落景观。
红树林适应海岸潮间滩涂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在保证生物多样性与减灾防灾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起的40年之间,红树林面积剧减60%,现有2.5万hm2红树林大部遭到破坏,结构受损,功能退化。
(1)本文将对红树林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基本功能,并提出防护建议。
一、中国的红树林我国红树林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4—1965)开始进入群落生态学领域,从过去对红树植物只从分类学上认识它,进入到资源调查和群落分析阶段.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在红树林群落生态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红树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类型、外貌、结构、物种多样性和演替等方面。
1. 1 我国红树林的分布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属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淤泥深厚的海湾或河口盐渍土壤上. 我国红树林面积在历史上曾达25万hm2 ; 20世纪50年代为4万hm2左右; 1986年公布的面积为17 035 hm2 (植被调查) 、21 283 hm2 (林业调查)或23 000 hm2 (地貌调查) .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沿海及香港和澳门地区,浙江省也人工引种了部分的红树林植物. 红树林自然分布北界为27°20′N,人工引种北界为28°25′N,分别位于福建省福鼎县和浙江省乐清县,面积约1. 5万hm2 ,由北向南面积增大,种类增多. 根据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报告(2002年)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5省(区)红树林总面积为22 024. 9 hm2 ,其中,广东、广西、海南3省红树林面积分别为9 084. 0 hm2 、8 374. 9 hm2和3 930. 3 hm2 ,分别占5 省(区) 红树林总面积的41. 2%、38. 0%和17. 9% ,而且红树林集中分布在北部湾海岸(广东湛江周围及广西海岸一带)和海南省的东海岸(琼山、文昌一带) ,前者红树林面积15 730. 8 hm2 ,占红树林总面积的71. 4%;后者红树林面积2 763. 4 hm2 ,占红树林总面积的12. 5%.(2)1. 2 我国红树林植物种类及其界定红树林多生长在热带海岸潮间带. 但是,由于受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以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影响,在最高潮边缘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 红树林中生长的木本植物都叫做红树植物,一般不包括群落周围的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 对于中国红树植物种数,学者之间有不同的看法. 林鹏提出了“真红树”和“半红树”的概念和判定红树植物的标准, 并界定了中国现有的红树植物的种类,指出全世界真红树只有20科27属70种,中国现已查明的真红树为12科16属27种和1个变种;郑德璋等报道我国有真红树27种(含引种成功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半红树8种;范航清认为我国有真红树26种和半红树11种;何斌源等列出我国现存的原生真红树12科14属24种(含1变种) ,以及我国红树林湿地中常见的12种半红树植物.我国原生真红树种数占世界总种数(70种)的34. 3%. 我国所有原生真红树种类都可在地处热带的海南省找到,广东、广西均有11种,香港9种,台湾8种,福建7种,澳门5种,浙江主要是引种秋茄.(2)1.3我国红树林群落结构及其演替动态红树林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较陆地森林简单,从红树林自然分布而言,纬度较高, 尤其是未受到海流显著影响的地区(如广东大亚湾澳头港附近) ,红树植物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植株也比92较矮小. 海南岛的红树林以东北部的群落组成种类丰富, 结构也较复杂,岛西南部因气候干燥, 红树林分布较少, 种类不多, 群落结构也简单.在外貌结构方面,与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暗针叶林等陆生植物群落的外貌结构相比,红树植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在生活型谱、叶级、叶质、叶型、叶缘等方面都显得十分单调.二、红树林的作用红树林及其特殊的植物生长环境早在古代就为人们所认识。
以后的研究表明, 红树林在防止海岸侵蚀, 防浪护堤, 发展滩涂养殖业和近海渔业, 净化环境美化景观, 维持物种多样性, 保护基本库, 解决海平面上升的生态危机, 科学研究, 提取海洋药物和天然杀虫剂, 旅游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
这些作用跟沿海社会经济活动有直接联系, 因此在人口、资源、环境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热点的今天, 红树林的研究内容已远远超出植物学的范畴, 扩大到与红树林有关的一大类海岸湿地生态系统。
(3)(1)促进渔业生产据测定, 红树林内凋落物, 每年每公顷一般在5~12t, 最高可达28t。
这些枯枝败叶从树上落下后,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而逐渐变成营养物质, 建立起复杂的营养关系和能量循环, 使鱼及甲壳类动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得到充足的食物, 且因红树林植被及其处于浅水区而使鱼类等得以隐蔽或依附, 免遭其他海洋动物捕食。
以鱼为例, 生活在红树林区的多达400种左右。
在世界重要渔场墨西哥湾, 有90%的渔获物都是至少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依靠红树林或沿海湿地的种类,每年所得产品的价值高达7亿美元。
(2)护岸减灾红树林有密集的支柱根, 特殊的板根和呼吸根, 这些根系纵横交错, 与堆积的植物体一起, 沉降沉积物,稳定地基, 削弱海浪和水流的冲力, 从而起到消浪、缓流、护岸、促淤、减轻风暴灾害和海岸侵蚀的重要作用。
湖南省琼山县东寨港一带原有红树林3333hm2, 在五六十年代毁坏严重, 到1980年时只有1733hm2了。
当年7月第7号强台风在海南登陆, 东寨港东大堤由于红树尽伐, 失去护卫, 13000m的大堤被冲出缺口84处, 长度1097m, 占大堤总长的2%, 堤内水稻几乎全部失收而东寨港西大堤红树虽有砍伐, 但仍有较密集的红树林护卫, 6800m长的大堤只冲出缺口13处, 长度196m,占大堤总长的2%, 从而减少了堤内稻田灾害, 粮食仍有好收成。
(4)(3)维系生物多样性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 海洋与陆地建立起了一种交错缠绵的互惠关系, 形成既不同于典型陆地生态, 又不同于典型海洋生态的红树林潮间带生态区域, 养育着特殊的动植物群落, 极大地丰富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为人类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对红树林群落的调查, 显花植物超过100种, 海生藻类有50多种, 底栖动物170多种, 昆虫130多种。
特别是红树林地区的泥质滩涂和林下丰富的鱼、虾及各种软体动物, 为水禽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 从而成为鸟类的重要生境。
我国地处南北半球候鸟迁徒的通道上, 红树林湿地更有突出的作用。
如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共记录到186种鸟, 其中卷羽鹑鹏、白琵鹭、莺、鹦、黑嘴鸥等23种为珍稀濒危种;每年有10万只以上的候鸟从西伯利亚或澳大利亚南迁北徒时, 在此停歇或越冬。
(4)(4)其他方面包括有益于社会的直接经济产出, 如木材、纤维、纸浆、化工原料、药品、香料、食品、饲料和林区渔业等红树林生物学、生态学和群落景观对教育、科学、文化和旅游业的支持, 以及吸纳和降解环境污染物、澄清河流所含沉积物、削弱海浪运动、防止沿海地区水土流失对改善环境质量的促进作用等。
特别是红树林具有很强的固定CO2的功能, 据研究, 其固定在土壤中CO2的是热带林的10倍, 因此, 红树林在防止气候变暖方面可以起到消减CO2排放量的积极作用.三、红树林的防护我国已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红树林,确立了保护红树林的法律地位。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指导性文件中, 对红树林的保护已有规定或提出了目标要求。
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禁止毁坏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和红树林、珊瑚礁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禁止在红树林和珊瑚礁生长的地区建设毁坏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岸工程。
据统计, 到1997年底, 海南、广东、广西、福建4省、自治区已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3处, 面积48260hm2(其中不完全是红树林一种生态系统)。
如海南东寨港保护区初建时, 有林地面积1633hm2, 现恢复到1860hm2。
(5)以下是进一步加强红树林保护的建议。
第一,强化宣传, 提高人们对红树林及其保护工作的认识,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加大保护力度, 为其生息繁衍创造更好的自然条件。
第二,确立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长远目标。
鉴于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珍稀、脆弱、濒危的实际情况, 在国土资源保护中要给予最高保护等级的地位, 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任何直接的或潜在的人为干扰活动。
第三,以保护红树林为中心, 强化海岸带环境管理。
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 将红树林生态系统列为生态敏感和脆弱区, 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意义深远, 应当得到认真贯彻执行。
第四,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 清理各种违法活动, 改善各项管理工作, 使保护区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中真正起到关键性作用要重视自然恢复和人工补植, 大幅度提高保护区内真正有林地的比例要尽可能再新建一批红树林保护区, 可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搞, 目标、要求一致, 大小、形式不限。
参考文献:(1)张宏伟,李际平,李建军。
不同潮带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4月,第31卷第4期(2)韩淑梅 ,吕春艳 ,罗文杰 , 辛琨 , 李妮亚。
我国红树林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3月,第27卷第1期(3)王伯荪1 , 张炜银2 , 昝启杰3 , 梁士楚4。
红树植物之诠释,2003 年5月,第42 卷,第3 期(4)范航清。
成立“中国红树林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和中心的任务。
广西科学院学报,第9卷第2 期1993 年11 月(5)陶思明,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