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
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实际上是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
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
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
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表1-1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状态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化气上升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成形下降静抑制衰退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现分述如下:“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
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
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从上述五行的特性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经不是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概括。
表1-3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本节主要阐述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
一、心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2.藏神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二)生理特性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
火性光明,烛照万物(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
心气不足,可见面色★白光白、晦滞;心血亏虚,则见面色无华;心脉痹阻,则见面色青紫;心火亢盛,则见面色红赤;心阳暴脱,可见面色苍白、晦暗2.在窍为舌3.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4.在液为汗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经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
心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5.与夏气相通应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主夏。
心与夏气相通应,是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
二、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
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
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2.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3.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二)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
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称之为“水之上源”。
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3.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故称“肺气宣发”和“肺气肃降”(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
它们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
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的相互为用关系。
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①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②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
若肺精亏、肺气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皮毛对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①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
②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2.在窍为鼻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为肺之窍3.在志为忧(悲)4.在液为涕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5.与秋气相通应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肺主秋。
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
三、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
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2.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二)生理特性1. 脾气主升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
2.喜燥恶湿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3.在志为思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4.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