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及《老子》三章

老子及《老子》三章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与我们的生活
知足者富 大巧若拙 和光同尘 大器晚成 上善若水 柔弱胜刚强 功成身退 宠辱若惊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与我们的生活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 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 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 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 的事业。(有为)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四、阅读理解
【拓展】 • 1.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和 《论语》“无伐善,无施劳”有何异同?
无为——有为
• 2.“有无相生”表现了很鲜明的辩证思维特点, 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阅读理解
四、阅读理解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 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圣人执守返璞
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
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即委曲和 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 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他用辩证法思想作用观察 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不
争”。
四、阅读理解
【理解】 人生在世要经历许多事,所以处事就得以得 当的方式进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须从小事做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 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 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 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 然天性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 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 咎。但让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起。一个人行事要尽其善美,想得长远,不能只
看眼前。该舍的时候一定要舍,不该争的时候一
定不去争。竞争提升了就是斗争,斗争提升了就
是战争。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到死都争不休。
四、阅读理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
四、阅读理解
【译文】
四、阅读理解
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
• 作业:P5.二、 • 训练:P5.三、
老子的名言
• 上善若水。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长地久。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教学课件
学习要点
• 1.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 2.认识老子抱朴、守柔、谦下、不争的处世
观念。
• 3.体会《老子》在语言、修辞上的特色。
一、老子其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春秋时思想家。 据传被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 是彭祖的后裔。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智慧之一:自然无为
• 原文: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画像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二、《道德经》简介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服从 道,按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与其说是不 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 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 道家学者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 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 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理解】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 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 “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
“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
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四、阅读理解
【理解】
兵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常道,知己知彼从而不会 迷茫。知人知己才能学会处世处事。知晓自己,就明白自己 可以成就什么样的事业;知晓别人,就明白了什么人可以结 交什么人不可结交。能超过别人的人,说明自己能力强于他 人;能超越自我的人,说明自己追求卓越。知晓适可而止的
二、《道德经》简介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 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 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二、《道德经》简介
二、《道德经》简介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 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 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 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 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 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 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 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 。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让人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三、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 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 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 断,动荡不安。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 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 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 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 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 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 之间爆发的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归真的大道作为行驰天下的处世方式。不自己显现,所以明
智;不自以为是,所以值得表彰;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 不自负,所以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 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 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四、阅读理解
【理解】 这一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 化了第二章所阐释的辩证法思想,阐述处世之道。

老子的智慧
• 之一:自然无为 • 之二:柔弱不争 • 之三:崇俭节欲
智慧之一:自然无为
•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译文:人们都知道美的具体标准而去人为的制造 “美”,那就是丑恶了;都知道怎样做能被称为 善良,那么其中就已经存在不善良的因素了。所 以说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乐和 噪声、前和后都是互相比较、互相衬托而成的, 本质是浑然一体的。
四、阅读理解
【译文】
• 天下都知道美好所以为美好,于是丑恶就呈现出来了;
都知道善良所以为善良,于是不善良就呈现出来了。有无 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
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 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 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茅山神像
泉州石像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 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
无锡铜像
孔子向老子问礼
唐 ·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青牛骑出函谷关,紫气东来敬老聃。
道法自然垂宝训,无为而治仰高瞻。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
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
学思想,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原书分上下两编,上 编为《道经》(37章),下 编为《德经》(44章),合
称《道德经》(共81章),
为道家学派经典。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一本微妙令人费解的书,文笔 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书中主要概念 是“道”。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 法则”“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 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 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三、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老子和他基本同时而略 早。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对于从政 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 治”。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 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 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 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人才能富有。人生在世不失掉根本才能长久,这就是行事经
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即使有朝一日命离于世,但事迹也不 会立刻随着时空的转移而消失匿迹,这才是长寿者。
五、语言特色
1.哲理诗形式:《老子》语言洗练,辞意幽微, 行文流畅,形式精彩,富有诗意。
2.正言若反:意谓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正言 若反,在同一个判断中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 转化,言相反而理相成,既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 更蕴涵着思维的辩证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