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名人故居

上海名人故居

上海名人故居虹口篇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

故居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系坐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房,占地面积75平方米,建筑面积188平方米。

1977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遗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奠基人鲁迅,于1933年4月从拉摩斯公寓迁此。

在此居住期间,先后编辑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七本杂文集,翻译《死魂灵》、《俄罗斯童话》等外国名著,编成《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木刻作品集。

并掩护瞿秋白夫妇、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在此居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此逝世。

茅盾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现已挂牌。

名人遗迹:新文化运动巨匠茅盾夫妇,于1946年5月自重庆来沪住此二楼一间房。

茅盾在此积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为报刊写杂文、文艺评论、翻译作品,为反内战、为李公仆、闻一多被害、为保障言论自由等发表宣言。

同年12月应邀访苏。

1947年4月回国,写出《苏联见闻录》。

同年11月,因白色恐怖严重,中共地下党决定让他转移香港。

郭沫若故居:位于溧阳路1269号。

该处1994年2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系坐北朝南假三层花园洋房,占地416㎡,建筑面积406㎡。

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

现为民居,已挂牌。

名人遗迹:1946年5月,新文化运动巨匠郭沫若由重庆来上海住此,进步文化人常在此聚会。

邓颖超、齐燕铭等曾借此招待文化界人士、举行记者招待会。

郭沫若在此期间担任《文汇报》副刊主编,为反内战、争和平奔走,组织和参与赴南京促进国共和平谈判请愿团,慰问下关惨案受害者,追祭李公仆、闻一多,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等活动。

1947年11月,郭沫若离沪赴香港。

1946年8月,邓颖超曾在此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进步文化人士曾在此为朱德60寿辰举行庆祝会。

此楼现为民居,外观如旧。

丁玲故居: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

该址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系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假四层毗连式公寓。

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

现为民居,已挂牌。

名人遗迹:著名作家丁玲于1933年2月迁入此处,居住面积30平方米。

这里亦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处。

在此,丁玲创作了短篇小说《奔》、散文《我的创作生活》等。

沈尹默故居:位于海伦路504号。

该处为坐北朝南沿街三层庭院式洋房。

占地面积96㎡,建筑面积200㎡。

1988年7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对外开放,属民办公助性质纪念单位。

名人遗迹:沈尹默,诗人、书法家、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

1946年沈尹默自重庆来上海,定居于此,直至1971年病逝。

上海解放第三天,陈毅市长即访问了他。

沈老在此筹组上海中国画院,倡仪成立市书法篆刻研究会,被聘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任1959、1963年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瞿秋白故居:虹口区山阴路133弄12号,老上海石库门建筑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瞿秋白纪念馆在瞿秋白故居内建立,于198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

瞿秋白诞辰百周年前夕,纪念馆全面整修,完善功能,纪念馆与故居既分开又融为一体,用地面积2282.19平方米。

“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瞿秋白同志故居”由茅盾题写。

瞿秋白故居于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原亚细亚里),是一幢坐南朝北的三层砖木结构的老式洋房,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

为黄褐色的卵石外墙,奶黄色的大门,左右两旁镶嵌着李白烈士故居紫铜色挂雕和烈士浮雕。

李白烈士,1910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至1948年被派到上海搞秘密电台工作,和夫人裘慧英携子住在北屋三楼,共三间,计27平方米。

党的地下秘密电台设置在小阁楼上。

1948年12月29日正式发报时被捕,1949年5月7日被秘密杀害。

1985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李白烈士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2月以区文化局为主负责故居修缮和建筑筹备工作。

1987年5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陈云为故居题了馆名,故居隶属虹口区文化局管理。

赵世炎故居:虹口区多伦路145号赵世炎(1901-1927)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

四川酉阳(现属重庆市)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孔祥熙故居:虹口区多伦路尽端250号这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

凡这类建筑均呈圆顶、尖塔、马蹄形拱、石造花窗格、釉面砖镶嵌。

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柱廊,拱券上部有大量经过简化的几何形交织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

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20世纪60年代拆除。

孔祥熙此宅原有主楼、辅楼,中间隔天井,主楼三层是主人的卧室及办公用房,辅楼二层是工作人员及佣人住房。

从多伦路入口及主楼入口都有精制的铁门,上面铸刻“1924年”字样。

1958年主楼入口处的铁门被拆除,在“大炼钢铁”年代被当废铁熔化。

孔祥熙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老三,他前后担任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副院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

孔祥熙、宋蔼龄孔氏夫妇一生暴敛财富不择手段,其私人财产列于“四大家族”之首,是当初中国最富有的家庭,仅在上海就不止有四处豪宅。

孔祥熙的另一座住宅,在现永嘉路389号。

这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

由北边入口,一进门是喷水池,绕过水池是大客厅,厅内楼梯呈s形逐级向上。

高级木材制作的扶手上雕刻着华丽的花纹。

每层楼上铺设柔软的织花地毯。

上楼后先进入布置有中国传统名画的会客厅,旁边是卧室,附近有书房,桌上除文房四宝外,还有不少玲珑剔透的古玩文物。

孔祥熙的第三座住宅在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

孔祥熙的第四座住宅在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

宋蔼龄泼辣专横,从小在家里以老大自居发号施令。

婚后她“垂帘听政”,处处为孔祥熙出谋划策。

她对孔祥熙管得很严,不让他喝酒,晚上不许他办公。

孔祥熙习惯于每天上午10点起床,一个人早餐,每天午饭前必定洗澡,下午办公,晚上接待客人或娱乐到深夜。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政治在南京,经济在上海,幕前在南京,幕后在上海,孔祥熙同其他高官一样,每周来往于京沪线(现为宁沪线)。

每周末夜班火车9点钟到上海,星期日晚班车去南京。

大概因为“妻管严”,孔祥熙与宋蔼龄婚姻没有听说发生过纠葛并育有四个孩子。

抗日战争前夕,孔祥熙因劣迹昭著,被蒋介石解除官职。

1947年孔祥熙夫妇去了南美,1967年8月16日在纽约逝世,宋蔼龄于1973年1月1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区一家长老医院病死。

孔祥熙的多伦路、永嘉路住宅现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卢湾篇思南路----上海思南路从前属法租界,叫马斯南路(RueMassenet),取自法国作曲家马斯奈,他的一曲《沉思》,甜美而感伤,揉碎过许多美梦易碎的心。

路旁的两条同样静僻的小马路:莫里哀路(今香山路),高乃依路(今皋兰路),都是名从法国作家。

这是一条宁静幽雅、林木繁茂的马路。

从前这里曾经住过许多名人。

思南路61号为时任中华民国的江西都督李烈钧住宅,他的东邻是曾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的程潜,而思南路61号则是身居国民政府要职薛笃弼的寓所。

杨森旧宅:卢湾区思南路36号, 是当时时尚的欧式花园洋房。

在这里他结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在他赴抗日前线前,他把该住所给了自己的朋友照看。

而朋友是京戏票友,因此将这里借给一对京剧演员俩姐妹居住,姐妹俩又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自己家近在咫尺,所以经常来此吊嗓子、演唱和会友,附近的邻里经常可以隔墙聆听梅兰芳大师优美动听的唱腔。

思南路36号后来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现为居民住宅。

而杨森本人1977年5月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

周公馆---周恩来故居:卢湾区思南路73号,是西班牙建筑风格的3层花园楼房。

卢湾区思南路51~95号,过去称为“义品村”,是个名人荟萃之地。

义品村73号住宅,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也叫周公馆,它是一幢三层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

建筑外墙以水泥拉毛装饰,红瓦屋顶,红色百叶窗,简洁而大气。

一楼有厨房、卫生间、浴室、佣人房、储存室等,二楼是大起居室,宽敞的餐厅,还有一间主卧室,三楼有三个卧室,其中的两间带卫生间。

住宅前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南向花园,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沿着花园周边种着一些郁郁葱葱的树木,使花园显得与世隔绝。

据说当年周恩来最喜欢在晚饭后坐在大塔松下的藤椅里和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研究布置工作。

梅兰芳寓所:思南路87号(昔马斯南路121号),这是一座4层独立式住宅,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正面中间可以开足窗户,在感觉上十分明快。

建筑的屋顶采用“梦夏式”,即屋顶的坡度是两折的,顶部较平缓,靠近檐部处就比较陡了。

经这种变化,屋顶造型别有风味,富有变化,在建筑造型上很有艺术情趣。

有人认为这座建筑属西班牙风格,但其实已不纯了,有些地方有法国南部风格,也有些局部(如窗饰等)又有近代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特征,所以也可以说它是折衷主义(eclecism)。

但无论如何,它具有温馨的可居性。

特别是屋前的茵茵草坪,四周丛林深郁,又有名花奇树,更表现出生机盎然的情趣。

楼中最高一层为梅兰芳的岳母和女儿居住,梅氏夫妇则住在三楼,二楼是儿子的卧室,底楼为仆人居住,还有汽车库。

梅兰芳(1894~1961),原名梅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兴,生于北京。

1931年到上海演戏,当时是在“丹桂第一台”上演《穆柯寨》等剧,颇受欢迎。

第二年的初冬再到上海,演出《彩楼配》、《女起解》、《贵妃醉酒》等戏,自此梅兰芳就渐渐出名了。

回到北京后,他深受上海京剧改良派的影响,于是就排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邓霞姑》、《宦海潮》,以及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麻姑献寿》、《千金一笑》等。

后来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另三位为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其中数梅兰芳名气最响,当时几乎家喻户晓。

1931年“九一八”以后,梅兰芳便移居马司南路121号。

当时他出于爱国主义之情,排演《抗金兵》、《生死恨》。

1935年3月,梅兰芳先后访问苏联、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成为驰名世界的艺术家。

抗战爆发后,身居沦陷的香港、上海,他蓄须八年,罢歌歇舞,拒绝演戏,靠卖画、典当为生。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重返舞台,此时多演昆曲。

他在表演风格上,无论唱、念、做、妆、饰,均不拘陈规旧矩,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特色,享有“梅派”之称,被看成是中国戏曲表现体系的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