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高山区委高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送审稿)2014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按照“双核引领、三带驱动、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早日实现“高山梦”夯实基础。
一、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1、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
狠抓提档升级,持续推进西部“菜篮子”基地建设。
加大318国道沿线、张湾蔬菜长廊等结构调整力度,压缩棉花等传统低效作物。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新增瓜菜、水生菜基地1万亩,建设鲜食杂粮健康食品基地5000亩,新建名特水产标准化基地6500亩、精品水果基地2000亩。
实施张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示范园区。
推进洪北万亩果蔬基地、成功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永安东跃万亩蔬菜基地等建设。
完善1.35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配套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2、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农业生产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城市居民慢生活空间。
积极创建索河省级旅游名镇,打造旅游特色村。
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加快桃花源景区、索河十里荷花长廊、汉阳河三十里竹海花溪等建设。
推进万顷芦苇海、万顷野莲花海、万顷油菜花海、万亩彩叶园、万亩花卉产业园等生态观赏项目建设。
整合资源,打造旅游宣传推介平台,举办油菜花节、西甜瓜节、莲花节、葡萄节等节会活动,扩大高山休闲旅游知名度。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户与农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规划建设张湾农产品加工园。
努力引进2家投资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培植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打造新农牛肉、高山莲藕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90亿元。
加强农业品牌深度开发,新增省级著名商标2-5件。
4、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结合新一轮“三万”活动,扎实开展“清万渠、灌万塘”行动,启动实施农村排灌港渠整治工程,完成干支渠整治257公里,推进解决水利设施“最后一米”问题。
提升侏儒、消泗、成功、桐湖等西部地区排渍抗旱能力。
加快侏儒街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
启动建设洪北地区土地整理工程1万亩。
实施西湖灌区(侏儒、永安片)节水改造工程。
实施杜家台洪道整治、石洋堤应急整险等重大防洪减灾工程。
完成50台骨干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完成60座75-155千瓦泵站改造工程。
建立健全基层小型水利设施管护体系。
积极探索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5、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加快建立最严格的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及职能部门监管责任。
整合农产品检测资源,提升综合检测能力。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55%以上。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农资放心工程”。
巩固和完善农资“三级网络”,提升服务功能。
建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全面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
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6、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继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上的支撑作用,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协作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广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6.5%。
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推广新型机具2800台(套),新增农机装备总动力1.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80%。
7、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提档升级。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着力完善流通基础设施。
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治理规范5家农贸市场,对其中3家实施升级改造。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转型升级,支持新(改、扩)建2000平方米以上街(乡镇)商贸中心建设。
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8、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街(乡镇)工作,推进农村产权确权登记。
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区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确保农民利益。
9、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2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
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10、推进武汉后官湖“四化同步”示范区创建。
加快构建“1+1+N”(城关+中法生态示范新城+若干风情小镇)城市格局,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
整合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
全力推进中法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新城规划建设。
推进十大风情小镇建设,创建智慧人文型、历史文化型、工业服务型等类型有别、韵味各异的特色小镇。
推进十大生态农业园建设,打造集生态融合、农产品生产、科技研究、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体。
加强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奓山街省级“四化同步”示范街创建。
11、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修编街乡镇总体规划。
加大中心镇、特色镇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大集新镇、奓山重点镇、侏儒新镇。
支持索河、玉贤争创全国重点镇。
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创建。
12、推动新农村建设。
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保留乡村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乡村规划,落实责任,加强管理,下大力气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
规范农村建房秩序,对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快处置,严厉查处违法用地、开山采石、乱伐林木等行为。
继续推进奓山、大集新社区建设,支持后官湖新天社区创建市级中心社区。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村、特色小村庄。
创建省级“宜居村庄”5个。
推进“美丽家园、清洁乡村”活动,把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辐射,提高农村环境承载能力。
13、积极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重点支持高山、奓山、张湾、永安创建省级生态街乡镇,完成创建区级以上生态村80个,生态村比例达到80%以上。
力争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
推进“绿满高山”行动,创建绿色示范乡村。
编制完成全区山体保护和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
建成110公里后官湖郊野绿道。
加强沉湖、后官湖、索子长河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护湿地原生态。
落实沉湖湿地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林木、林地资源保护,落实区、街(乡镇)、村三级“山长”责任制。
关停区内所有采石企业,实施伏牛山矿区治理二期工程,完成破损山体修复805亩。
推进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14、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更加注重改善农村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向农村延伸,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落实政策,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低保等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救助、大病救助等制度,有效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完成2所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7所小学标准化建设。
完成张湾、玉贤、索河、消泗等4家街(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新(改、扩)建6个中心村卫生室。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关爱服务,新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1个。
实施5个文化站、5个文化室提档升级,补充更新128个农家书屋出版物。
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5、加强信息化服务。
整合村级远程教育、农民就业培训、公共信息服务等资源,加强村级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农村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
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电子政务服务系统。
加强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开展蔬菜设施基地智能大棚示范试点。
拓展12316“三农”热线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加快推进气象预警中心及观测基地建设。
新建“村邮站”40个。
四、强化对农村的支持16、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全面落实各类惠农政策,新增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整合和统筹使用好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服务,放大财政资金效应。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推行竞争性项目分配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办法,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建设,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新机制。
17、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加快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合“三农”特点的微型金融服务。
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家。
逐步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鼓励保险机构扩大农业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18、加强革命老区建设。
继续实施老区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老区乡镇扶贫开发整体推进。
加强西部地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张湾上独山、侏儒千湖、消泗汉洪等3个中心村建设。
严格管理,用好革命老区村级公共服务和债务化解专项资金。
按市定标准新增脱贫人口1483人,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
19、加大村级“三资”经营和管理力度。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盘活“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本运作型、实体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完善监管制度,加强“三资”监管,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确保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
五、加强“三农”工作组织领导20、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密切党群关系。
不断延伸拓展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功能,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继续实施“领头雁”工程。
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配齐村民小组长,解决联系服务群众“一步之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