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质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界限,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置可能无法觉察到这种微小差异,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通过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引力波现象。

据英国《自然》杂志的报道,科学家也在利用便携式微型精密原子钟来测量山脉的高度,其原理也是基于山峰和谷底引力变化所导致的时间差异。

⑥可以预见,随着原子钟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其为更广阔的科学技术领域,例如宇宙天体、人造卫星、地形地貌、半导体芯片等的研究应用创造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普及到更广泛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1)①请用比喻的修辞为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题目中包含本文的说明对象。

________②从全文看,本文依次介绍了原子钟的发明、特点、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②段划线句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技术改进的方式和作用。

B. 直到21世纪,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才使得原子钟在精确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

C. 第⑤段援引英国《自然》的报道,说明了原子钟在科研上的应用原理。

D. 在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3)第④段的横线处缺少一组关联词,小明用“既……又……”来填空,小芳用“不仅……还……”来填空,你赞同谁的观点?并说说你赞同的理由。

【答案】(1)“时间魔盒”原子钟;发展;应用(用途)(2)B(3)我赞同小芳的观点。

理由:“不仅……还……”是递进复句的关联词语。

前面主要讲的是原子钟在计时方面的应用,而第⑤小节讲到“原子钟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体现出原子钟用途的进一步扩大,比前一个用途更进一层。

而“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能体现层进关系。

【解析】【分析】(1)从全文看,本文依次介绍了“原子钟”的发明、特点、发展和应用等内容。

由此可知,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子钟”。

结合文章第②段“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可将题目拟写为:“时间魔盒”原子钟。

答案是多元的。

据此可完成本题的作答。

(2)依据“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可知,B项的“直到21世纪,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才使得原子钟在精确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的概括,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故答案为B。

(3)阅读文本可知,“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与“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句意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所以应该选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而不应该选用表并列关系的“既……又……”。

据此应该赞同小芳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时间魔盒”原子钟;发展;应用(用途)⑵B;⑶我赞同小芳的观点。

理由:“不仅……还……”是递进复句的关联词语。

前面主要讲的是原子钟在计时方面的应用,而第⑤小节讲到“原子钟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体现出原子钟用途的进一步扩大,比前一个用途更进一层。

而“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能体现层进关系。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梳理概括能力。

解答时抓住关键句进行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认真审题,将内容放入原文进行对比,注意不可妄加猜测。

⑶本题考查复句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明确此题的考查重点,先点明观点,然后再结合内容表达需要的是什么关系的复句,最后进行效果差别叙述即可。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车到山前没有路①“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意思是说,事到临头总有解决的办法。

然而,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却证明了一个相反的道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想当年吴越争霸,勾践因准备不足,草率用兵,结果兵败被围,在会稽山无路可走,最后只得屈膝投降,忍受做奴仆的屈辱。

归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积蓄。

也就是说,他为洗雪国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精心设计,积极筹划,后来才能抓住机遇,一举灭吴。

历史才成就了一代霸王。

试想,如果勾践不接受前车之鉴,车到山前再找路,那必然是无路可走或者是死路一条。

③兵家历来都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汉高祖定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得何其巧妙;楚霸王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不纳范增之计,岂有不败之理?⑤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诸葛孔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不是仓促迎敌,而是寻找战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周密的计划,精心的准备,取得胜利是意料之中的。

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防患于未然。

⑦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的准备。

⑧因为,很多时候,车到山前是没有路的。

⑨世事如烟,谁能保证出发后能及时看清前面的高山?人生如棋,即使你是勇往直前的骏马,也可能会马失前蹄,有去无回。

⑩有人说,路能否走通,有时候靠的是机遇。

但是,机遇从来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⑪好比汽车拉力赛,如果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车不检修,不加油,那么开不到山前,在半路上就可能抛锚了。

⑫好比去登山,如果你不先练好双脚,不强化体质,再加上没有物质上的充分准备,那你就只有望山兴叹了。

⑬故,远行必备良驹,过河定问轻舟。

欲攀登险峰先看看体魄,要穿越沙漠先估计好要面对的风险。

⑭千万不要把希望都放在“山前”,因为你不是愚公;千万不要盲目地自信,因为你的前面常常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⑮车到山前必有路,说到底,这是懒人的自我安慰,也是不思进取者冠冕堂皇的借口。

⑯车到山前没有路,其实质,则是开拓者的自我警示,也是智者开启未来的闪光的钥匙。

(选自《思维与智慧》)(1)在本文中,作者批驳了什么观点?表达了什么观点?(2)第②~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联系上下文,仿照第⑦段的划线部分,在第⑦段的两处空白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短语。

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__的准备。

(4)说说第⑥段和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5)“车到山前必有路”与“车到山前没有路”仅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列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加以阐释。

(不能列举文中的事例)【答案】(1)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举例论证。

具体有力的证明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抵御浪涛;漂泊四海(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我认为车到山前没有路。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我党都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会取得了这两次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第一段用一句格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然后主要有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述。

最后两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

细读第一段可知,本段用一句格言引出了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车到山必有路的观点是错误的。

应该是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细读第二段到第五段可知,这四段文字举了吴越争霸,汉高祖和诸葛亮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具体有力的证明了第一段中的“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内容的能力。

因为是船,所以会航行四海,所以要做好抵御风浪的准备。

因为是水手,要出海航行,所以要做好漂泊四海的准备。

据此分析可作答。

(4)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作答时,需根据语段所处的位置,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

细读第六段和第十段的内容,然后联系全文内容可知,这两段文字的前半部分都紧承上文,后半部分都引起了下文,所以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作答本题时,同意哪一种观点均可,只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事例恰当,表述合理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论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

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筛选概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