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案【篇一: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2008-12-02 14:36:21)标签:分类:娟为师道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育吴正宪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市政协委员,特级教师。
多年来,吴正宪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
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
《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等单位为她联合举办过教学艺术研讨会。
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等。
李烈女,蜚声国内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是第七、八、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她也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的兼职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她还获得过全国和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首都楷模、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之杰出奖等荣誉。
华应龙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
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
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
先参加了“苏教版”、“北师大版”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
钱守望男,1967年4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先后荣获市、省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1993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荣获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小学数学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策略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
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课百余节,作报告60多场,特约为河北省电教馆、全国义务教材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录制了多节示范课。
在全国多家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所写论文多次获各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在全国多家小学生课外读物上发表辅导性文章近200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种教学辅导用书二十几本。
刘可钦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十杰”教师。
现任中关村四小校长,同时兼任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刘德武男,57岁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刘老师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他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提倡在后退中前进和跳出数学教数学,逐步形成了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
他先后五次被评为北京市及宣武区先进教师,1994年在宣武区教委隆重召开的刘德武课堂教学特色研讨会上,被授予第一批学科带头人称号。
几年来,刘老师在北京市和全国许多省市做公开课或学术讲座百余节次,老师们普遍反映他的课新颖、独特、富有哲理。
刘老师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的徒弟中有很多已锻炼成长为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学干部或教研员,其中刘延革老师代表北京市参加2001年全国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
潘小明男,1960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学高级教师。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连续三次被中共宝山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宝山区青年尖子”。
他专注于“小学数学课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
自主探究学习专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放。
他曾获上海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
还应邀去全国十多个省市讲学。
98 年被命名为“宝山区首批小学名师”,出版有《潘小明论文教案选》。
曹培英男,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教师,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多年来,单独编著或参加编写的已出版的数学教学专著、教材、辅导书有《计算教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教师之友.数学卷》等15种,先后在多家教育报刊上发表数学教学研究文章38篇,累计逾百万字。
参与研究的教改课题曾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并有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黄爱华男,1966年生,江苏金湖人,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研室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
1985年从教,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应邀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场学术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示范课并做专题讲座。
曾三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多万字,编写教学论著和教学参考用书120多万字。
策划小学数学专业网站-华博士小学数学热线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钱金铎男,41岁,特级教师,浙江省舟山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从教20多年,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舟山市“十佳新人”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钱金铎老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八十年代他就注意到学生课业负担偏重,思维机械,能力不强,因此他开始了“愉快活动操作,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改实验。
6年的汗水换来丰硕成果。
毕业成绩人均96.4分,优秀率100%。
在辅导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也取得明显成果。
近年业,他20多次去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和示范课,听课教师达几万人次,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篇二: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一、尊重[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讲台上放着三个透明杯子,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
老师用汤勺向三个杯子里加糖,糖的数量依次为2克、3克和5克。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呢?(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让我上来喝喝就知道了。
教师a:你就知道喝。
老师是让你用数学的方法去判断。
哪位同学来说?教师b:很好!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了。
除了用口尝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个杯子里的水更甜些呢?[案例2]《找规律》教学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
商店门口挂了很多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
其中一部分被一辆停在商店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
师: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生说)其中有一个学生:只要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
教师a:(没理睬这位学生)哪位同学再来说?教师b:对啊!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都清楚了吗?!在汽车还没开走之前,我们也能看出来吗?两个案例都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但是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a教师与b教师对生活经验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
a教师注重的还是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经验状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我们牢牢记住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句话吧:“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
”[案例3]《除法的初步认识》a教学:师: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该怎样分呢?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你能用小棒代替桃子,也试着这样分分吗?(生用小棒分)师:同学们看,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要一个一个地分。
先拿3个桃子分别放到3个盘子里,然后再拿三个桃子……b教学:师:这有6个桃子,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
你会放吗?用小棒代替桃子,试试看!(生用小棒放)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放的?生1:我是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拿2个放在第二个盘子里…… 生2:我是拿起6个小棒,然后一个一个地放到盘子里去……生3……师:放的方法,我们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结果都应是怎样的呢?从生活经验出发,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
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教师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相隔离。
二、激活[案例4]《比例尺》的教学a教学:师:同学们,什么是比例尺呢?请看这幅地图。
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有500千米,而图上的距离却只有2厘米。
……b教学: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咱们的课桌面是个什么样的形状。
你能把它画在纸上而不走样吗?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愿意吗?生:愿意。
师:什么才叫不走样呢?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不走样呢?……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不一定要那么严肃和充满逻辑。
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让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开始,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亲切些,更加具有挑战性些。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a教学:师: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再对折,再连续对折两次。
然后打开。
你发现了什么了吗?生:发现了很多折痕。
生:这些折痕都经过一个点。
……师:用笔把这些折痕描出来。
量量看,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吗?生量后,回答:都相等。
师:这些线段,我们称它为直径。
直径有哪些特征呢?……b教学:师:同学们都认识了圆。
那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生画。
有的用硬币、墨水瓶、钢笔套等作为工具画。
也有的用圆规作工具画。
师:好!一会儿工夫,大家就画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圆形图案。
你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愿意交流一下吗?生交流。
师:真不错。
老师这里有这样两条线,用它也能画圆吗?(学生建议。
)师:好!我就来试试看。
(用一条皮筋线系上粉笔,在黑板上画圆,有意让皮筋一会儿长一会儿短)师:同学们,不行啊!这画出来的是圆吗?(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