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卖火柴的小女孩(2)

14卖火柴的小女孩(2)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年月日星期第周一、启发谈话。

1、我想同学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饿,可是一整天了,没有一个人来买她一根火柴。

最后她蜷缩在墙角,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第二天,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面带微笑地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燃过的火柴梗。

这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你们知道这个童话叫什么吗?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提问:这篇童话的作者是谁?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一百多年前的丹麦是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那时贫富悬殊,金钱支配一切,社会非常黑暗。

《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情景。

同学们在学习这篇童话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

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

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

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

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

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

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

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采用。

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

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

这个笔名包括了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

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

这是一部富于幽默感的游记,颇有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文风。

这部游记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

此后他继续从事戏剧创作。

1831年他去德国旅行,归途中写了旅游札记。

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

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3、老师有感情地配乐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4、提问: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说出来。

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年夜,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

第二课时年月日星期第周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

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指导学生学习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

1.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

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

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

3.(出示灯片)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4.后来结果呢?老师要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

5.指导感情朗读。

6.总结学习方法。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学习第5自然段的?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

1.同学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小女孩后几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怎样?3.分小组自学,老师巡视。

三、汇报自学成果。

1.讨论第二次擦火柴。

(1)提问: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看清屋里的东西。

(2)提问: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什么?使学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呀!(3)结果怎样?2.讨论第3次擦燃火柴。

(1)重点讨论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是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

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啊唱啊,尽情地欢乐。

又冷又饿地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

她也需要欢乐。

小女孩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贫苦。

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女孩才渴望得到欢乐。

3.讨论第四次擦燃火柴。

(1)老师导读完第8自然段后,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第四次擦燃了火柴?因为她想起了奶奶说的话。

(2)提问:她为什么看到了慈爱的奶奶?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

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3)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4.讨论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点句含义。

(1)老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

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2)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

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

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

(七)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1.提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看到的幻象,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作者的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火炉、烤鹅、节日的欢乐、奶奶的疼爱,都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才出现。

第三课时年月日星期第周一、学习第三段。

1.自己读第三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讨论)2.(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描写她“两腮通红”、“带着微笑”?学生联系上文,就会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

幻象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同情。

(2)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和幸福的时刻,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特殊的时刻冻死了,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启发人们深思。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

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指导朗读:小女孩死了,我们也对她寄寓了无限的同情。

请同学们用同情怜惜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全名为汉斯·赫里斯蒂安·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奥登塞镇的一个鞋匠家里。

他年少丧父,靠母亲替别人洗衣服维持生活。

但是,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吓倒年少志高的安徒生。

十四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到首都哥本哈根自寻出路。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一份奖学金,十七岁正式上学。

同年发表了诗《阿尔芙索尔》,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安徒生一生创作了一百六十多篇童话和故事。

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著名的作品有《柳树下的梦》、《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寓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

安徒生的天才在于他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引进了他的童话里。

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

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

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

几十年后,安徒生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对世道的不平,写出了充满泪水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三十七年的创作生活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他的童话集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

板书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