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1 专题强化训练27 附加题(一)

高考语文1 专题强化训练27 附加题(一)

附加题专题强化训练27附加题(一)(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邺》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节选自朱熹《诗集传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答案: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2.《周南》《召南》是《诗经》中的篇目,《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____》《____》三个部分。

答案:雅颂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周南》《召南》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答:答案:特点:快乐而不过度,悲哀而不至于悲伤。

原因:两地民众亲身受到文王的教化,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怀有纯正的性情。

[参考译文]凡《诗》中称作《风》的,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各人表达自己感情的作品。

只有《周南》《召南》中的诗篇,由于这两地的人亲身受到文王的教化,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都怀有纯正的性情,因此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快乐而不过度,悲哀而不至于悲伤,所以唯独这两篇成为《风》中的正经。

自《邺风》以下各篇,则因为各国治理好坏不同,人们的德才也不一样,人们有感于外物而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有邪正是非的差别了,所谓先王之风,在此发生了变化。

二、名著阅读题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边城》中,老船夫去船总顺顺家打探消息,正好碰到从外面回来的顺顺,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很伤心,不愿再谈两家的婚事,老船夫听后只好郁闷地离开了。

B.《茶馆》以写人来带动情节发展,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C.《哈姆莱特》中美丽、年轻、纯洁的奥菲莉娅,深爱着哈姆莱特,但因哈姆莱特的出走和父亲被杀死的双重打击而精神失常,抑郁成疾,最终不治而亡。

D.《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嫁给了德·蓬风,但是两人只是形式上的夫妻,几年后丈夫去世,欧也妮成了富有的寡妇,她将大量金钱用于慈善事业。

E.《三国演义》中,孙坚被刘表部将率伏兵乱箭射死,尸首也被夺走,年幼的孙权入城和刘表讲和,刘表被孙权的真情打动,同意以孙坚尸首换回被俘的黄祖。

解析:选CE。

C项,奥菲莉娅是溺水而亡,并非“抑郁成疾,最终不治而亡”。

E 项,入城讲和的是和刘表有交情的军吏桓阶,并非孙权。

5.简答题(1)《红楼梦》“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中,“可是说的,我一个蠢才,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呢。

倘或再砸了盘子,更了不得了”这话是谁说的?请结合这一情节,概述其性格特点。

答:(2)《阿Q正传》中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他对革命的态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答:答案:(1)晴雯。

自尊心强;率直任性;具有反抗精神。

(2)①起先认为革命便是造反,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②意识到革命使举人老爷都害怕,于是不免有些“神往”;③最后他准备“投降”革命,去结交“革命党”假洋鬼子,却没有如愿。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6~8题。

我老觉得,我们现在的阅读很像是投食模式。

一到周末或月底的进食时间,流水线一样的资讯平台就开始推送了,详尽的内容简介、写作特色、章节摘要、专家评说,切成很小的碎块,撒好了提神的调料和悦目的花边,排列整齐地进入我们各自所趴着的笼子里。

投食而来的那些书单,挤挤挨挨地进入视线,爱恋的感觉就此稀薄了,似已没了起初的忠贞和虔诚,因它们不是我日思夜盼、苦苦求索而来的,甚至可能是并不需要的、伴有轻微质疑的。

当然,它们是可以看的,足以翻上大半天,直看得挺胸凸肚,可随后只消半个黄昏,就饿了,加倍的饿,空洞到极点的饿。

我饿着。

我羞耻于这种饿。

这怨不得别人的,为什么会在大丰大收、供给丰足到过剩的背景下如此之饿?是我的无能,是我自个儿丧失了觅食和追求的能力,去荆棘、去莽原、去冰雪中捕食的能力,从被抛弃的垃圾堆里、从加锁的门背后、从被打包变卖的废品中,翻找到那些破旧、残缺、没了用处、味淡如水的,但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我只能吃大路货,叼起降落到眼跟前的发亮玩意儿,哼哼唧唧地表示津津有味,以大合唱、团体操的标配方式来阅读、思考、发声。

每次看到书单和排行榜,看到几乎像课堂作业般整齐的赞美式反馈,我总升腾起一阵迷雾般的焦虑,我不知道我能否有勇气立即站起身、跑出去,趁着肢体与脑力尚未完全绵软,离开这无须任何心力的富足之地,跃入旷野,跃入干涸,激活被干扰和驯化过的视觉与嗅觉,恢复那种挑剔但准确的灵敏,重新长出野蛮有力的肌肉……最终,在视线尽头的大地深处,在被忽略被冷落的地方,在依稀可辨的光线中,遇到我一直寻找和渴求的那本书。

(选自鲁敏《“投食”下的阅读饥饿》,有删改) 6.理解文中“切成很小的碎块”的内涵。

答:解析:作答时,一要抓住“碎块”,明确“碎块”即前文的“内容简介、写作特色、章节摘要、专家评说”等内容;二要抓住“切”,即对作品的拆分;三要明其弊端,即令读者无法了解作品的原貌。

答案:将作品拆分为若干零零碎碎的板块,如内容简介、写作特色、章节摘要、专家评说等,使读者无法了解作品的原貌。

7.作者说“我饿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又说“我羞耻于这种饿”?答:解析:作答第一问,根据“直看得挺胸凸肚,可随后只消半个黄昏,就饿了,加倍的饿,空洞到极点的饿”可知,“饿”是精神上的饥饿,即精神上得不到满足。

作答第二问,要明确“羞耻”的原因,根据“是我的无能,是我自个儿丧失了觅食和追求的能力”概括即可。

答案:①“饿”是指精神上的饥饿,读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书,精神上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说“我饿着”。

②这种精神上的饥饿,不是没有书可读,而是丧失了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找书读的能力,所以感到羞耻。

8.根据材料,简要阐述“‘投食’下的阅读”的危害。

答:解析:作答本题,要根据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归纳,如“因它们不是我日思夜盼……空洞到极点的饿”“是我的无能,是我自个儿丧失了觅食和追求的能力”“我只能吃大路货”“趁着肢体与脑力尚未完全绵软”“激活被干扰和驯化过的视觉与嗅觉”“重新长出野蛮有力的肌肉”等,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①资讯平台推送的内容,不适合个人需要,无法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浪费读者的时间;②人人读同样的内容,缺乏个性化阅读体验,丧失了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的能力;③读被精心安排的内容,容易被驯化,脑力绵软,难有雄健发达的思想。

四、(2019·苏州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

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解析:首先根据文中的动词“乱天下”“待”“事秦”“即位”“任之”简单地断句,然后再划分名词的位置。

答案: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10.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其他代表人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方面。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答案:方苞刘大櫆戴名世(任选两个即可)11.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解析:注意结合文中的“不然”“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进行概括。

答案:秦扰乱天下的方法并不是从李斯那里得到的,李斯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即使李斯不对秦始皇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

[参考译文]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朝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

商鞅使秦孝公明确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求官之人。

秦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使秦朝混乱。

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

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

这之后世代之人便习以为常,认为它很好了。

五、名著阅读题1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却被东吴的陆逊打败,逃往白帝城。

他忧郁成疾,临终时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B.克劳狄斯察觉到杀害老国王的罪行败露,便借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哈姆莱特去英国避难,却在书信中让英国国王杀掉哈姆莱特。

C.《边城》中,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响雷,老船夫死去了。

D.鲁迅的作品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涓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E.查理去印度时,欧也妮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送给他;苦等查理时,父亲抢夺梳妆匣,她拼死保护,并为查理还清债务;被查理抛弃后,她又成全了查理和侯爵家小姐的婚姻。

解析:选DE。

D项,涓生是《彷徨》中的人物;E项,应是“欧也妮被抛弃后为查理还清了债务”。

13.简答题(1)“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

因此越想越无趣。

”此处宝玉“越想越无趣”的起因是什么,此后他是如何自我排解这份心情的?请简述。

答:(2)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曰:“如雄狮到日,即当远接犒劳。

”鲁肃暗喜,宴罢辞回。

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这等计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答:答案:(1)起因:宝钗生日,众人看戏时凤姐笑贾母深爱的小旦像一个人又不明说,湘云心直口快说像黛玉,宝玉怕黛玉多心对她使眼色,事后又找二人解释,结果调和失败,落得两处贬谤。

排解:参悟禅机,立占一偈,并填解词《寄生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