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要点题文齐读一边读文,一边浏览题目。

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而是协调配合、相互印证的。

在读文过程中,时不时地浏览一下题目,看一下后面的题目是否与此处的内容相关。

做到既用题目助读了文章,又能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读文。

大致方法是:①读到断句处,别在文中硬断,看一看后面的断句题(断句题所断开的地方80%都是正确的)。

②读完一个层次或一个句群后,浏览一下古文化常识题和概括分析题,看一下题目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

③“题文齐读”的关键是:读题时记清各选项的主要考查点、解题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和疑问在读文时寻找对应点。

读文时关注什么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理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

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

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

如“数日”“累年”“既而”“向”“旋”等。

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

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抓选项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读题的目的,就是明确问题的指向,带着问题去读文。

其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命题人精心推敲、巧妙命制的,选项虽短,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文字虽简,但设误手法极其隐蔽。

此时的读题,因文章的大意还没有掌握,不可能记住选项的全部内容,所以此时要对选项进行有选择地记忆关键点,凭平时做题的第六感觉去预判选项有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如:①断句题:读文时读到画波浪线的句群时,不要在原文中过多纠缠自行断句,应马上看后面的断句题。

通读选项的同时,比对四个选项的异同点,相同之处能帮助迅速贯通阅读障碍;不同之处就是带着问题去读文的关键点。

②古文化常识题:每个选项的关键点就是选项首的“考查词”。

在读文时,读到文中标注出(加点)的这几个词,再回看题目,并对各个选项凭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进行预判,找出各个选项有可能设误的敏感点,进行题文对照,思考判断。

③概括分析题:它的四个选项是依照原文顺序分层设计的。

在读选项时,重点记住选项中涉及的人物、事迹、影响、评价等关键词语;读文时重点关注这些内容,再回到该选项所在层次进行聚焦思考判断。

先读文后看题的短处①传统的先读文后看题,因为目的性不强,所以读文的关注度很难保障用在解题的关键点上;往往第一遍读文囫囵吞枣,然后再看题,当对题把握不准时再读文,造成时间的浪费。

②古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都是按照行文顺序排列的,这两题都是“三对一错”。

这些正确部分都可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甚至有的就相当于注释。

③断句题的四个选项只有1~2处不一致,80%断句正确。

如果不借助后面的断句题,在文中硬性去读去断,既不能快速读懂该处的文意,又会浪费过多时间。

题文齐读典例用“/”分层,用“”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换,用“”标注人物,从而厘清层次,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即位舞阴大姓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以为疑。

及奉败,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选项关键点、敏感点(用“”标注题目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闻宛之赵氏有信义著名/愿得降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然后再作,进行犯罪事实的。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

D.京师,古代指,《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

/ ,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并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5分)译文:(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5分)译文:题文齐读读法指导开始读文,当读到“……远相避也”时,发现此处应为一个层次,因为后面的“更始即位”(读文的关注点——人物)明显是叙述另外一件事。

此时立即浏览一下概括分析题的第一个选项A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选项是按照行文顺序命制的,先看第一个选项,若第一个没有考查,再看下一选项)。

发现第一个选项正是对此层次内容的考查,经过题文对照,相互印证,因本层次内容不存在阅读障碍,可预判A项正确。

继续读文,发现此处是一个断句题,不要在文中纠缠,马上去看断句题。

通过比对四个选项,发现四个选项实质上只有两处不一样,即“不肯/云”“不肯云”与“孤孙憙”“孤/孙憙”(不同的地方用笔给予圈点)。

抛开这两处不同的地方,看四个选项相同的地方,就能帮我们迅速理解此处的文意(即: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李氏不肯,愿意向信义闻名的赵氏投降)。

借助断句题理解断句处的文意,既省时间又迅速突破了此处因未断句而造成的阅读障碍,明白了断句处的大意,再继续读文,发现从“更始乃征憙……封勇功侯”这些文字均是对“招降李氏”这一事件后的封赏,后文又出现了另一事件的关键人物“邓奉”(读文的关注点——人物),所以在“邓奉反于南阳”前应是第二个层次,此时迅速浏览一下概括分析题的第二个选项,发现B项未在此处设题,到此读文可停顿一下,尝试趁热打铁做断句题。

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两项。

“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

“孤孙”指赵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A项正确。

题越做出来越兴奋、越心安,文意也越来越明,继续信心倍增地读文。

当读到“大姓李子春”时,此时又出现了一个新人物(李子春),稍作停顿,看概括分析题选项B是否有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

发现选项B前一个层次(见选项B“/”标注处之前)是对“大姓李子春”之前内容的考查,题文对照,无误。

继续读文,读到“其年”(读文的关键词——时间),发现“其年”前应是一个层次,在此,稍作停顿,到题目中去寻找问题以寻求“帮助”,发现此层次内容是命题的重点区域,聚集了古文化常识题的3个选项,概括分析题B项的后一个层次,翻译题的第(1)个语句。

现逐一分析。

①“下车”“收考”“车驾”3个古文化常识。

当读到“憙下车”时,若不看题目,此处理解文意感到很生硬、很费解,看到古文化常识题选项A后,就会茅塞顿开,并能迅速判定其正确。

做到读文与做题相互印证,其解题依据是:“憙下车”前文有“拜怀令”,这不就是新任官吏就职吗?再者,反其道而思之,命题人能考“下车”的字面意思吗?显而易见,选项A正确。

再看选项B“收考”,此选项是最迷惑考生的一个选项,命制得非常巧妙,既有助读文意之妙,又有巧设陷阱之妙。

读到“收考”时,文意难理解,再看选项解释,明白了是“拘捕关押”之意,但此时的考生若稍不注意就顺势陷入了命题人巧设的陷阱之中,选项的描述很“合理、合法”:先拘捕→再考察→最后取证。

但由“收考”前面的“二孙杀人”“穷诘其奸”等字眼可判定其犯罪事实确凿(还作什么考察、什么取证)。

选项C“车驾”读文到此处,人物频繁出场,既有赵憙、李子春,又出现了赵王、帝,若凭字面意思,不看选项C而读文,文意就很难理解(到底是谁“车驾”),会直接造成后面翻译题的答题障碍,看完选项C后,文意迅速疏通(原来是皇帝去见赵王),选项解读正确。

再看概括分析题B选项的后一个层次“担任怀令时……拒绝了赵王求情”。

时间是担任怀令时(命题人往往会在时间、地点、人物上设误,注意这些词,读文时要对这些词标注),事件是诛杀李子春,结果是皇上拒绝了赵王求情,与文意一致,再综合B项上一层次的邓奉事件,这两件事均体现了“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故选项B“概括”“分析”均正确。

理解了文意,做第(1)个翻译题就“小菜一碟”了,此时不要立刻动笔翻译,等读完全部文章内容,做完其他题目,最后再稳稳当当、字斟句酌地答翻译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