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规原理——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2009-01-16 20:47:31)转载标签:教育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规划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人的需求。
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所要达到目标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在了解了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后,对将来的居住环境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预测和了解。
可以分为物质的要求和精神的要求两个方面。
我们着重讨论的将是物质方面的,同时也离不开精神的因素。
基本要求:.所谓的基本要求,就是本质的要求。
课本上的分类:使用、卫生、安全、经济、施工、美观。
课堂上的讲述: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美观。
舒适与使用的含义较一致,而经济的问题较为复杂,这里不作讨论。
一.舒适舒适的含义比较广泛,广义地说,也包含了方便、安全、卫生和美观。
我们这里的舒适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居住条件所能达到的要求。
相对而言,是狭义的。
以下从内部和外部居住环境来进行分析。
(一)内部居住环境的要求1.住宅标准:包含面积标准和质量标准两个方面。
面积标准包含两个方面:即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和平均每人居住面积。
质量标准包含两个方面:即设备的完善程度和结构造价。
.质量标准在广义上也包含住宅的装修。
2.住宅类型:同样面积和设备的标准下,层数越高,标准越低。
高层住宅售价高于多层住宅,则是因为成本和房地产因素造成。
并不表明高层住宅一定高于多层或低层。
选择什么类型的住宅,同样与经济,社会和生活标准密切相关。
如: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城市住宅应该以多层住宅为主,特大城市由于用地紧张,可以适当建造高层住宅,而农村地区也应区别对待,用地紧张的地区,也应该将住宅集中起来。
3.居室的隔声、隔热、保暖、光照、日照和通风状况(1)隔声-国际上定为30分贝(A)(白天),和25分贝(A)(晚上)。
(2)隔热或保暖-在炎热和严寒地区特别重要。
(3)光照-指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
(4)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
,我国1980年规定的日照标准是:冬至日中午前后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一小时。
新的居住区规划规范对日照标准也有新的规定。
(5)通风-指自然通风。
现代规划应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利用。
4.室内小气候根据专家研究,居室理想的小气候条件如下:气温(度)│ 相对湿度│ 空气流动速度冬至│18-22│40-60%│0.07-0.1米/秒夏至│25-26│30-50%│0.1-0.25米/秒5.室内空气量和二氧化碳含量空气量以50-60立方米/人为佳,最低为25-30立方米/人。
二氧化碳含量不得大于0.05-0.1%。
(二)外部居住环境的要求1.居住密度2.公共绿地面积的大小3.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和设施标准4.住户相互视线的干扰程度5.室外小气候和场地的日照、通风、防风、防晒、等状况6.室外环境的噪声级1.居住密度居住密度可以有居住人口密度、居住建筑密度来表示。
密度问题同时是与社会、文化也存在相关联的问题。
人口的积聚,是城市化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但密度过高,意味着环境质量可能降低。
密度问题主要与土地问题关系密切,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缺乏,应从多方考虑节约土地。
1980年国家建委对多层住宅的密度的规定:┃层数│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平米/公顷) │ 居住建筑密度%┃┃四│10400│不低于26┃┃五│11500│不低于23┃┃六│12000│不低于20┃2.公共绿地面积的大小绿化多多益善,但受用地比例的制约。
各国在城市规划中,对绿化的要求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
1980年我国规定的居住区公共绿地指标为2-4M2/人。
而新的居住区规划规范对绿地的要求与此有所不同。
3.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和设施标准指生活杂务场地、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成年人和老年人休息场地以及体育运动场地的面积及其附属设施的完善程度。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定额指标和标准。
国外一些国家有具体的要求:如,1969年出版的联合国关于城市绿地规划对居住区绿地定额┃与住宅的距离(公里) │面积(公顷)│平米/人┃┃住宅组公园│0.3│1│4┃┃小区公园│0.8│ 6-10│8┃┃居住区公园│1.6│ 30-60│ 16┃4.住户相互视线的干扰程度指每一家庭住户之间的相互视线干扰,虽可以通过窗帘等解决,但不是良策。
良好的视线互不干扰,取决于适当的密度和建筑及组群设计。
5.室外小气候和场地的日照、通风、防风、防晒、等状况6.室外环境的噪声级国外一般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城市环境控制标准对城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控制要求。
一般我国对居住区环境噪声标准建议值如下:白天:(上午7:00-下午9:00)45-50分贝(A)夜晚:(晚上9:00-凌晨7:00)41-45分贝(A)二.方便(一).内外交通的便利(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三).施工及管理的便利(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方便意味着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方便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舒适要求的一个重要分支。
.方便的要求,一般而言更注重对人的活动所考虑。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内外交通是相对而言的。
对居住区或小区而言,内部交通是区内的交通;外部交通是区外的居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对住宅而言,则内部交通是住宅内的廊道和楼梯上的交通等,外部交通则一般是指小区和居住区的道路上的交通。
这里,我们更多的是指后者。
.交通的便利首先取决于道路系统的完善,包括住宅内部的道路、小区和居住区的道路、和城市道路。
1.内部交通主要是解决住宅内的交通,由住宅建筑设计完成。
包括住宅的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
根据发展的要求,一些城市对六层的多层住宅提出加建电梯,说明多层住宅的垂直交通将会得到改善。
2.外部交通居住区的外部交通流主要由职工上下班,儿童入托幼,中小学生上学和放学,居民购物,垃圾清扫和运输,邮政和消防,商店的货物运输等组成。
外部交通的关键是职工上下班和居民购物。
外部交通的便捷还取决于城市的交通结构:即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比例。
我国的私人交通多为自行车,成为我国的一大特点。
对发达国家,私人交通多为小汽车,因此,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多考虑人车分离的系统。
从我国的情况看,小汽车一定会走进家庭,但其所占比例有限,且各城市差异较大,应仔细研究。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便利程度取决于:1.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齐全程度。
2.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方式。
如早晚服务、日夜服务、上门服务、电话预约、开架购物、特殊服务等。
尽管服务方式不由规划部门管理,但与居住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
3.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数量表示,但数量不是绝对的。
对某一性质和规模的公共设施而言,它的服务半径一般是确定的。
服务半径的大小受较多的因素影响。
(三)施工及管理的便利1.施工组织的便利是理所应该的,但不应迁就施工而将低环境的质量。
施工问题这里不作讨论。
仅作了解。
2.管理的便利。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现代的城市小区更加注重物业管理。
如:每个居住组团相对封闭,便于安全管理;维修管理;环境卫生的管理;代理服务的管理等。
(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要求,就是考虑无障碍的设计要求。
无障碍的要求体现了社会的人与人是平等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怀。
同时,无障碍的要求不会影响正常人的要求。
无障碍的设施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体现了老龄化城市的要求。
1.无障碍设计最早由建筑设计提出。
国际康复协会批准的建筑物最低无障碍标准为:(1).入口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2).门宽在80厘米以上,旋转门需另设残疾人入口。
(3).走廊宽在130。
厘米以上。
(4).厕所内设有扶手的座便器,隔断门外开或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出入。
(5).电梯入口宽在80厘米以上。
达到以上标准的建筑物可以挂国际公认的“无障碍标志”。
2.除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建筑和设施外,(如:唐山地震后的残疾人家庭住宅的设计为专门设计。
)一般为公共服务的室内室外场所是否都应该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要。
如:现代化的商场和超级市场都设有自动扶梯,但却不能供轮椅使用,而垂直升降电梯一般不对外公众使用,给残疾人和老年人带来不便。
但现在也有很多城市在建设中考虑了无障碍要求。
如:人行道设盲人专用道。
(棒敲击地面的声音不同。
)国外在交叉口设声音提示的色灯转换装置,以供盲人过交叉口使用,同时也提醒人们按次序过交叉口。
我国则较难实施。
公交车设轮椅提升装置。
交叉口路肩采用坡道连接,供轮椅使用。
在有台阶的地方,尽可能设坡道等。
公用电话亭能够为轮椅上的残疾人使用。
三.安全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合理和安全,还要考虑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如火灾、地震等)的安全。
安全就是保证居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实际上,从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安全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里,我们对安全问题着重讨论防火、防震、防空和交通安全四个方面。
(一)防火1.起火的原因一般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两种,自然的有:雷击;人为的原因则更多,易燃危险品的放置不当,烟蒂乱扔,电器短路,小孩玩火等等。
了解了火灾发生的原因,我们知道火灾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防火的第一问题是思想重视,第二才是防火的技术问题,第三是灭火救生的问题...。
思想重视和灭火救生的知识,可以通过普及教育解决,国外很多城市开展这样的活动。
我国现在也开展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防火的问题,如:马头墙也称封火墙,可以防止火势蔓延;故宫内大殿前设有琉金大缸,其中盛水,目的就是为了防火等。
2.防火的技术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和防火等级,制定了详细的防火规范,建筑设计时需要特别重视,否则,建筑方案将难以通过审核。
建筑防火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有空间方面的要求和材料方面的要求,及设施方面的要求等。
如民用建筑的最小防火间距:┏━━━━━━┯━━━━━━┯━━━━━┯━━━━━┓┃耐火等级│一、二级│ 三级│ 四级┃┠──────┼──────┼─────┼─────┨┃一、二级│6米│7米│9米┃┠──────┼──────┼─────┼─────┨┃三级│7米│8米│10米┃┠──────┼──────┼─────┼─────┨┃四级│9米│10米│12米┃┗━━━━━━┷━━━━━━┷━━━━━┷━━━━━┛一般建筑室内必须设置灭火设施:灭火罐,灭火砂桶等,较高等级的建筑设专用灭火水龙,和自动烟雾报警和自动喷淋灭火等。
公共建筑有防火分区设计,避免火势蔓延。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穿建筑消防通道,其净宽高不小于4×4米。
红线宽度大于60米的城市道路,宜双侧设消防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