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试中选择题失分原因探微

考试中选择题失分原因探微

考试中选择题失分原因探微
考试中选择题失分原因探微
文/
作为学生,考试总是免不了,但考好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实中,很多考生感觉大题不好做,选择题也不好对付,那有不有办法改进呢?我想还是有的,下面结合我校刚刚结束的12月月考语文考试简要探讨一下。

首先,要提高对选择题的认识。

本人通过多项数据统计并比较后发现,真正拉开分数差距的不一定是主观题(含大题),相反,选择题的得分往往直接决定着最终的差异。

以刚刚结束的12月语文月考为例,在11道选择题(每题3分)中,全年级班际比较,最小的分差为0.72分,最大的分差竟达到了1.77分,而且差距超过1分的共有4到,其他各题分差均在0.9左右!要知道这只是一道3分的小题啊!再看主观题,最小的分值为3分,一般的都是4至6分,总共15个评分点(类似于小题)中,最小的分差仅为0.49分,最大的分差为1.28分,超过1分的共有3道题,其他分叉均在0.8上下不等。

这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选择题原来这么重要,原来能拉开这么大的差距啊。

由此可见,不重视还真的不行啊。

其次,要研究选择题失分的深层原因。

综合多年的备考经验,笔者认为选择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缺漏。

如第1题,要求选出“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A项中的“黠滑”的“黠”,B项中的“钦”“亲”“青”“倾”竟被读错,这纯属知识错误。

其他如第2、4、5题,均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知识问题。

2、习惯致误。

还以第1题为例,有的考生将A项中的“黠滑”的“黠”误读为ji,且以为自己读的就是正确的,于是,后面的几个选项来看都不愿意看一下,因此,选错是必然的。

这都是不愿看完整个题目、自以为是等习惯惹的祸。

3、不明伎俩。

如第2题,不注意命题人要考查成语“仪表堂堂”的适用范围的意图,有近三分之一的考生错选了该项项。

又如第6题,题干要求选出“对‘时尚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结果很多考生因为不懂得命题人使用的“因果错位(缺失、失当、颠倒等)”的命题伎俩,结果没看出该选的D项,相反在别的很多选项上打主意,选错那是肯定的了。

复习过程中,考生一定要自觉总结一下命题人的一般命题伎俩,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故意夸大或缩小、故意混淆等。

4、不重语境。

第2题词语运用,第3题语病辨析,第4题标点符号运用等都离不了其自身每个选项的语境,如刚刚举到的第2题,“仪表堂堂”的误用跟不注重语境也有关系。

对于这一点,更为多见的是阅读题。

如第9题,部分考生误以为“A.卫伯玉逆击逆:反向”是正确的,撇开其他原因,如将本句放回原文一检验就能知其正误了。

5、不管原文。

这里所说的“管原文”,其实也是重视语境的问题,只不过是更大的语境而已。

现实考试中,很多考生喜欢凭感觉,就题目滚题目,想当然地得出答案,(这些原本也是习惯不良的表现)那怎能不中命题人设的圈套呢?须知,考试很多时候就是考查考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方面。

如第11题,一些考生无视原文已经明确的人物关系和事件真相,想当然地做出选择;更有甚者,还有部分考生从病句辨析的角度进行选择,那题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分析与概括”的要求又有什么用呢?还有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也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6、审题失误。

这个问题不想多谈,因为每次考试之后考生在反思的时候都会有切肤之痛的。

尽管老师强调的多,考生本人也知道,但一到考试时也就忘了的现象始终存在。

本次考试的第8、10、14(2)、18、23题等,考生因此十分的比例也是高得惊人。

最后,要坚持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如上文所言,无论是认识还是其他原因,认识不是难事,难就难在认识之后坚持不懈的改正。

再次,笔者强烈建议,将自己常犯的错分个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过来。

错之能改,善莫大焉。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请点击q.wsq09625。

通过本圈,您将欣赏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