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护理方案(一)按脾胃病科新入院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二)入院1~3天,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做好入院宣教。
做好基础护理,执行各种检查,如:抽血、心电图、B超、X线等,遵医嘱执行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三)辩证施护1、情志护理:关心体贴和安慰病人,设法解除紧张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少生气,保持活泼开朗,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2、临证(症)护理:⑴辩证分型:①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②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③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④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⑵一般护理①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病情缓解时进行适当活动。
②注意观察痞满的部位、诱因、伴随症状等。
若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不排气或吐血、黑便等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并做好记录。
③必要时行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
(四)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中药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中药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中药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中药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中药(五)辩证选择外治法1、针灸治疗①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
实证常取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I凌泉等。
虚证常取背俞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
根据临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②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③“万应点灸笔”疗法。
适合于16岁以上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
操作方法如下:(1)主穴: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2)配穴:上腹胀、早饱配行间、章门,暖气、恶心内关、公孙;(3)方法:采用“万应点灸笔”,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穴位,先以药纸含药的一面平整紧贴穴位,用点燃的点灸笔对准穴位如雀啄之状,一触即起,每穴点灸5~6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天1次,最多连续治疗15次。
注意事项:(1)积极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晕灸、灸泡等;(2)做好心理疏通,缓解患者紧张程度,并且帮患者选择舒适体位;(3)做好出现以上意外时的救治准备。
2、推拿治疗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
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等。
3、外治法辨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或熏洗治疗。
(六)辩证施膳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生冷之品。
②饮食规律,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
③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服用消化道菌制剂时避免与抗生素同服,以免影响效用。
(七)健康指导①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②节饮食,宜清淡,勿暴饮暴食。
③保持精神愉快,劳逸结合,坚持治疗。
④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按脾胃病科新入院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二)入院1~3天,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做好入院宣教。
做好基础护理,执行各种检查,如:抽血、心电图、B超、X线等,遵医嘱执行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三)辩证施护1、情志护理:关心体贴和安慰病人,设法解除紧张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少生气,保持活泼开朗,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2、临证(症)护理:⑴辩证分型:①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②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③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④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⑤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⑵一般护理:①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病情缓解时进行适当活动。
②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③注意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④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按要求做好记录。
(四)辩证选择口服汤剂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中药2.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中药3.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中药4.肝胃郁热证:疏肝泄热中药5.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中药(五)辩证选择外治法1)针灸治疗1.肝胃不和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
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2.脾胃气虚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
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脾胃虚寒证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
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4.肝胃郁热证选穴:选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泻法。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5.胃阴不足证选穴:选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2)中药穴位贴敷1.中医辨证穴位贴敷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2)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冰片使用方法:辨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痛贴、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3)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六)辩证施膳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4、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七)健康指导1、忌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
2、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抑郁、焦虑,滥用药物等。
3、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得当,保证睡眠充足。
4、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5、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一)按脾胃病科新入院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二)入院1~3天,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做好入院宣教。
做好基础护理,执行各种检查,如:抽血、心电图、B超、X线等,遵医嘱执行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三)辩证施护1、情志护理:关心体贴和安慰病人,设法解除紧张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少生气,保持活泼开朗,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2、临证(症)护理:⑴辩证分型①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②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③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
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④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⑤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⑥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⑦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⑵一般护理①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②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③注意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④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按要求做好记录。
(四)辩证选择口服汤剂1、肝胃气滞证:疏肝理气中药2.肝胃郁热证:疏肝清热中药3.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中药4.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中药5.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中药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中药7.胃络瘀阻证:活血通络中药(五)辩证选择外治法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六)辩证施膳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3、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七)健康指导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