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附导学案)

《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附导学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知识点1 认识线段(1)感知线段的直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都在两端有两个头)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①③④⑤是线段。

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3)小结: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例现在两条线段谁长?量一量吧!分析: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量。

在测量时注意将线段的一个端点对准尺子的“0”刻度,按正确测量方式测量,读出另一端点所在的刻度即可。

经测量,发现两线段长均为3厘米。

答案:①和②一样长,均为3厘米。

知识点3 画线段(1)学生尝试活动: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3)小结: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4)讨论:用直尺怎样画出6厘米长的线段?(5)练习:画一条比10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三、课堂作业1.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1)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3)数学书的4条边都是线段。

()2.课本练习一的第7题。

3.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4.想一想:下图有4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一共能画多少条线段?5.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6.说一说: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爬楼梯?答案:1.(1)×(2)×(3)√2.①和②一样长。

3.图略4.6条5.走③⑥最近。

6.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五、课后作业1.课本练习一的第6题。

2.完成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先在纸上点两个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线段两边的点,叫线段的端点。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可以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教学反思】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

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程资源】1公里=1000米=0.621376英里(法定量)=0.540海里=2市里(华里)1米=100厘米=1000毫米=3.28084英尺=3市尺1厘米=0.3937英寸1码=0.9144米1海里=1.1516英里=1.853公里3海里=1长海里60海里=地球大圆1度(即赤道周长的1/360)《第3课时认识线段》导学案3.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白数学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习重点1.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尺子画线段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2.建立线段的表象,会分辨线段。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红领巾长方形纸方桌面学具准备:细线学生尺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

1.播放课件:两只小猴正在争论,都说自己撕下的纸条长,裁判小松鼠也为难了,看着两条蜷弯曲的纸条,不知判谁赢,你能说说小松鼠为什么为难吗?2.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一比两根线的长短。

3.谁能介绍你们是怎么比的?4.导入新知:这根拉直的线,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线段的知识。

1.学生自由发言:因为纸条是弯曲的,不好比。

2.动手操作,作出长短,小组内交流结果。

3.学生: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4.倾听教师的描述,明确学习内容。

1.小兰用米尺量黑板的长,正好量了4次,黑板长(4)米。

2.你能看出下面哪条线长吗?在长的线段后打“√”。

3.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在()里画“√”。

4.填一填。

(1)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2)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

二、自主探索,体1.在操作中感知。

请一位同学把一条线段拉成各种形状,引导1.观察,回答提问。

(1)是线段,两只手捏住了两端,而且中间还是直的。

验新知。

学生观察、感知是不是线段,并说明原因。

形状:2.观察发现:课件展示几条长短不同的线段:请认真观察,你发现线段是什么样子的?3.举例说明线段。

(1)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

(2)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成是线段。

4.教学画线段。

(1)引导学生画线段。

(2)组织学生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组织学生画一条和已知线段等长的线段。

(2)是线段,是倾斜的线段。

(3)不是线段,尽管是用手捏住线的两端,但是线没有拉直。

线段应该是直的,而这条线是弯的。

2.交流发现:线段要画直,在线的两头各点上一个点表示端点,也可以用两个小竖表示。

3.找线段,并汇报。

(1)生1:作业本的一条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生2:两块瓷砖中间的缝儿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2)全班交流:一根直的木棍,织毛衣的针等都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4.大胆动手尝试。

(1)动手画线段,并汇报是如何画出线段的。

(2)尝试画出线段后,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用左手按住尺子,使它不动。

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再画两个小竖,就画成了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3)尝试画线,交流画法:应该先测量,再画线段。

5.数一数,图中有(10)条线段。

6.画一画。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7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2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答案:三、巩固练1.找、折线段。

(1)出示一条平铺的1.(1)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线段。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习。

红领巾,一张长方形的纸,一张方桌面,提问:这些物体上哪里可以看成是线段?(2)你能用一张纸动手折线段吗?2.我是设计师。

用线段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

(2)学生折纸,并交流汇报折痕就是线段。

2.用线段设计图形,展示图形。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

这样的设计师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

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教师点评和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