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人类学研究框架初探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 宗法 、禁忌等对泉州民居的影响
杂因素共同影响 。其中 ,社会文化因子 是住屋形式的决定力量 ,其他如气候 条件 、基地位置 、构筑方法 、材料选用 等则对住屋形式起修改作用 ,是“修正 性因子”。例如 ,欧洲曾有过一种太阳 村 ———主要道路都是南北向的 ,房子自 西向东分布于道路两旁 ,人们行走的 方向通常也遵循太阳移动的方向 。这 是由当地的宇宙观和宗教观共同决定 的 。仪式 、禁忌 、社会结构等社会文化 因素也决定着住屋的形式 。自然条件 的限制是相对的 ,只有社会文化力量 的选择才是绝对的 。并且 ,用自然条件 因子无法解释众多乡土建筑的地方性 特征 ,只有从文化角度来探求不同文 化模式对建筑形式的决定性作用 。
1 质疑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的历史 ,是建筑产生 、发展 、 成熟 、变化的过程 。建筑作为文化现 象 ,总是“随其国其俗 ,思想制度 ,政治 经济之趋向 ;更同其时代之艺文 ,技 巧 ,知识发明之进退 ……乃其民族特 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 ; ……盖建筑 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 ,互 为因果者也 。”[1 ]因此 ,建筑历史及理论 研究 ,就不仅是对历史的“编年体”般 的历时叙述 。 瑞士建筑人类 学 家 N ·埃 根 特 (Nold Egenter) 在其著作《建筑人类
建筑人类学研究框架初探 3
张晓春
提要 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 ,从建筑学学科自身 角度对建筑人类学进行了深入论述 。建筑学研究中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建筑 的形式创作 、城市形态与城市生活等三个方面 ,都分别可以借鉴文化人类学的 理论与方法 。
关键词 历史 仪式 乡土建筑 形式创作 城市 ABSTRACT Aapplying t heo ries and met ho ds of cult ural ant hropology to fields of architect ure , st udying f urt her f ro m architect ure to architect ural ant hropology ,we can see t hat such as st udy of architect ural histo ry and t he2 o ries , architect ural fo r m creatio n , urban fo r ms and urban life st yles can re2 fer to t heo ries and met ho ds of cult ural ant hropology. KEY WO RDS Histo ry , Rit ual , Ver nacular architect ure , Fo r m creatio n , Cit y
由此 ,陈志华先生提出以“乡土建 筑研究”代替传统民居研究 ,即从民俗 学角度研究传统民居和村落 。民俗文 化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多样的民居形 制 。陈先生认为对传统民居与聚落的 研究就是对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的 研究 ,他与清华大学部分师生对浙江 楠溪江流域及浙江兰溪市西郊诸葛村 传统民居进行的测绘研究工作 ,就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完成的 。要整体研 究乡土建筑 ,就应把“乡土建筑放在完 整的社会 、历史 、环境背景中 ,不孤立 地就建筑论建筑 ,尤其不脱离有血有 肉的生活去研究”(陈志华语) 。这一新 的角度使传统建筑的研究领域更加开 阔了 。
一 建筑人类学研究之一 :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文化人类学家从人 、文化 、社会的 角度来研究社会 —文化现象 。他们的 研究表明 ,人类的习俗 、文化模式和社 会结构影响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建 筑模式 、建筑活动 。然而在近代工业化 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过于理性的现代 主义建筑 ,忽略了建筑的“感性特点”, 冲击着传统的文化尺度 ,日益扼杀着 不同的文化特质 。城市面貌过度整合 , 千篇一律 。地域习俗文化与传统文化 遭到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建筑师 和建筑理论家开始为建筑寻找文化出 路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拓展了视野 ,提 供了方法论基础 。
走出皇帝的宫廷 ,回到平民百姓的
世俗生活 。在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传 统住宅中 ,仍处处可见仪式行为的力 量 ,体现为世代沿袭和传承的居住习 俗模式 。它使“住屋充满模糊含义 ,成 为帮助人们产生回忆的习俗空间结构 组织”[6 ] 。住宅中同样存在固定的居住 位置分配和行为路线 。在北方的合院 住宅中 ,中心院落成为空间布局的核 心 ,人们的各种习俗行为围绕着它展 开 ,成为重要的表演 塘成为室内空间划分的起点和焦点 。 火塘周围的空间有主次 、高低的等级 之分 ,一些生活礼仪在此举行 ,如成立 新家的“生火礼”、孩子的“成年仪式” 等 ,火塘空间成为家庭生活及社会交 往的主要场所 (图 2) 。即使是如此“简 单”的居住仪式行为 ,也成为联结居住 空间和居住文化的媒介 。
仪式行为在形成建筑空间意义方 面的整合作用 ,常常在传统建筑中得到 充分体现 。首先是“神圣”场所中的仪式 行为 。我国北京故宫建筑组群 ,轴线对 称 ,几进院落与几处建筑沿纵向 、横向 展开 ,空间的纵横变化 、大小交替 ,酝酿 着建筑艺术高潮 ———太和殿的到来 ,建 筑艺术的高潮也就是皇帝崇拜仪典的 高潮 。而皇帝的办公地点 ,帝 、后 、妃嫔 及宦官的寝宫位置安排 、行为路线 ,也 严格遵照“政治仪典”“、生活仪典”②的 制度 。天坛是举行祭天仪典的场所 ,在 这里 ,皇帝的身份变化了 ,天坛建筑组 群的总体平面布局 ,单体建筑的朝向 、 形制 、色彩等 ,都严格遵照祭奠仪式的 行进路线 、礼仪要求 。作为皇帝行宫的 斋宫 ,只能坐西朝东不再面南背北 ;祈 年殿 、圜丘等选择圆形平面和蓝色琉璃 瓦 ,作为天的象征 ;而行走在祈年殿至 圜丘间狭长的月陛桥上 ,在四周苍松翠 柏的衬托下 ,崇天的静穆气氛油然而 生 。这种布局表达了强烈的仪式化空间 态势 ,完成了皇权 、国家制度在空间构 成和建筑形式上的转换 。
(2) 仪式化 —戏剧化与传承 —变 异 现 在 试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对“仪 式 ”与 “表演”加以引申 。建筑是一门艺术 ,建 筑又是一种语言 ,总之 ,作为一种表意 的形象系统 ,建筑就像舞台上的演员 , 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 ,传递文化 信息 。演员的表演 ,有的中规中矩 ,不 温不火 ,观者赏心悦目 ;有的追新求 异 ,大胆狂野 ,给观者全新感受 。这种 关系也存在于建筑中 。这里用“仪式 化”来形容一种循规蹈矩的建筑及建 筑活动的模式 。因为 ,上文提到的“仪 式行为”,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 ,正 像循规蹈矩的建筑遵守既有的约定俗 成 , 完全接受从前辈那里继承的文化 观念 , 反映了传统习俗 ,具有恒常性 , 代表着传统的乡土风格 。这一切已进 入人类的无意识层次 。在这一意义 上 , 与 “仪式化”对应的是 “戏剧 化”,用来形容一种独特的行为表达方 式 (performativit y) 。这种方式具有 明显的主动意识 , 具有创新性 , 是一 种超常规的创造 , 有时甚至表现出特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99 级博士研究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9878035)
(上海 ,200092)
24 199916
新建筑
国外学术思潮不断登陆 ,国内学术氛 围日益活跃 ,历史研究已处于“建筑的 阐释性阶段 ,即对建筑之文化内涵 、象 征意义 、发展成因等问题 ,进行探索 。” ①如郭湖生先生倡导的“东方建筑研 究 ”———“西 域 文 明 ”、“东 南 亚 文 化 ”、 “东北亚文化”等与华夏建筑关系的研 究 。我国的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 原文化 ,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来自北 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如 汉族自席地而坐到高坐的起居方式的 改变 ,最早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将高坐 的方式自中亚带入中原汉地 , 并逐渐 为汉文化接受 , 导致了汉族起居方式 的改变 。南方穿斗式建筑 , 最早是西 南古代先民发明使用 , 然后传布开 来 , 成为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民间 广泛使用的建筑形式 。而我国的佛教 建筑更是深受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的 影响 。所有这些 , 都与外来文化的介 入及多民族的融合有关 , 因而采用比 较的方法 , 将 “中国建筑研究”扩大 为 “东方建筑研究” , 才能深刻全面 地理解中国建筑文化 。王其钧先生等 数位学者研究 “宗法 、禁忌 、习俗 、 制度” , 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建筑的 平面分配 、构件尺度 、行动路线 (图 1) , 陈 志 华 先 生 提 出 的 “乡 土 建 筑”研究等 , 均体现了 “从中心移向 边缘 、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 、从旁观 走进心态和人 , 实质上是要发掘更多 更实在的人类建筑活动内容 。”[3 ] 历 史与文化唇齿相依 , 若将 “观察角 度”和 “研究领域”调整为更广阔的 文化田野 , 向人类学借鉴 , 以一种人 类文化的整体意识来对待历史研究 , 说不定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感觉呢 。
2 火塘空间 ——— 永宁纳西族盖新房时生火仪式
新 建 筑 199916 25
3 传统建筑中的仪式行为 和表演行为
(1) 传统建筑中的仪式行为 ( 习
俗) 与表演行为 仪式行为 (rit ualisat2 ion) 是重复发生的习俗行为 “, 如果我 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 , 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 ,而且对于规定的 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 时 ,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谓的 ‘仪式’了 。”(费孝通语) 仪式行为通常 是无意识行为 ,并且创造了一种习俗空 间 ,反映相应的文化模式 。
2 社会文化决定论 ——— 对传统居住建筑的研究
影响建筑的因素 (自然 、人为) 太多 了“, 似乎一切都在决定着它 ,同时又决 定不了它”[4 ] 。对此 ,建筑学者展开了广 泛的争论和研究。拉普卜特研究了大量 的传统住屋 ,提出社会文化最终决定了 住屋的形式 ,这一“社会文化决定论”的 观点 , 也基本成了建筑界不争的事 实。拉普卜特[5 ]认为 ,住屋“是变动的价 值 、意象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直接表现 , 并且有着某些坚持性”,它受一系列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