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老舍和《骆驼祥子》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指导老师:准考证号:联系电话:2010年5月内容摘要: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其《骆驼祥子》自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纵观《骆驼祥子》,老舍用温情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的人力车夫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以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击,最终以失败告终,美好的梦想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的悲剧故事。
不仅深刻的刻画了当时残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让人们通过祥子的悲剧看到了千千万万下层的苦难命运。
从而深刻的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无法实现的希望最终破灭的悲剧根源,首先是吃人的旧社会的压迫,打击和摧残,其次与祥子自身也有一定的关系,他期望的仅仅是想拉上自己的车,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幸福。
这样,祥子的挣扎,反抗便都是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注定是要失败的,进而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同时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现实主义温情奴隶心理群体复归老舍和《骆驼祥子》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其《骆驼祥子》自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构造的“老实,落落寡合,要强”的祥子经过一系列的致命打击之后,变成了一具懒惰、浑浑噩噩混日子的行尸走肉。
这一堕落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黑暗势力对祥子生命意志的摧毁;同时这又是一个命运和精神两方面都向车夫群体认同的过程。
这样,祥子的生命悲剧也就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典型意义。
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对下层劳动者的厚爱和深刻的思想启蒙。
二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具有对话性的复杂世界。
而把握住老舍对祥子个人主义思想的看法、对车夫群体关系的认识,也许是进一步解读《骆驼祥子》、深入解读老舍这一思想特质的关键。
一祥子的堕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其中最关键的点,则是小福子的死。
此前,车被兵抢去,钱被孙侦探敲扎去,无可奈何地娶虎妞,但都没有放弃“买上自己的车”的愿望;直到虎妞死去,车再一次失去,祥子曾有过“一天天的混”的时候,但他很快就又重新振作起来,要去找小福子,找回幸福;但是小福子死了以后,于是“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
”,他从一个个人奋斗的个人主义者,变成了走兽,变成了牲口,变成了不对别人负责任,也不对自己负责,已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的行尸走肉。
这点在和阮明的比较中尤为明显。
“阮明知道,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了祥子。
但祥子并没作过这样的打算,可是到时候就出卖了阮明。
”阮明才算是一个具有明确个人目标的个人主义者,而祥子却已停止了思想,只是活在感性的欲望中,精神一片混沌,缺乏理性,也就无所谓主义,虽然他在得过且过之中产生的破坏力也没有给别人造成什么严重的毁坏。
老舍对祥子的个人行为进行正面批判的时候,祥子却已经没有了理性信仰、也谈不上有什么主义的时候。
虽然在祥子彻底堕落之前,老舍对其个人主义已经有了清醒的洞察。
但那时,老舍一面说明祥子的自私,一面又总是以谅解的态度说明祥子当时的万不得已。
祥子在堕落之前,他的自私,与小福子的牺牲精神,与小马儿祖父年轻时的热心肠相对照就已十分明显。
虽然,他也有过对别人深切同情的时候。
比如,当小马儿祖父饿得发晕时他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
但是,祥子却因为小福子她肩负着养家的责任而离开了她;即使在他最美好的爱情憧憬中,祥子仍然想“她可以不管二强子,也可以不管两个弟弟,她必须来帮助祥子。
”,小马儿祖父年轻时,常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作,什么样的人都救过;而祥子为了买上自己的车,却不惜与老弱病残者去抢生意,以致于“背后跟着一片骂声”。
对此,老舍进行细致的描写之后,却总是又找出客观原因来为祥子辩解。
对祥子爱情关系中的私心,老舍说“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那很小很小的一点自由。
”,这两句话,既有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性的洞悉内涵,也有着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但他以贫穷为由却太过轻松地原谅了祥子的人格缺陷。
对于抢生意这一点他则宽宏地让祥子自辩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
”让奋斗成了祥子免受质问的挡箭牌。
如此宽容,并不是老舍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对自私有何认同,而是因为祥子在彻底堕落之前,其个人主义思想中虽然也包含着自私的成份,但它的最主要内核应该是个人奋斗,并与之相关的是遵守车夫的职业道德、讲信用、勤劳及节俭等美好品质。
正是因为对这些美好品格的珍爱,老舍才会爱屋及乌地舍不得立刻去责备祥子的自私之处。
虽然祥子的个人奋斗带着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
但是他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严格自律,却焕发着生命蓬勃向上的动人光辉。
在车被兵抢之前,“祥子知道事情要坏,可是已经在街面上混了这几年,不能说了不算,也不能耍老娘们脾气!”在这里,他把自己的信用看得高于自己的安危。
由于夜晚路黑,祥子拉曹先生摔倒后,自己也负了伤,但是他心中引起的却是深深的自责。
对自我责任的主动承担,使得祥子的个人奋斗与那些不择手段的资产阶级人生观区别开来,而带着劳动者的忠厚与纯朴。
为了买车,祥子起早摊黑地拉客,他舍不得花钱买药、喝糖茶,在这里也体现出了他为心中的理想而严格约束的意志美。
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是祥子整个个人主义精神品格的核心之所在。
也正是因为老舍喜爱祥子的自强不息与祥子的老实厚道,他才不忍心责备祥子的不是之处。
他对祥子堕落前的叙述较多地采用了内视点,以显得心连着心,揣摩到了祥子的每一寸心事。
老舍给祥子的是慈父般的温情。
他一直在祥子无可救药时,才象极度失望的父亲一样,历数了祥子早已存在的缺点。
这种慈父般的感情,其实质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感情。
也正是出于这种极富爱心的人道温情。
反过来老舍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谅解祥子的自私、利己,因而,在小说的末尾,在祥子彻底堕落之后,老舍还是掉过头来重新审视祥子过去的缺陷,痛切地称此时已经没有信仰、没有追求的祥子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并对待祥子也象对待一个已不再回头的浪子一样失去了原有的耐心,他不再细细地去揣摩祥子内心世界,而更多地采用外视点叙述他的种种劣迹。
纵观来看,祥子的毁灭其实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生命意志的摧毁。
老舍通过这一悲剧的描述,愤怒地控拆了不给穷苦人以活路的黑暗社会。
只是这里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在现有的社会原因之外,祥子的精神堕落是否还有其内在的个人原因。
二首先很明显,祥子并不是因为追求个人利益才引来社会恶势力的迫害,也不是因为损害了他人利益才遭受厄运。
车被拉、钱被抢、人被诱惑、以及虎妞的难产、小福子的死都与祥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当时各种各样的洋车夫过的都是一样悲惨的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祥子的命运是不公平社会中下层人所无法逃脱的共同命运,这与祥子的生活态度无关。
因而祥子个人在悲剧之中没起什么作用。
制造罪恶的是社会的压迫、阶级的剥削,而并不是人物自身的个性缺陷。
作为叙述者的老舍在故事的编织中,已经解除了祥子的堕落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在小说结束时,老舍还是为祥子的彻底毁灭而发出了感叹。
表现了作者的人性温情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老舍的慈爱、温存之情,不仅体现在对待祥子的个人态度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对待祥子生命意志缺陷的态度上。
虽然罪恶的根本是社会,但是祥子在遭受打击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他生命意志不够坚强的心理缺点。
骆驼一般顽强的生命,仅仅表现在肉体的吃苦上,而并没有表现在对灾难的承受力和反抗力上。
憨厚老实的祥子在外在的力量压迫生命的时候,他总是既不去分析压迫的根源,也不去内省自己的个性。
每一次的打击,都只是更深地引起祥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
在虎妞和夏太太的伤害中,虽然是她们早先设好了圈套让祥子钻,但同时也是由于祥子缺少足够的意志力。
祥子对此没有丝毫的反省,而只是简单地认为毛病似乎是他太老实,老实就必定吃亏,没有情理可讲!在与车夫们的关系上,他不善于与他人交流,而一旦自己受到挫折,却又容易暗中琢磨,按自己的思路从别人的生活中去思索没有价值的悲思。
祥子这一生命意志方面的缺陷,使得祥子的典型形象在客观上已经超越了下层劳动者的范围,而指向对普遍人性的思考。
出于对祥子积极奋斗的认同,也出于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老舍在进行犀利的社会批判的同时,对祥子生命意志方面的缺点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因而对祥子的沉痛叹息理解有余,批判不够,只注重去抚摸其中生命无奈的伤痛,而不忍去发掘其中的人格缺陷。
他只对祥子堕落的结果表示深刻的同情,只对堕落的社会表示满腔的愤怒,而不忍对祥子堕落过程的心理进行严酷的拷问。
他虽然深深地“哀其不幸”,但却又轻轻地“怒其不争”。
同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者,但老舍的人道温情与鲁迅冷峻的人性批判是迥然不同的。
三《骆驼祥子》中的车夫首先是作为一个生活悲惨的群体形象衬托在祥子四周,把祥子没有出路的命运,由点引向面,有力地完成了小说向社会控拆的主旨。
其次,车夫作为祥子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也充分显示出了祥子性格中自私与富有同情心的两面。
更为重要的是,对车夫群体意识的认同与否,还蕴含着两个重要的话题,一是对群体力量的向往,二是对群众精神麻木现象的揭露与鞭挞。
老舍不是一个阶级论者。
但凭着对穷苦人的一片爱心,凭着对生活的直观理解,他还是朦胧地感觉到了个人奋斗没有出路,而向往着群体的共同抗争。
《骆驼祥子》中祥子堕落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命运和精神都向车夫群体复归的过程。
最初,他落落寡合,除个人私心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好强,不甘堕落,还想奋斗,不愿意同一般洋车夫那样浑浑噩噩混日子。
这里,个人与群体不相融合中,体现的主要是积极向上的人格美。
而当祥子认同车夫的群体意识时,却正是他精神走下坡路的时候。
祥子认可车夫间的人情意识、生活态度,并非是想借他人的长处来提升自己,而是出于对自己丧失信心之后的精神无助;在群体中,他不仅没有克服原有的个人私心,走向更崇高的集体主义,而是迅速下坠到丧失人生追求的精神麻木状态。
“祥子完全入了辙,他不比别的车夫好,也不比他们坏,就是那么个车夫样的车夫。
这么着,他自己觉得倒比以前舒服,别人也看他顺眼;老鸦是一样黑的,他不希望独自成为白毛儿的。
”群体,哪怕纯粹是下层劳动者组成的群体,也成为人性堕落的染缸。
纵观《骆驼祥子》,全书通过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用自己同情的笔触对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的描述,不仅深刻地刻画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坠落。
使人们通过祥子的悲剧不仅看到了千千万万下层的苦难命运,更让人们透过祥子由人变成鬼的悲剧去思索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