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最近,在电视上也经常看到“新能源”、“创新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等词,作为教育者,我常想:学生是未来社会创造新能源的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呢?我认为,从小学起,我们就应该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上升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个层面上来,时刻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如何搞好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与思考。
一、首先要从我们教育者提升个人素质角度着手:先从提高校长素质入手,打造有发展眼光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大气才是学生大气之本!任何一所学校,缺什么都不可以缺发展的眼光!教育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从这一点上讲,一个能够高瞻远瞩的优秀校长真的可以成就一个优秀的学校!从这一点看,把校长素质提升和培训等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是十分必要的举措!然后将打造爱心放在首位,大力抓好师德建设,让“以人为本”变成每个教师的良心责任!教育就是个良心活儿。
以人为本,考验的就是一个老师的职业良心。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离不开爱。
只有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才能时刻为孩子着想,在教育各色孩子的过程中充满了耐心、充满了仁慈、充满了等待、充满了信任、充满了奉献……以学生为本,就是所有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类型,等等。
考虑到了这些,我们才能做合格的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就不会强求每个学生都做全能选手,而所谓的全面发展,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不是语数外物化样样精通。
二、我们的教育需改进(一)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
为了探索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提出了以优化课程结构为突破口,以创新教学为中心,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的,发挥我校的优势和特长,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时设置完整,每一个学科都设置了专业学科教师上课,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专业特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优化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由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微机、美术、音乐、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组成。
它主要采用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和自强精神。
其次,科学设置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它考虑到了特定地区和社区发展的实际,设置有利于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课程,使地方课程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我校地方课程是安全和心理课程组成,除了课程以外我校每月还定期开展安全逃生演练和心理健康辅导,以活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起各种最基本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自理、自护、自律等能力。
再次,积极、合理开设学校课程我校的学校课程即校本课是“快乐大阅读”,包括国学经典诵读、课外图书阅读两部分。
我校以校本课为载体,开展快乐读书活动,我们的主题是:“快乐大阅读,书香溢校园”。
读书口号是“多读书、读好书、我读书、我快乐”。
坚持师生共同读书、共同参与的原则。
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促进阅读质量的全面提高。
我校将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力争把“快乐大阅读”活动发展成学校特色活动。
(二)改革课堂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的改革,要求教育方法也随之进行改革。
正确处理教与学,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要彻底改变“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的现象,多探索、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性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
尽力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三)减轻学生负担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就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如果学习活动组织得好,则
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
可是目前小学中普遍存在着负担过重的现象,具体包括课业负担过重、经济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等三个方面。
重负担必然导致肤浅,减负给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时空的可能。
我校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三年级作业不超过半个小时,四年级作业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
我们一定要减去那些机械、繁杂的作业,给学生“放飞”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去培养发展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锻炼他们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四)注重社会实践实践活动不但使人的素质得以展现其作用,而且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
人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从中吸取物质能力和信息,加以内化,从而形成和发展的身心素质;另一方面将自己加工过的信息外化,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校将通过多种渠道的社会实践,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以培养自理能力为主的少先队活动;开展以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为目标的兴趣小组活动和科技、艺术、体育等活动;创办以培养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为主的“少年法律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参与社会考察,探索大自然等实践活动。
(五)改进评价机制评价是促进学生素质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校努力改变“应试教育”片面性的评价为素质教育综合性的评价,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目标。
以《素质综合评价手册》、《学生成长记录袋》加奖励的激励性评价为主要措施,坚持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评价学生,淡化等级和分数,优化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评价学生既有掌握知识的标准,又有培养能力、发展智慧的标准;既有学生智力因素的标准,又有非智力因素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特长的标准;既有学生德、智、体素质标准,又有学生心理品质、审美情趣的标准。
评价时自评与组评相结合;生评与师评相结合;校评与家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做到:评前有发动,评中有引导,评后有教育。
三、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重点表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自立、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的全面养成上。
自学──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科学地支配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课本及其他学科参考书独立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理──即组织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懂得一般的生活常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乐于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能比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终生发展。
自护──即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交通规则,掌握紧急情况下基本处置方法和救护常识等;了解一般的法律常识,能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和同伴的正当权益,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机智巧妙地与不良行为及坏人坏事作斗争,从而保护自己健康成长。
自强──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习英雄人物,有进取精神,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强奋进的顽强精神,自尊向上的进取意识,自信坚强的意志品格,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从而养成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的能力。
自律──即要求学生懂得一般的待人接物的知识,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批判、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从而为其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