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关于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报告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一步步逐渐成长壮大。
开发区特有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策、地缘优势,使他成为一方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为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也是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体制改革的浪潮密切适应的。
笔者通过自己在广州市花都区经济开发区的工作实践,加上对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了解,分析了开发区现行体制中的困境和问题,对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希望能为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开发区;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模式;实践
目录
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概况 (1)
二、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构设置的情况分析 (1)
三、我国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
四、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的成功经验 (2)
(一)“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 (3)
(二)借鉴西方先进国家政府服务理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3)
五、对我国开发区行政管理模式改进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3)
(一)加强开发区法制建设,有效保障开发区发展 (3)
(二)明确开发区管理职能和权限 (3)
(三)加强开发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 (4)
(四)赋予开发区管理的创新试验权 (4)
六、实践总结 (4)
参考文献 (4)
浅析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关于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报告
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概况
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 年4月,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州市花都区市委、市政府先后对该区的区划进行了调整,对周边26个行政村实行托管。
2009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将新规划的国际物流园区统一交由经开区开发建设,至此经开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 137 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 10 万余人。
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经开区深入实施“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五大支柱产业,紧紧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遵循“整体开发、版块经营、资本运作、整体开发”的发展思路,按照广州市花都区市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和郑东新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建设、出口加工区和各产业功能园区建设,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着眼新世纪,开发区立志建成广东第一、全国知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构设置的情况分析
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公安、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银行、电信、邮政、会计、职介等服务体系;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医院、体育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生活配套设施。
开发区管委会致力于建设“务实、高效、廉洁、亲商”的行政服务体系,对区内企业全部实行行政事业“零收费”。
行政服务中心 32 个审批窗口对区内企业和进区项目集中审批、办理有关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全程代理代办服务;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生产经营、合资合作、信息交流提供协调服务。
具体说来,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辖:党政办公室、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规划建设环保局、社区管理服务局、教育文化体育局、行政综合执法局、国土资源分局、纪委监察审计局、行政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工会、计生办、招商一局、招商二局、汽车产业管理服务中心(安彩工业园服务中心)、创业中心、科技创业园(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科技局(信息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明湖办事处、京航办事处、广州市花都区出口加工区、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投资(集团)篇首注释:本文作者伍春晓。
本文主要通过本人在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开发区了了解,分析开发区现行体制中的困境和问题,对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希望能为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我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公司、广州市花都区正和热力有限公司、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分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税分局、广州市花都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质监分局、广州市花都区高新区检察院、广州市花都区高新区法院。
三、我国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功能转化,开发区管委会的功能开始多元化,并从准政府向行政区体制转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有些开发区的规划用地已经基本布满,需要扩大规模;一些独立的新开发区已由原来单纯的制造加工生产区转向工业、生活和商贸结合的综合区,开发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功能转向城市功能。
因此,原有的准政府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功能多元化的需要,一些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开始向行政区管理体制转变,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管委会就转变为浦东区政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先也是实行的管委会行政管理模式。
但无论是开发区的任何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其运作都是按照大系统管理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按行业、按“条条”对应设置机构的模式,以职能整合和机构功能创新为指导思想,按职能模块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向。
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开发区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从整体上看,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尚未形成,而且各地的实际现行操作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公共行政的原则来看,仍然是以传统的集权性的韦伯式官僚体制为基础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大环境,小气候”的特色比较浓郁。
开发区外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个大环境影响和制约了开发区内的小气候的形成,开发区外的旧体制对开发区内的新体制形成了一种压力和包围,不断地侵蚀和冲刷着刚刚建立起来的区内新体制。
传统观念,传统做法的现实存在,部门利益的驱动和上下级领导体制模糊造成的扯皮等等不良现象使开发区新体制遍体鳞伤,发生了严重的体制倒退现象。
“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在传统行政体制的压力下,机构不断膨胀,人员越来越多,职能越分越细。
有的开发区管委会已经回归到旧体制机构庞杂的状况,政府机构设置齐全,职能复归,效率下降。
开发区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上述一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全国性《开发区法》,各开发区的运行仅仅靠各地《开发区运行和管理暂行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和管理条例,法律效力低;其二是开发区外部功能主体管理缺位,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弱化问题严重,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未尽到责任,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管委会被迫承担了太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其三是开发区在“路径依赖”的引力下,渐渐向传统管理体制复归。
开发区管理体制迫于开发区功能扩张的压力、传统行政体制“内聚”的干扰以及经济利益和观念等因素,其管理体制经常变动,极其不稳定。
因此开发区管理体制最大优势和标志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目标便无法实现。
四、广州市花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