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时须动笔——《白杨礼赞》教学实录——泉州开发区实验学校肖聪丽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赏析《白杨礼赞》一文,展示批注的方法与习惯,继续巩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交流批注的过程中了解白杨的品质和象征的意义,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以及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1.交流批注的内容理解白杨树的品质及其象征意义。
2.继续学习批注的方法。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在交流批注中通过评价、点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计理念:读书之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留下的好方法,新教材要求从四年级下册起学习给文章作批注并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了读书之时动笔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评语语文素养。
本课是读书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其中一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终生。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开展读书之时须动笔的读书活动已有一段时间了。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板书:白杨礼赞。
二.复习批注方法。
师: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时是怎么做批注的,谁愿意来说说?生: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用圆圈圈起来,再查字典。
生:我喜欢用彩色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生:看到感触比较深的句子,我一般用波浪线画出来,再多读几遍,并写上自己的感想。
师:学有所思,不错!生:要是有弄不懂的地方,我就用横线标出来,再在下面打个小问号。
师:善于提问的孩子更会学习。
做得好!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会做得会更好。
平时我们都是采用圈、点、画、批等方法来对文章作批注的。
板书:(圈、点、画、批。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们对《白杨礼赞》一文的批注内容。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通过阅读作批注,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吗?生:讲的是白杨树。
师:是的,从课题就可以知道了,讲了白杨的什么呢,谁来补充?生:讲的是白杨的枝、叶、干还有它的精神。
师:你读得真仔细,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生:不平凡。
师:对!课文讲的就是白杨的不平凡。
板书:(不平凡)四.交流批注内容,点拨引导。
(一)小组交流批注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批注内容。
出示幻灯片: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白杨的不平凡,对这些句子作了哪些批注。
2.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还存在什么疑问。
学生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交流、指导。
(二)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们读懂了哪些内容。
生:我们小组从课题《白杨礼赞》中的“礼赞”一词体会到了白杨的不平凡。
“礼”是“崇敬、致意。
“礼赞”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
师:“礼赞”一词可以看出白杨的不平凡。
还有吗?生:我们小组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作者采用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写的就是白杨的不平凡。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除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还有第四第六,以及第八自然段一直在反复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师:说得好。
“不平凡”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其它小组呢?生:我们小组从第二自然段的“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几个词语读懂了高原的景色很壮美。
师:真不错,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高原的特点。
这就是白杨生长的环境。
板书:(环境)生:我们小组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中读懂了白杨树的样子是不平凡的。
师:为什么说白杨的样子是不平凡的?板书:(样子)生:因为它的干是笔直的,枝也是,就连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师:你读得真认真,还有谁在这段作了批注的吗,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沉默)师:想想这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幻灯出示第四自然段)生:(生恍然大悟)我知道,我来说。
生:这段围绕第一句中的“力争上游”这个词来写,整段是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师:对极了!那对于白杨树的描写,作者又是采用了什么顺序来写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
学生有的开始小声读课文,有的拿起笔来在文中圈圈画画。
生:从整体到部分。
先写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再详细地写了它的干、枝、叶、皮是怎样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不平凡的白杨吧!(出示白杨图片。
)师: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光滑而有银色光晕的皮,宽大的叶子几乎片片向上。
其它小组读懂了什么,谁来接着说?生:我们小组读懂了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知道了白杨具有正直、朴素、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个性,是树中的伟丈夫。
它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是的,“伟丈夫”一词可以看出白杨的不平凡。
还有谁在这一段里作了不同的批注吗?生:这段里有四个“难道”,它们采用了排比,反问修辞手法。
还把白杨比作了北方的农民和守卫家乡哨兵。
师: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
幻灯出示:(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生:不是比喻句,是作者联想到的。
师:没错,这边是采用象征的写作方法,就如同我们上一个单元里的学到的《灯塔》一课。
作者笔下的白杨象征着什么?生:北方的农民。
生:家乡的哨兵。
生:象征着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师:一棵普通的白杨,作者赋以了这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板书:(意义)师:当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后,再看到白杨,你会想到哪些人呢?生:消防队员。
师:(疑惑)哦,为什么呢?生: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在救火的过程中,很坚强,很团结。
这种精神就像白杨的品质。
师:看来你真正认识了白杨的品质。
确实如此!还会想到谁呢?生:警察叔叔。
生:边防战士。
生:解放军叔叔。
师:其实啊,生活中,还有好多好多像白杨一样值得我们赞颂的人。
以后同学们可以象刚才那样运用联想的方法对课文作批注。
板书:(联想)师:一棵普通的白杨,蕴含着的却是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者连续用了四个排比句对白杨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让我们一起来赞美白杨。
齐读这四个排比句吧!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从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了,这段和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对于这段,谁还有补充。
(幻灯出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这段还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楠木和白杨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白杨的不平凡。
师:对!见过楠木吗?我找到了一张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和白杨的不同。
(出示楠木的图片)师:楠木也长得很美,笔直的干直插云霄,不同的是它的枝丫却不象白杨那样一律向上、紧紧靠拢,而是横逸斜出,姿态婆娑。
师:除了对比,还有什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生沉默。
师:想想作者笔下白杨的意义就知道了。
生:象征。
师:这里的楠木又象征着什么呢?生,蒋介石领导下的反动势力。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是指国民党反动势力。
我也查阅了当时的写作背景。
(幻灯出示写作背景)师:除了刚才提到的联想的方法,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作批注也是阅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板书:(背景)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阅读作批注的能力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感到非常欣慰。
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也拿出来交流交流吧!生:白杨树是普通的树,又为什么会是不平凡的?师:对呀,有矛盾呀!谁来解答?生:白杨树在西北是常见的一种树,所以说它是普通的,但是,它生长的环境不平凡,样子也不平凡,它的象征意义更不平凡,所以说它是不平凡的。
师:你的回答令我很满意,语言流畅,而且回答得很全面。
你听明白了吗?(提问的学生微笑点头。
)生:“秀颀”是什么意思?师:很高兴今天你也提问题了,谁愿意来帮他解决?生:“颀”是很高的意思,“秀颀”就是又美丽又高大的意思。
师:(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的表现不错,希望你在平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自己动手查查字典,主动学习会更有收获的。
生:本文是赞美白杨的,可是作者又在第二自然段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高原的景色,这是为什么?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深度了,这又是一个矛盾。
你们觉得写高原的景色是否必要呢?生:茅盾是一个大作家,他写的东西肯定不会是多余的。
生: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因为白杨就生长在那样的地方。
师:嗯,作者笔下的白杨就生长在高原上,在这里又渗透了我们今天要教学的知识点——烘托的写作方法。
通过写恶劣的生长环境,侧面衬托了白杨的不平凡。
五.课堂总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白杨礼赞》一文的批注交流就到这里吧!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白杨礼赞》采用象征的写作方法,赞扬了北方广大抗日军民。
师:这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在当时言论不够自由的情况下,作者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白杨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生:我知道了可以通过联想对文章作批注。
生:我今天知道了烘托的写作方法。
生:我知道了,还可以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来作批注。
师:嗯,批注的方法很多,除了这节课学到的这些,还有以前我们学过的写感受,提问题,写评议等方法。
板书:(感受、存疑、评议……)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像蜜蜂采蜜一样,阅读更多的书籍,并继续保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书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板书设计:白不环境圈、点、画、批杨平样子礼联想、背景、存疑、感受、评议……凡意义赞教学反思:古人云:“读书之时须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优秀的读书方法,读书时不仅要摘抄其中优美的词句段,还要勤动笔,精于总结,还要善于思考,如此,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之时须动笔——《白杨礼赞》这课时的教学设计,很好的体现了动笔习惯的培养,学生的批注能力在这节课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由于平时已经形成习惯,因而教师只是推荐美文《白杨礼赞》,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运用平时教给的批注方法自学美文,然后带着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课上交流。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不仅达到了推荐阅读的目的,更让学生在平时学到的批注知识有个很好的展示舞台。
在上课的伊始,先复习批注的方法,这一教学设计更是展现了平时习惯的养成,可见每个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圈、点、画、批等几个方面对一篇文章进行做批注,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