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研究与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研究与发展

浅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研究与发展
摘要:“碳汇”是近几年森林生态建设围绕的重点,本文通过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浅论当前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展的趋势,用以指导今后在森林生态系统方面的碳汇工作。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与之相反的,向大气中排放co2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就称为“碳源”。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co2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政策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发挥森林作用的核心之义,就是要努力减少由于森林破坏引起的co2排放,增加森林碳汇,抵销工业co2排放,从而减少大气中的含量co2。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t 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46%。

实践表明,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种努力中,林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集中反映在:增强碳吸收、碳替代和保护碳储存。

1 当前森林生态系统减缓全球变暖的作用
根据我国第七次(2004—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的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hm2,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m3,森林蓄积137.21亿m3;人工林保存
面积6168.84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34.01%,蓄积19.61亿m3;森林植被总碳蓄量78.11亿t,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01万亿元。

我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6位。

近年来,co2排放量升高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存储和分布的关注[1]。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森林作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全球碳平衡及潜在的碳储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要有机体,它维持的碳库占全球总碳库的46.3%,森林植被部分维持的碳库占全球植被碳库的77.1%,土壤碳贮量约占世界陆地土壤总碳库的73% [2]。

森林通过生长从大气中吸收贮存大量的co2,其存贮能力取决于森林类型、种类组成、林龄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因此,对森林碳储量的科学探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它的碳汇功能和贡献。

2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碳汇量的研究进展
目前,世界各地的学者对森林碳汇的计量方法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生物量紧密相关的反映碳累积量的现存生物量清查的方法;一类是利用微气象原理和技术测定森林co2通量,然后再将co2的量换算成碳的储量。

第一类方法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

第二类方法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150 多个观测站,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2002年,中科院正式启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项目,已经分
别在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和西双版纳设立了4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定位观测站[4~5]。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包括土壤碳库、动物碳库、植被碳库三部分。

其中森林植被部分碳储量又包括根系碳储量、地上植被部分碳储量及森林凋落物中的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估计,常通过测定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再乘以生物量中碳元素的含量推算而得。

因此,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及其组成树种的含碳率这2个因子就成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关键问题。

我国森林生物量最早的测定是feng z-w[6]、liw-h[7]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的。

现如今报道的相关研究资料比较丰富,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选的研究地点、森林类型、研究尺度以及生物量测定方法的不同,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和结果也有很大差异[8]。

此外,含碳率的大小是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国际上常用的树木碳含率为0.45~
0.55[9]。

2010年5月20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森林生态服务评估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最新主持完成的《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报告》和《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评估报告》。

根据这个研究报告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总量为157.7 亿吨、碳储量总量为78亿吨,年固碳量3.59亿吨。

其中,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总量的59.95%集中在西南和东北地区;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总量的 60%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大地区。

3 我国当前森林碳汇发展趋势
许多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的平均碳密度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实际储碳量也只达到潜在的植物储碳量的一半左右,特别是我国有大面积的低质、低效的残次林分,亟待改造,我国林业的碳汇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过去近30年来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由源转汇、碳汇量大幅度增加,一方面源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森林生产力增加,另一方面主要与我国大规模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有关。

我国正大力推动低质低效林改造,通过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等措施,增加陆地碳吸收量。

森林主导着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库循环和碳交换过程,处于良好经营状态下的森林可以大幅度提高森林碳库的碳吸收速度和碳吸收能力。

合理轮伐以及木材的合理利用可以延伸森林碳汇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碳汇效果。

一方面,通过增加森林植被,加强森林管理,不断增强森林吸碳固碳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减少对森林的毁灭和破坏,尽量降低森林因此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通过开展有效林业活动,改善生态环境,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我国森林的林龄构成中未成熟林居多,必须更好地加以管理和保护我国的森林,随着森林的成熟和发展,我国森林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碳汇。

根据我国现有对森林管理和保护的政策,相信我国
森林的碳汇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从而为减缓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志斌, 赵文智, 刘鹄, 等.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斑表层土
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06, 26(8): 2572~2577.
[2] post w m, emanuel w r, zinke p j, et al. soil carbon pools and world life zones [j]. nature, 1982, 298: 156~159.
[3] houghton r a, skole d l, nobre c a, et al. annual fluxes of carb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regrowth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j]. na ture, 2000, 4 ( 3 ): 301~304.
[4] 吴家兵, 张玉书, 关得新. 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方法与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 31(6): 49~51.
[5] 王文杰, 石福臣. 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网的建设和
发展[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0(4): 57~61.
[6] feng z - w, zhang j - w, deng s - j. studying in the phytomass of planted cunning hamia lance - olata forest [a]. in: report of synthesis inventory in taoyuan [c]. henan: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0.
[7] liw - h (李文华), deng k - m (邓坤枚), li f (李飞). the study on biomass and production in changbai mountain major forest ecosystem [j]. for ecosys stud, 1981(2): 34~50 (in
chinese).
[8]黄从德, 张健, 杨万勤, 等.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j].生态学报, 2008, 28(3): 966~975.
[9]刘华, 雷庆瑞.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j]. 西北植物学, 2005, 25(4): 835~8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