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

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发表时间:2019-07-09T16:40:19.45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4期作者:冯素静[导读] 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要想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向着低碳绿色方面房展,另一个方面通过对森林的再造和管理,能够调节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增加碳的供应。

牙克石市乌尔旗汉林业局碳汇办 022159【摘要】碳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发展林业的碳汇,有助于我国的林业的发展。

经济的快速的增长中,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工业革命发展的今天,在机械化进程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依赖机械,在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的时代中,碳排放量过大,导致了全球的温度变暖。

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要想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向着低碳绿色方面房展,另一个方面通过对森林的再造和管理,能够调节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增加碳的供应。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分析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控制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但同时,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穷、改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挑战。

因此,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等林业碳汇活动来增加森林碳汇供给,是重要的“碳去除”途径。

相对于工业减排,林业碳汇更具成本有效性(Richards and Stokes,2004),且存在多种效益,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一、林业碳汇情况(一)碳源与碳汇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的来源,如土壤中、岩石中、海燕中、生物中都是碳的来源,在生活和工业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但是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造成全球温度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陆地面积逐渐减少,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全球变暖的情况。

森林和实地等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汇集二氧化碳,所以被称为碳汇。

(二)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通过对森林管理,减少对森林树木的毁坏和进行再造林,能够有效的吸收大量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了储备碳能源的功能,这一过程被称为林业碳汇。

而通过森林植物、树木等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碳水化合物,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就是森林碳汇。

二、经济增长与森林碳汇的关系森林碳汇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者机制。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提供森林碳汇的同时,森林生态系统还提供其他副产品,例如保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水文服务等。

这些重要的森林生态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离不开这些生态服务的支撑,但经济增长又会影响森林生态服务的供给。

具体来说,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人口压力和粮食需求较大,农业生产率和林业经济收益较低,这使得林地转变为非林业用途;同时,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也可能导致毁林或森林退化,使森林成为碳排放源。

但是,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临界值后,技术进步使农业生产率提高,效率低下的农业用地得以退耕还林;农业人口加快非农化转移;居民对良好环境的支付意愿提高;政府增加对森林经营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以上这些因素都能够使得森林资源得以恢复和增长,使森林成为碳汇。

有研究发现,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由碳源转变为碳汇,促成这一转变的缘由是7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造林运动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类生态修复工程(Fang et al.,2001;Pan et al.,2004),中国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林业建设成果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分不开。

然而,由于学科分隔的原因,国内研究较少关注经济增长与森林碳汇之间的关系。

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三、森林面积和立木蓄积量的预测中国政府在自主减排承诺中明确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发展目标。

其中,2009年提出“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15年提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按照FAO(2011),2005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9304.4万公顷,立木蓄积量为135.85亿立方米,由此可推算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发展目标为: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23304.4万公顷,立木蓄积量达到148.85亿立方米;2030年,立木蓄积量达到180.85亿立方米以上。

按照GFPM的模拟结果,基准情景下,2020年和2030年,中国森林面积将分别达到2.5亿公顷和2.61亿公顷,立木蓄积量分别达到185.42亿立方米和200.14亿立方米。

因此基准情景下上述林业发展目标能够如期达成,高速增长情景下上述目标同样能够如期达成(见表1)。

这证实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发展目标的可行性。

但是,从另一侧面看,这些目标仍然是较为保守的估计,因为2015年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表明:2020年的立木蓄积量增长目标已完成,森林面积增加目标已完成近六成。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制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如果与实际情况更为贴切,则可能激发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的更大潜力。

预测期内,中国森林面积增速虽然相对于历史峰值有一定程度的放缓,但仍然是较高的增长;然而单位立木蓄积量的改善并不明显(详见表3)。

根据FAO(2011),2010年,中国森林单位立木蓄积量为71立方米/公顷,不仅远低于131立方米/公顷的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84立方米/公顷的东亚平均水平(FAO,2011)。

基准情景下,2030年,中国森林单位立木蓄积量为76.63立方米/公顷,可见即使经过20年生长,与2010年东亚平均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

而理论上讲,中国林地生产潜力远大于这一水平。

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2002)制定的“中国林地生产潜力表”,2010年、2030年森林单位蓄积量分别可达到84.2立方米/公顷和94.8立方米/公顷。

因此,中国林地生产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影响中国林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蓄积水平低(尤其是人工林),树龄结构不合理,乔木林疏密不均匀,林木蓄积年均枯损量大。

结合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中国长期以来存在重造林、轻抚育以及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误区,过于强调森林面积这一单一的林业发展指标。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森林质量的改善。

实际上,中国森林具有中幼龄林面积比例高的特点,中幼龄林往往有较快的生长速率,如果能有效改善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蓄积水平,中国森林将会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高速增长情景下中国森林面积、立木蓄积量、单位立木蓄积量均低于基准情景下的情形。

这说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导致木材的高需求和森林资源的高消耗,加剧森林碳汇需求和木材需求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增长率的适度降低会相对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强化森林生态服务的供给。

四、森林碳储量和碳汇量的预测2030年基准情景和高速增长情景下中国森林碳储量将分别达到88.69亿吨和86.43亿吨,相比于FAO(2011)评估的65.19亿吨(FAO,2011),约分别增加36.05%和32.58%。

两种情景下2015-2030年平均年碳汇量分别为1.25亿吨/年和1.1亿吨/年。

并且这一碳储量还不包括竹林、经济林、枯枝落叶和土壤固碳。

因此,中国林业碳汇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详见表2、表3)。

与基准情景相比,高速增长情景下森林碳汇量较低,并且年新增碳汇量从2022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态势。

这说明,过高的经济增长会导致森林资源的高消耗,使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下降。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有利于降低其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

如果中国森林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森林碳汇供给?按照“中国林地生产潜力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2002),2030年中国林地生产潜力为94.8立方米/公顷,如果按照这一蓄积水平计算,在森林面积不变的情况下,2030年基准情景下中国森林碳储量将净增21.03吨,总量达到109.72吨。

因此,通过改善森林蓄积水平来提高中国森林碳储量,是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

五、我国林业碳汇发展的现状和潜力(一)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森林碳储量将会持续稳定扩大203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将达到88.69亿吨碳,2015-2030年平均年碳汇量为1.25亿吨碳/年。

本文研究结果反映出,相对于GDP8%的高速增长,中高速经济增长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森林碳汇供给的增加,从而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和谐互动、良性循环,符合中国当前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而过高的经济增长会加剧森林生态服务需求和林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削弱森林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森林生态系统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二)中国森林面积和立木蓄积量仍将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和203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发展目标都能如期达到。

但是,这两个发展目标仍然相对保守。

对于中国2030年碳减排目标,基准情景和高速增长情景下森林碳汇对碳减排的贡献率分别为4.87%和4.48%。

由于近年来中国碳排放总量在持续增长,森林碳汇对碳减排的贡献率在缩小。

但是,不能就此忽略林业碳汇发展的重要性。

这不仅仅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在维护生态安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因为不当的森林资源利用会导致森林生态服务的损失,甚至使森林成为碳排放源,导致环境恶化和不良的经济社会后果。

(三)中国林业碳汇具有较大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蓄积水平的提高中国森林单位蓄积量不高的现实情况,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很难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在土地资源约束下,增加森林碳汇供给,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对经济增长的承载能力,需要从根本上改善森林质量。

而实际上,根据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以人工林为主的结构性特点,通过有效的森林经营改善蓄积水平来扩大森林碳汇供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应该探究影响林业生产效率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深入探讨投入机制、激励机制、管理体制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林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而影响林业碳汇潜力。

在林业碳汇发展模式上应该由重造林、轻抚育,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重抚育、重质量的集约式发展。

六、发展林业碳汇的战略性意义森林具有强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林业也是主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目前林业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树木的过度砍伐、病虫害加重后地表被流露出来,使得地表的有机物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的二氧化碳的成分增加,从而导致了全球变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