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印象派的画家们》教学案例

美术《印象派的画家们》教学案例

《印象派的画家们》教学案例
【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上第七课。

本课是“欣赏·评述"课,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来完成。

教科书通过对印象派画家及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印象派的产生时间、背景,画派的主要画家及作品的特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印象派的概念;(2)印象派的主要画家;(3)印象派对自然光与色的感受;(4)印象派对自然光与色的表现技法。

教学中,让学生领略到印象派探索的原则和表现形式,分析光与色千变万化的依据,以及各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特色。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印象派产生的时期、画派的主要画家及作品的特点。

2.通过作品欣赏、知识讲解、笔法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感悟印象派作品光与色的关系,尝试运用丰富的笔触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化。

3.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体会印象派作品对光与色的感受。

难点::掌握印象派的表现技法。

【活动准备】:教师自制盒状舞台手电筒各色滤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欣赏与对比
1、呈现两组油画作品,分别是古典主义作品和印象派作品。

2、让学生谈感受:两组画面带给其不同的视觉感受: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比古典油画大师们的作品色彩丰富。

(板书:色彩)
古典油画大师作品印象派大师作品二、印象派作品二次欣赏
1、教师选取第二批印象派绘画大师作品,如德加、莫奈、雷诺阿等
2、学生谈其内心感受:画面轻快,阳光充足。

(板书“光“在”色彩“旁)
三、点题:
1、今天,让我们走进西方印象派大师们的世界,光与色彩的世界。

(板书“与”字在“光”和“色彩“直接,在“色彩”后书“的世界”)
2、印象派的定义: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也叫印象主义,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

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

追求光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各种色彩关系。

四、第三次作品对比
1、学生对比洛兰和莫奈画中人物,寻找其色彩区别
2、观察结论:古典油画的暗部加深色如赭石、咖啡、深绿等。

而印象派大师作品暗部含有丰富色彩:紫色,蓝色,绿色等
洛兰作品与莫奈作品比较
3、教师提问:为什么印象派大师的画面中会出现如此丰富的色彩。

五、实验探究
1、模拟情景一:如下图所示,教师制作正方形纸盒一个,内为黑色,盒子中间放置两个白纸所做人偶,作为受光者即被观察者,让学生观察光其色彩的改变,盒子顶端开两个小孔,用以打入光源色。

(白色灯光打入,人偶仍然为白色)第一步,教师射入的是白光,所以盒内的人物身上呈现的是白色。

第二步,教师将不同颜色的滤镜放在小孔上端,灯光透过滤镜模拟不同的
光源色,如下图所示
(打入绿色光源色,人偶变成绿色)(打入绿色光源色,人偶变成绿色)(对比之下更为明显)
第三步: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物体身上的固有色并不存在,它的颜色会随着光源色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2、模拟情景二:
第一步:教师模拟环境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所以,在纸盒的两边加以不同颜色的卡纸,将白光打在两边有色卡纸上并反射到物体上,
(红色环境色作用在人偶上)(蓝色环境色作用在人偶上)(绿色环境色作用在人偶上)
第二步:让学生们观察。

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颜色会随着环境色的改变而改变。

六、实验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两个情景模拟,学生直观体验并总结:物体的颜色是受到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共同影响,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光源色和环境色会比这更加复杂,并且时刻发生改变,因此,画面的色彩会更加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印象派画家画面色彩丰富的原因所在。

七、作品欣赏: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现,印象派的画家们针对同一物体进行了不同时间和季节下的绘画。

莫奈《草垛系列作品》欣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