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语段训练高三写作的复习到了十月份以后,重点应该从审题、立意、结构,转到重点段落的训练。
一篇八九百字的文章,以五段——九段为宜吧。
开头一——两段,结尾一段。
议论重点段落两——四段,衔接一——两段。
今天,就主要说说语段的训练。
一、语段的特征1、是前后连贯的一组句子。
2、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有一个中心句。
3、有一定的层次,每层从不同角度阐释中心,表达一个较丰富的内容。
二、我们学生的问题1、缺少内容,无话可说。
2、写作手法匮乏,不会表达。
3、观点不够明确,中心内容不突出;没有条理,整个语段结构层次不清楚。
三、语段写作的意义1、把积累的、有限的材料利用起来,落在实处,而不是说起来都知道个大概,写起来却全是模模糊糊。
学生的材料积累不够是个难题,可以在进入高三后就着手做这项工作,比如让学生准备材料本进行摘抄、评析、写心得,每周有一定的量。
在课前进行口头交流,一人讲材料,大家谈感受、启发、立意等等。
这样做,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对材料讨论的也比较充分,为议论文中议论段落的例证做准备。
如果是自己从高一带班就更可以早动手。
除此,我们可以训练学生“一材多用”(后面会讲到)。
比如像王大绩老师讲过的“一盆土(种不同的种子,开不同的花)”2、学会一些写作手法,顺利完成800字。
在确立了要说什么,并且把架子搭起来之后,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手法(做法),强迫使用,形成习惯(学生写作的方法),最后能运用自如。
在做这种片断的训练时,我们主要选择了设问、排比、假设、对比这几种修辞手法及引证、例证等论证方法,学生一开始畏难,后来认识到强迫使用(即要求)实际是一种提示,可以避免无话可说,改变了过去的凑字现象;避免语言寡淡如白开水,避免了平铺直叙。
3、使内容充实不空泛,论述有中心并且较深入,段落乃至全文的层次因此更加清晰、明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论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能够围绕中心内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分析,运用一些方法来论证观点。
段落层次逐渐清晰,内容也会比之前丰富。
四、基本思路用几种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对比、假设、引用……),用几种论证方法(引证、例证、对比论证……)进行开头、结尾、主体段(重点段)的训练五、具体内容开头段的训练(一)开头段的基本要求观点要鲜明,主旨要突出(二)开头段的方法开头一般有开门见山法、故事导入法、释题入篇法、巧用修辞法。
修辞手法用于开头,建议使用引用、设问和排比。
(三)举例例1骨气是什么?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谈骨气》)先设问,引起注意,再引用名人名句构成排比,从不同角度诠释“骨气”内涵。
内容丰富,语言有文采。
例2科学家的意气,让他们登上学术的高峰;工人的意气,让他们不畏艰苦的条件;学生的意气,让我们拥有勃发的精神。
意气,当它代表人类坚韧的意志和宽广的气概时,是亘古不变的美德,是永远经典的操守!(06年湖南卷《谈意气》)开篇即用排比,突出“意气”内涵的丰富性,很有气势。
(四)学生仿写以“谈责任”为话题,引用下列名言,论说“做人要有责任感”。
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③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示例青年人要有责任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济天下苍生为已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表现出令人唏嘘不已的悲悯情怀与责任;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为拯救饱经沧桑的祖国,以天下为己任。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要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神,胸怀祖国,以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为己任。
(五)作业1、以“成功”为话题,引用下列名言,论说“成功道路千万条”。
①“条条大路通罗马。
”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③“人皆可为尧舜”④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示例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中国人说:“条条道路通北京”,欧洲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文人说:“人皆可为尧舜”,常人则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其实意思都一样:成功的道路千万条。
孟老夫子一下子举了六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可见,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这不仅确有道理,而且确实给许多出身贫寒,身体残缺,遭遇坎坷的人以精神的力量,使他们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终于取得令人仰慕的成就。
2、请以“宽容”为话题,运用“引用名言法”写一则议论文的开头。
示例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关于宽容的台词: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示宽容.”-----学会了宽容,你就学会了体悟人生,学会了为人处世,你就掌握了一门博深的学问,掌握了自己的生活,你将真正体味到人生的真谛。
结尾段的训练(一)结尾段的基本要求议论文的结尾需要收住前面的内容,对全文进行总结。
“编筐窝篓,贵在收口”。
好的结尾,一是总括全文,二是回应话题,三是强调论点,四是注意文采,让读者回味。
(前三点最基本,也最重要,这里略去,重点说第四点)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文章的结尾忌草率收兵,拖泥带水,不了了之。
更忌结尾浅露,空发议论,淡而无味。
好文章的结尾,追求“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人以各种美感。
(以往的作文训练有些忽略,事实上,阅卷时好的结尾给人的感受往往很深很多,最后的归类,它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举一例:天公抖擞“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百年多年前,龚自珍便以一首《已亥杂诗》劝谏帝王选择人才应“不拘一格”。
卢梭曾说过:“上帝创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然后把模子打碎。
”这表明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统一的界限去划定一个框架,然后把人分为几等像摆放物品一样放上去。
你所需要就是最好的。
邓小平关于“黑猫白猫”之说想必大家都是听过的,连领导人选择猫都是只要求能捉住老鼠就行,谁还会为了猫儿是否漂亮,血统是否纯正而介怀呢?古往今来,多少被划在界外的人才含恨而终,空怀报国之心却无伯乐赏识。
当然也有不少得人非议而可施展才华的“幸运儿”。
诗仙李白为人放荡不羁,性情孤傲自大,虽终日与酒为伴,但仍得到了玄宗的赏识,才会有“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佳句诞生。
清宰相刘墉为朝中一品大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背负罗锅胸怀天下。
这样一个曾被人讽刺为“六根不净实为大清国之耻辱”的宰相却为国家鞠躬尽瘁、操劳一生。
“不被人嫉是庸才。
”大诗人苏轼一生坎坷屡次被流放异乡,以至于他的大作在其死后才得到人们的肯定。
对此苏轼本人的见解在他写给孩子的诗中也可看出几分:“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为什么人们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欣赏比自己优秀的人呢?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难道与苏轼同朝为官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吗?与之为友不好吗?有些事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是很好吗?跨越时空,回到二十一世纪。
台湾作家三毛的数学从未及过格,而她的读者却遍布全球;钱钟书何尝不是被破格录取为象牙塔中的幸运之子呢?人生来为了自由,正如鸟儿生来为了飞翔。
如果我是梅,你忍心砍吾正枝,以待旁逸斜出吗?我欣赏韩寒,他走出了自己的路,走出同代人想而不敢的人生旅途。
他说得对:“如果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了。
”上苍啊!如果我是骏马,请让我施展千里之才;如果我是启明星,请让我在黑夜里伴你同行;如果我是攀登者,请让我翻越喜马拉雅;如果我是腊梅,请不要让我在夏季开花!)是个“豹尾”,感觉文采飞扬(仔细揣摩下面描写的情境:集体拍照时,没有一个人不关心自己的形象,可是在摄影师大喊:“一……二……三……”的时候,总有几个人睁大眼睛坚持了好一会儿,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了下眼皮,又是闭目状,留下的是遗憾,这几位大喊:“再来一张!”“再来一张”就一定解决问题吗?从队伍中走出一位,他接过照相机:“大家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再一齐睁眼睛。
”冲出胶卷一看,第二张照片中,果然一个闭眼睛的都没有,全都神采奕奕。
同样喊“一、二、三”,结果却是这样不同。
①可从任意一个角度,分析这一生活现象,从中归结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联系生活实际或见闻,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②以这个情景为出发点,联系生活实际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或文学文体的文章,生动、形象、含蓄的表现自己对这一类现象的理解。
注意:选①②中一个写一篇作文;自拟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二)结尾段的方法首尾呼应,凸显主旨;巧妙发问,引人深思;引用佳句,多姿多彩;抒情议论,增强气势。
修辞手法用于结尾,建议使用排比、反问、引用。
(三)举例评价下面4个语段的效果例1(结尾段)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
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
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
品味自然,不就如同品味生活了吗?(《品味自然》)短语排比,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
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例2(结尾段)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选自广州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韵味悠长。
例3(开头段——结尾段)“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这实属至理名言。
其实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我们自己。
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蓝天。
让我们拥有这片蓝天,拥有宽容吧!原是开头段,但结尾的语气却像是一个收束,应做结尾段。
此段引用名言,语言简洁有力,含义丰厚,结结实实地拖住了论点,是很出色的结尾。
例4(结尾段——开头段)“独”它听起来不陌生,想起来却很复杂。
“独”既有它的利又有它的弊。
原是结尾段,但收束的句子没有收束的语气,倒像是开头段,领起下文的意思。
注意学生开头段、结尾段的表述问题。
(西城区2008年一模作文试题:“独”很常见,也很复杂。
“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固。
人们需要团结合作,却也似乎离不开“独处”;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