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作文训练

高三作文训练

高三作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题】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②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又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取其中一则或者综合两则来确定利益,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宽容与底线,一个都不能少①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揭示沉默的社会现状,试图唤醒民众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敢于向社会发声的勇气。

从另个角度看,“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则劝慰对别人多一些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因为生气解决不了问题。

我想说,沉默和宽容不能混为一谈,别拿“宽容”当借口而沉默,应该“宽容”时莫生气。

②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内在涵养的体现。

用长远看,要分清利弊再做出理智决定的一种明智。

但当明知这种“宽容”的结果将加剧事态恶化却依然沉默,那么“宽容”就不是美德而等同于放纵。

这样愚蠢的做法,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他人的伤害。

李某某案件就是家长的“宽容”放纵,让孩子断送前程的典例。

别把宽容与放纵混为一谈,宽容要有底线和原则。

③有人知晓这个道理却依然选择沉默,这是软弱和冷漠的体现。

马汀路德.金曾说:“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朋友的沉默”。

如果你明知朋友犯错误却沉默不语,任由他胡来,那么他的伤害会更深。

这样处事怎能交到真心朋友?还有一类人同样也知晓沉默带来的恶果却不愿站出来发声,自作聪明的认为“枪打出头鸟”而选择沉默,殊不知沉默越久,伤害越重,难以平复。

这种冷漠会导致事态恶化加剧。

④我认为,当有人触犯你的利益,选择宽容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善意的包容。

但当触犯了做人的底线时,再选择“宽容”那就是纵容。

不管是软弱,还是冷漠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昧的选择承受是逃避问题的做法,用宽容混淆放纵是在伤口撒盐。

面对错误的现象行为,大家应勇敢站出来发声并阻止,让底线更加清晰明确,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阻止事态恶化。

当面对美国打贸易战时,各国政要都站出来强烈反对,或许能够阻止“美国优先”的病态蔓延,共同营造开放、包容与合作共赢的社会秩序。

⑤宽容分大小事情,那些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宽容可以接受。

但大事上选择宽容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对外,直面侵犯国家利益的行为,我们的先辈绝不手软。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对内,面对恶意污染青山绿水以换取利益的行为,绝不饶恕,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见,处理事物要区界限,重视原则,涵养宽容与善良的道德。

诸葛一生唯严谨,吕尚大事不糊涂。

⑥我呼吁人们:别拿“宽容”当借口选择沉默,对邪恶的宽容,就是对善良的伤害。

树立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增强底线意识,“该出手时就出手。

”【佳作点评】一是题目《宽容与底线,一个都不能少》化用,直接表明观点,树立题目的观点意识。

二是能够针对材料的对立性,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列举事例,强化文章的思辨意识。

三是段与段之间,围绕材料中的“任务”完成“驱动”指令,段与段之间有对比论证,段落内部也存在对比论证,引证材料具有新鲜感,态度鲜明:宽容但不能违反原则底线。

四是语言上,引述、引证与论述,表述的都十分严谨,但局部又不失生动形象的口语化。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8年哲理类预测】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了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身前的世界,身后的青山①人回看来路时,才能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当抬起头,迈开脚向前走时,才会续写人生。

正如哲学家所说“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我比较认同这种诗意般的哲理。

②生活的后与前是一组风景。

人们总是疲于奔命,为生活,为梦想,为房价而四处奔波。

却很少停下脚步,回回头,望一望来时的路,那沿途匆匆的风景,却没来得及细细回味。

人如果不望自己的经历,那他生活必定是如云雾般浮在空中。

没有沉淀,就不会脚踏实地;若不回顾,就不会知道生活竟如此丰富多彩;如果不向后看,就不会吸取经验教训,就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第二次。

用发现身边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留给我们的惊喜,那么则必须要向前看,这样才能看到目的地,才能看到未来的美好,才能看到脚下的绊脚石。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个人的视野越宽,看的就越远。

当然向前看,才能对未来更加自信,充满着憧憬。

③前看与后看是相辅相成的。

越王勾践,国破山河在,一夜阶下囚。

但他懂得反思,总结失败的原因,卧薪尝胆,不止于此又继续前进,为了复国的理想,他设计逃出魔爪,打败强敌,成为强国的君主。

廉颇与蔺相如曾经不和,但廉颇懂得反思过错,负荆向蔺相如请罪,赵国便因此强大。

没有反思则不会有进步,而项羽不反思,把失败原因归为上天“亡我”,所以他只能唱“别姬之歌”了。

所以,反思与进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

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无论是国家。

民族或个人。

跌倒了不可怕,爬起来,回望反思,才会避免重蹈覆辙。

同样是战败国,德国前总理博兰特能够给被屠杀者下跪,赢得全世界的理解;而安倍政府却拜鬼弄神,不承认不道歉,就意味着还想发动战争。

因此说,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都高大。

⑤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生活在继续,没有谁总活在记忆中。

因为“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谨记:向后看,会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前行,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大小风雨,但行者的生活丝绸一般柔滑坚韧而绚烂缤纷。

⑥学会反思,才能前行。

十九大让我们振奋,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让青山不改,更让绿水长流。

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只有前行,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佳作点评】一是:题目《身前的世界,身后的青山》,身前身后,蕴含深刻,鲜明对比。

二是:开篇用诗样的语言,切入材料,引出论点;围绕“前与后”,列举事例,对比论证,用诗化的语言,深刻词阐述了前后的内涵与深刻的道理。

三是:语言运用上,有形象生动描述性的,有科学严谨的逻辑性的,有长短结合的,有骈散搭配的,这样运用语言,使行文富于变化,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四是:列举的事例有特色。

有亡国之君的成功逆袭,有英雄项羽的刚愎自用,还有代表国家的博兰特与安倍鲜明对比,还有对绿水青山的反思,高下优劣立显。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60分)【2018年作文预测:传统文化】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盐铁论》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③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④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孟子》对于以上言论,你一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理性与感性的对决①从古至今,世间从没有停止过理性与感性的碰撞。

我认为,《论语》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理性的代表。

感性与理性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我看来,理性战胜感性,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屈从命运摆布,是顺从内心真实想法的决然和勇气。

晚清康梁为首的六君子,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被迫逃离,只有谭嗣同不肯离去,决心以死殉变法事业,用生命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斗争,谭嗣同慷慨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以死者,无以召后起。

”他选择毅然决然留下来殉法,这种感性的牺牲精神固然可嘉,但从理性看是愚蠢的,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图将来。

谭嗣同用鲜血唤醒民众的做法,或许能汇聚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但从大局看,活下来才能“将以有为也”。

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权衡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定,是理性与智慧的行为。

刘邦称帝后,对群臣论功行封,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克服谋求功利的想法,理智的辞封归隐。

因此,“汉初三杰”中唯独张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终。

正因张良没有迷失功利,保持理性的思考而及时行动,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一笔。

这样看,这样的理性战胜感性,值得称赞与效仿。

④现实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对决从未停止。

不同的人在对决中胜负不同。

但极端的理性让人裹足不前,极端的感性让人感情用事,鲁莽草率导致错误不断。

那么,如何才能把理性与感性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呢?我认为,遇事首先要做到冷静,正确研判。

热血男儿捍卫尊严,若为国为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冲冠一怒”;若为私欲与面子,则大可不必。

保持理性冷静,运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逆袭是感性充满理性的行为。

而审时度势,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是正确的态度。

⑤所以,当可为与不可为矛盾时,当理性与感性碰撞时,理性选择是解决难题最好的态度,也是最佳的办法。

有所敬畏是面对冲动的一种理性;自强不息,是好男儿不服输的一种感性,非理勿躁,非感勿强。

在辱母案中于欢表现虽可圈可点,但冲动也陷入了牢狱之灾。

⑥康德说:世界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

一是头顶上的星空;二是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让感性与理性中和为一体,敬畏与喷张,恰当表达,因时而化。

【佳作点评】一是题目《理性与感性的对决》较为精准概括材料的含意,提出观点但结果不够明确。

二是能够提炼概括两句话的各自精华,最后综合为一体,这种选择符合儒家中庸之道。

三是开篇合理(简洁)引述材料,明确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分别从所选择的两句话辩证的论述。

列举古代与近代典型事例,恰当地证明什么是“可为”与“不可为”;然后回到现实,依据法律与特殊情况,寻找条件,辨析二者是与非,最后中庸调和一体,有所升华。

四是审题立意比较准确、思路层次清晰;引用事例古今结合,观点与材料水乳交融。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60分)【2018年原创寓言类预测】风在追求叶子,承诺要带着叶子去看外面精彩世界。

叶子犹豫不决,征求树的意见。

树说: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终有一天,叶子被风打动选择随风漂泊。

分开那刻,它问树:你为何不挽留我?树骄傲的说:世界上不只有你一片叶子。

它问风:你为何要追求我?风真诚回答:因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叶子缄默。

树问叶子:你为何要分开?叶子开心的说:因为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风问叶子:你为何要跟我走?叶子欣喜地说:因为你给了我幻想并能满意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