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版-局部解剖重点.坚持!梦想协会资料局解知识点总结:1.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3个分支:肱动脉的体表投影: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终点远侧2cm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界,大圆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肱动脉的3个分支:(1)肱深动脉:在大圆肌下缘的稍下方起于肱动脉后内壁,与桡神经一起经肱三头肌内侧头和外侧头之间转入臂后区的桡神经沟中。
(2)尺侧下副动脉:在肱深动脉起点稍下方自肱动脉发出,伴随尺神经穿过内侧肌间隔行向内上髁背侧面,与尺侧返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吻合。
(3)尺侧上副动脉: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厘米处起于肱动脉,分布于内上髁的前,后面,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上肢动脉的主干: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的五条属支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注意上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都有哪些,怎么走形!2.腹部的体表标志1.肋弓下缘: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和胆囊定位2.剑突:胸骨下端软骨,肝脏测量标志3.腹上角: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脐:腹部中心,投影至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易有脐疝发生。
5.髂前上棘:髂棘前方突出点,腹部九分区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6.腹直肌外缘:位于锁骨中线处,用于手术切口和胆囊点定位。
7.腹中线: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2坚持!梦想协会资料10.肋脊角: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是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3.腹部的分区(一)四区法:即十字型法,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两线相交,把腹部分成四区(二)九区法井字型分区,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又称肋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十肋骨)的连线;下水平线又称髂棘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
这四条线相交将腹部分成九个区1.右上腹部(右季肋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等。
2.右侧腹部(右腰部)升结肠、空肠、右肾。
3.右下腹部(右髂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女性的右侧卵及输卵管、男性的右侧精索、淋巴结。
4.上腹部肝左叶、胃、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胰头和胰体、腹主动脉。
5.中腹部(脐部)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腹主动脉、输尿管、大网膜、肠系膜、淋巴结等。
6.下腹部回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宫、乙状结肠。
7.左上腹部(左季助部)胃、脾、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8.左侧腹部(左腰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
9.左下腹部(左髂部)乙状结肠、女性的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的左侧精索、淋巴结。
4.腹膜的内外间器官(一)腹膜内位器官此类器官几乎全部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大。
主要的器官有: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二)腹膜间位器官此类器官三面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小。
主要的器官有:升结肠、降结肠、肝、空虚的膀胱、子宫、胆囊、直肠上段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此类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几乎不能活动。
主要的器官有:胰、肾、输尿管、充盈的膀胱、肾上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下部等。
5.腹膜的相关结构韧带韧带是连于腹壁与脏器、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
肝的韧带主要有: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冠状韧带等。
脾的韧带主要有: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等。
系膜系膜是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3坚持!梦想协会资料肠系膜:是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横结肠系膜:是将横结肠固定于腹后壁的横位腹膜结构。
乙状结肠系膜: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盆壁的腹膜结构。
阑尾系膜:是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端的双层腹膜结构。
腹膜陷凹在在男性主要有直肠膀胱陷凹,腹膜陷凹是腹膜在盆腔器官之间,形成的凹陷。
女性主要有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双肾的体表投影6.胸椎和第三腰椎112.5和7.5-8.5cm处各作两条垂线,通过第在后正中线两侧当肾发生两肾即位于此纵膈标志线所组成的四个四边形内,棘突各作一水平线。
病变时,多在此四边形内疼痛或肿块等异常表现。
双肾的毗邻7. 在两肾的上方有肾上腺附着,共同有肾筋膜包绕。
在两肾的下方为输尿管腹部。
在两肾的内侧、脊柱的前方,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其中右肾与下腔静脉的距离最近。
在两肾的前面,由于位置不同,毗邻关系也有所不同。
左肾前上部有胃后壁,前下部为结肠左曲,内侧有胰尾横过肾门。
右肾前上部有肝右叶,前下部位结肠右曲,内侧有十二指肠降部。
在两肾的后面,其第12肋以上部分仅借膈与胸膜腔相邻。
肋分别横过左肾后面的中部与右肾后面的上部,两肾门恰近于8.脊肋角:第12 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线的交角处,即肾角,或称脊肋角。
12第9.输尿管的体表投影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隙的细长管状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上端起自 30cm。
通常将输尿管分为三部:肾盂,下端终于膀胱,在成人长约25~①腹部,自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至跨越髂血管处;; ②盆部,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脱壁~13斜行穿膀胜壁,终于膀联粘膜的输尿管口。
输尿管腹部长约③壁内部,在腰大肌中点的稍下方有睾丸血管斜过其,14cm紧贴腰大肌前面向下内侧斜行,前方。
前壁与半月线相当;在腹后壁约与腰椎横突尖端输尿管腹部的体表投影:在腹狭窄部。
右输、2所作的连线一致。
输尿管腹部的上、下端分别是解剖上的第1肠回结肠血管、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精索内血管、回末段,右侧与盲肠及阑尾邻近。
左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空肠菌、降结越输尿管腹部的前方。
抵达骨盆上口时,两侧输尿管肠血管,精索内血管也斜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进入盆腔。
10.脊柱区的层次(脑脊液引流)(到此为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脊膜、蛛网膜腰穿)→蛛网膜下腔→软膜→脊髓腔椎管、脊髓11.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人的脊髓全长41-45厘米。
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形随个体发育而有所4坚持!梦想协会资料不同,成人终于第一腰椎下缘或第二腰椎上部椎管椎骨锥孔和骶骨骶管借助骨连结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
其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
椎管骶段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完全骨性管道。
12.脊髓的被摸与脊髓腔脊髓表面被覆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
各层膜间及硬脊膜与椎管骨膜间均存在腔隙,由外向内一次有硬脊膜外系、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
被膜1.形成一长筒状的硬脊膜囊。
厚而坚韧,1)硬脊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骶椎高度形成一盲端,2上方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向下在平第对脊神经根,每对脊神经根31并借终丝附于尾骨。
硬脊膜囊内有脊髓,马尾和穿硬脊膜囊时,硬脊膜延续包裹在脊神经根表面形成神经外膜,并与椎间孔周围的结缔组织紧密相连,起固定作用。
骶椎22)脊髓蛛网膜:薄而半透明,向上与脑蛛网膜相延续。
向下平第(高度成一盲端。
此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
)软脊膜:柔软并富于血管,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
在脊髓两侧,软脊3(膜增厚并向外突,形成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为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
额状位,介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
其外侧缘形成一三角形齿尖,与硬脊膜相连,有维持脊髓正常位置的作用。
2.脊膜腔)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间隙,其内填有脂肪、椎内静(1脉丛、脊神经脊膜支和淋巴管等,并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正常时呈负压。
此隙上端起自枕骨大孔,下端终于骶管裂孔。
由于硬脊膜紧密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故此隙与颅内腔隙并不交通。
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硬膜外隙内的脊神经根。
针穿入硬膜外隙后,因存在负压,会有抽空感,这与穿入蛛网膜下隙时有脑脊液流出并呈正压的情况不同。
)硬膜下隙:是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液2(体,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
)蛛网膜下隙: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在活体,蛛网膜下隙内3(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蛛网膜腔相通,向下达第二骶椎高度,脊髓蛛网膜向两侧包裹脊神经根形成含有脑脊液的脊神经周围隙。
蛛网膜下隙在骶椎高度扩大,形成终池,池内有腰、骶神经根构成的马尾和21腰椎至第第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终丝。
13,腰椎穿刺的部位在哪里?为什么?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
由于成人脊髓下端大约第一5或4~~第34腰椎间进行腰54~4或~3腰椎下缘,而马尾浸泡在终池的脑脊髓中,故在第椎穿刺或麻醉,将针穿至终池,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
,脊神经的分布特点,与椎间孔的关系145坚持!梦想协会资料对。
脊神经以其前根和后根连于脊髓,共有31 1对尾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对胸神经、8对颈神经、12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和脊柱。
脊膜支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后支:较细,是混合性的,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向后行走(骶部的出骶后孔)都有肌支和皮支分布于项、背及腰骰部深层的肌和枕、项、背、腰、臀部的皮肤,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
前支: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和皮肤。
15.胸部的体表标志正面(重点)胸椎体下缘,临床上常以此切迹为标志⑴颈静脉切迹又称锁骨上切迹,平第2 检查颈段气管是否移位。
肋软骨,常以此计2⑵胸骨角:为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胸骨角两侧连接第胸椎体之间、气管分叉、主动脉弓的起与止端、心5数肋骨,其后方平对第4、脏上界以及食管的左主支气管压迹。
肋软7⑶剑突:细长,上接胸骨体处称剑胸结合,平第9胸椎,上端两侧与第骨相接,下端游离并伸至腹前臂上部。
交界31/⑷锁骨和锁骨下窝:锁骨位于颈静脉两侧,全长均可触及,其中、外处下方有一凹陷为锁骨下窝。
肋,依次向下可触及下部的肋和肋间2⑸肋和肋间隙:在锁骨下方首先摸到第肋间隙锁骨中线内隙。
二者可作为胸、腹腔上部器官的定位标志。
如在左第5 2cm处,可触及心尖搏动。
侧1~、其最低点平第2自剑突两侧向外下可触及肋弓,是肝、脾的触诊标志,⑹肋弓:腰椎间。
3. °⑺胸骨下角:即左右肋弓与剑胸结合共同围成的角,角内有剑突,一般为70肋间隙交界处,女性乳头略低且偏向外下4⑻乳头:男性乳头在锁骨中线与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