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B.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病毒,则使用开水蒸煮餐具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故B正确;
C.含氯消毒剂的浓度越高,氧化性越强,其消毒效果越好,但医用酒精浓度过高,如95%酒精会使细菌细胞外面形成保护层,酒精不能完全进入细菌细胞内,达不到杀菌目的,75%的酒精杀菌效果最好,所以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故C错误;
B. HNO3显酸性,NH3显碱性,由硝酸不能直接转化为氨气,不能实现转化,B项错误;
C. AlCl3与氨水反应得到Al(OH)3,Al(OH)3与盐酸反应得到AlCl3与水,Al(OH)3加热分解得到Al2O3,Al2O3与盐酸反应得到AlCl3与水,符合转化,C项正确;
D.氯气与氢气反应得到HCl,浓HCl与高锰酸钾反应得到氯气,HCl与CuO反应得到CuCl2和水,CuCl2电解得到Cu与氯气,符合转化,D项正确;
B.当用其做电泳实验时,阴极管的液面低于阳极管
C.电泳实验出现的现象的原因是:扩散层与吸附层分离,带正电的胶核向阴极移动
D.若对其加热一段时间,会发生胶体的聚沉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据图可以判断,Fe(OH)3(胶体)中出现FeO+和Cl-,可以推断发生了Fe(OH)3(胶体)+HCl⇌FeOCl+2H2O的反应,故A正确;
C.硝石为硝酸钾,不含碘单质,选项C错误;
D.“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碳酸钾,其水解显碱性能洗去油污,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10.预防和灭杀新型冠状病毒是有效控制肺炎传播的重要手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
B.使用开水蒸煮餐具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
【详解】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故A正确;
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H++AlO2﹣+H2O=Al(OH)3↓、Al(OH)3+3H+=Al3++3H2O,故图象中上升与下降段对应的横坐标长度之比应为1:3,故B错误;
C.反应的方程式为Cl2+SO2+2H2O=2Cl﹣+4H++SO42﹣,随着二氧化硫的通入,pH会降低,直到氯气反应完全,pH不变,故C正确;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故③错误;
④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④错误;
⑤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⑤正确;
⑥碱性氧化物为能跟酸发生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而Na2O2与酸发生反应还生成氧气,则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故⑥错误;
8.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①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②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⑤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C.将 饱和溶液滴入 溶液中,获得 沉淀,制备 胶体应将饱和 溶液滴加至沸水中至溶液变为红褐色,故C错误;
D. 与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硅不与水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但是不能和水反应,可以和氢氟酸反应,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需熟记二氧化硅的性质。
答案选B。
2.下表中各组物质之间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如图转化的是



A
CH2=CH2
CH3CH2Cl
CH3CH2OH
B
NH3
NO
HNO3
C
AlCl3
Al(OH)3
Al2O3
D
Cl2
HCl
CuCl2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烯与HCl加成得到一氯乙烷,一氯乙烷消去得到乙烯与HCl,一氯乙烷与水发生取代得到乙醇,乙醇消去得到乙烯与水,符合转化,A项正确;
“强水”是指氢氟酸
C
《天工开物》中记载:“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
文中“丝、麻、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D
《抱朴子》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文中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放出热量,《华阳国志》记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我国古代已利用天然气煮盐,故A正确。
D.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叫做气溶胶,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能传播新冠病毒的气溶胶的分散剂是空气,故D正确;
答案选C。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都能把HCl气体氧化
C.“玉”的成分是硅酸盐,熔点很高,‘试玉要烧三日满’与硬度无关,故C错误;
D.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酒精不是水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比例,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将 饱和溶液滴入 溶液中,可获得 胶体
D.铜先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当硝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为定值,故D正确;
答案选B。
4.胶态分散系是一种粒子直径介于1~100nm的一种分散系,如图是Fe(OH)3胶体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据图可以判断,发生了Fe(OH)3(胶体)+HCl FeOCl+2H2O的反应
D. 与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升高温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含量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二者,但丁达尔效应不是本质区别,故B错误;
“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浣衣发面,去垢”
利用其水解显碱性去污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 ,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涉及化学反应,选项A正确;
B.“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可见,烧酒的酿造方法为: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的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即蒸馏,选项B正确;
B.能蚀五金可硅反应,腐蚀玻璃,不能用玻璃仪器盛放,故B错误;
C.《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麻”指的是纤维素,主要成分是多糖,丝、裘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C错误;
D.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此过程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故D错误;
B.一氧化碳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多数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故多数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故B正确;
C.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铁粉物质的量相同,与足量的酸反应Zn+H2SO4=ZnSO4+H2↑,Zn+2H2SO4(浓) ZnSO4+SO2↑+2H2O,故产生气体的体积均相同,故C正确;
⑥根据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均与H2O反应,故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A.②⑥B.②⑤C.①②⑤⑥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故①错误;
②蔗糖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均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硫酸钡熔融状态能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水不完全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②正确;
答案选B。
3.下列各项反应对应的图象错误的是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
B.将稀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偏铝酸钠溶液中
C.将二氧化硫逐渐通入一定量氯水中
D.将铜粉逐渐加入一定量浓硝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注意二氧化硫和氯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硫酸和盐酸,硝酸的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注意根据关系式分析图像的正误。
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C.同温同压下,两份相同质量的锌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相同
D.将C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NH3则有沉淀生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氢实验室制法是用浓硫酸与氯化钠固体加强热制取氯化氢气体,若浓硫酸能将HCl气体氧化,就不能用于制备氯化氢,即浓硫酸不能氧化氯化氢气体,故A错误;
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中的浓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到Z中液体
B.X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用过滤和渗析的方法,可将Z中液体分离提纯
D.Y中反应离子方程式: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