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区域农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区域农业的发展

区域农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2015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农作物每年的最大可能产量。

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四省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A.江苏B.山西C.青海D.海南2、图中甲地农业生产潜力比台湾省低,主要原因是甲地()A.气候炎热,降水稀少B.纬度较高,热量不足C.沙漠广布,土壤肥力低D.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少(2019陆丰期末)宁夏南部山区年均温3.2℃,年均降水420mm,年蒸发量1500mm。

近几年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采用“垄覆沟播”技术,该技术是在田地起垄,垄面覆盖地膜,沟内播种。

下图为“垄覆沟播”栽培方式示意图。

完成3~4题。

3.应用该技术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是因为()A.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提高B.太阳光照增强,昼夜温差增大C.大气降水和湿度增大D.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提高4.最适合借鉴利用该技术的地区是()A.南方丘陵B.河西走廊C.东北平原D.山东半岛(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内蒙古高原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的差异B.市场因素的差异C.交通运输条件的差异D.民族构成的差异6.华北平原适宜发展()A.以瓜果、棉花为主的绿洲农业B.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C.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D.以饲养牦牛为主的畜牧业7.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2018年1月广东学考)读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0题。

8.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9.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A.冬季寒冷漫长B.科技水平低C.原料不足D.日照不长10.下列关于秸秆利用的描述,最符合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B.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C.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能源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2017年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据报道,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预计发展水田约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约44万公顷,改善水田约43万公顷。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3题。

11.三江平原成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原因是()A.夏季日照时间长B.纬度低,生长期长C.可开垦荒地多D.灌溉水源充足12.与珠江三角洲相比,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突出的特点是()A.以水稻种植为主B.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C.水利设施完善D.科技水平高13.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当地()A.地势平坦,地广人稀B.水稻种植历史悠久C.黑土广布,土壤肥沃D.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2016年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红三角”经济圈示意图,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土地。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15题。

14.“红三角”地区农业发展主导方向是()A.热带种植园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C.机械化水稻种植业D.立体生态农业15.与“珠三角”相比,“红三角”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是()A.廉价的土地资源B.充足的资金来源C.丰富的水热资源D.雄厚的技术力量下图示意1978~2004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与水稻产量的变化。

读图,完成16~17题。

16.该地区粮食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扩大C.交通条件的改善D.土壤肥力的提高17.该地区粮食结构变化最可能导致该地区()A.土地盐渍化B.水资源短缺C.温室效应增强D.土地沙漠化18.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广的原因是()①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冻土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干①降水较少,但洼地积水①地势低平,雨水较多,每当夏季,水洼连串①荒地多,人为影响小A.①①B.①① C.①①D.①①(2016·6月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曾闻名全国,如今很多桑基鱼塘已成为建设用地。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珠江三角洲发展“桑基鱼塘”农业的自然条件主要的原因是()A.千沟万壑,地表崎岖B.冬暖夏凉,降水稀少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D.地势低平,水网密布20.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推进速度快,人均耕地减少B.珠江口咸潮加剧,影响粮食生产C.夏秋季节多台风,粮食生产不稳定D.工业污染严重,粮食产量下降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材料:贫穷和黑土退化往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2017年10月17日,农业部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召开东北黑土地保护推进落实会。

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改善东北黑土区的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珍贵资源,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实现黑土区可持续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如图为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图。

(1)分析东北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

(2)说明贫穷和黑土退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的理由。

(3)说出保护黑土的有效措施。

区域农业的发展【答案】1、D2、B第(1)题,据图可知,农业生产潜力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海南省的农业生产潜力最大。

第(2)题,甲地位于东北平原,农业生产潜力远低于台湾省,主要是由于纬度高,热量不足所致。

3.A【解析】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垄面覆膜的主要作用是阻断水分下渗,汇集雨水,同时覆盖地表,热量损失少,增加土壤温度,从而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A项正确;垄面覆膜不能增强光照,覆盖地膜,热量损失少,不利于增大温差,B项错; 垄面覆膜不能增加大气降水,C项错。

田地起垄易造成水土流失,D项错。

4.B【解析】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而且日温差大,因此适合利用该技术改造该地的水分和热量,故答案选B项。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利用该技术会加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农业生产,A项错误;山东半岛和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分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故C、D两项错误。

5.A【解析】内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珠江三角洲以水田农业为主,形成的原因是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6.C【解析】华北平原地形平坦,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适合发展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旱作农业。

7.D【解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发展农业的限制条件是水资源不足。

8.B【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①是秸秆的产品,为饲料,②为燃料,③为肥料,④为废弃物,B正确,故选择B项。

9.A【解析】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不利于发展沼气,A项正确,故选择A项。

10.B【解析】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将秸秆作为燃料,容易造成污染,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B项正确。

11.C【解析】三江平原可开垦荒地多,发展潜力大。

12.B【解析】三江平原的农业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

13.D【解析】三江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可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14.D【解析】“红三角”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15.A【解析】“红三角”地区经济落后,土地资源价格低。

16.A【解析】市场需求是决定农民种植什么作物、种植面积大小的决定因素,A对。

耕地面积扩大,总产量增加。

交通条件改善,都不会影响粮食结构的变化,B、C错。

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因素,与粮食结构无关,D错。

17.B【解析】读图可以看出,粮食结构变化主要是水稻的产量增加,说明水稻种植面积增大。

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可能导致该地区水资源的短缺,B对。

土地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灌溉造成,A错。

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不会导致温室效应,C错。

水稻产区用水量大,土地水分含量高,不会同时出现沙漠化,D错。

18.C。

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广大,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密切相关。

地势低平;冬季寒冷,形成冻土;夏季温和多雨,排水不畅,容易积水。

19.D。

珠江三角洲因为所处地势低平,降水较多,将低洼处挖地变为鱼塘,塘泥垒高来种植桑树等农作物。

20.A。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推进速度快,耕地减少,需求大量副食品。

21.(1)夏季雨热同期、光照时间长,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气候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形平坦,山环水绕,有机质不易流失。

(2)经济贫困,对黑土利用强度大、保护少,导致黑土退化加剧;土地退化,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贫困加剧;农民为提高产量,不断加大黑土利用范围和强度,使黑土进一步退化。

(3)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持续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植树造林,减少土壤侵蚀;推广休耕、免耕等技术,促进土壤肥力的自然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