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编制依据 (3)2 工程概况 (3)2.1建筑概况 (3)3 模板及支顶系统设计 (3)3.1模板支撑系统的选型 (3)3.4梁、板立杆间距 (4)3.5扫地杆、纵横水平拉杆设置 (4)3.6对顶抱柱 (4)4 施工顺序 (5)4.1钢管支顶施工顺序 (5)4.2主要施工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5)4.3模板支顶安装质量保证措施 (6)4.4模板拆除的技术要求 (7)5 安全设施和管理措施 (10)5.1安全设施 (10)5.2安全管理机构 (10)5.3安全管理与监控 (10)7、监测方案 (14)7.1观测点布置 (14)7.2观测方法 (14)8 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15)8.1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架构 (15)8.2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急求援 (15)8.3发生支模坍塌应急救援 (16)1 编制依据施工图纸;《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62-2008;《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建设部、省、市有关高支模施工技术、质量、安全和文明的规定。
2 工程概况2.1建筑概况本工程建筑面积5236.78m2,工程地上1层,层高4.5米。
支顶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梁底模和侧模均采用18mm厚木胶板,φ14对拉螺杆,采用满堂钢管脚手架支模。
脚手架基础处理:⑴、素土分皮回填夯实,压实系数符合要求。
⑵、浇筑C15混凝土100厚垫层或槽钢铺底。
3 模板及支顶系统设计3.1模板支撑系统的选型3.1.1梁、板模板采用12mm厚木胶板;3.1.2次龙骨采用50×75mm木枋;大梁主龙骨采用单钢管(Φ48×3mm),小梁主龙骨采用单钢管;侧模肋枋采用50×75mm木枋;3.1.3扫地杆、垂直剪刀撑、水平剪刀撑均采用Φ48×3mm钢管。
3.4梁、板立杆间距支顶采用钢管脚手架,底模采用12mm厚木胶板,采用满堂钢管脚手架支模。
板立杆纵横间距1200mm,梁立杆纵横间距900mm,立杆承重连接方式为可调托座,托梁为单钢管。
3.5扫地杆、纵横水平拉杆设置3.5.1扫地杆脚手架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钢管底端200mm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5.2纵横水平拉杆纵、横水平拉杆采用Ф48×3mm钢管,步距1500mm。
3.5.3垂直剪刀撑垂直剪刀撑采用Ф48×3mm,沿结构主梁支顶两侧立面及支撑立杆处纵向全高设置及中间纵横连续间距6.0m设置;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为45°;钢管搭接长度不小于1m,并用不少于3个扣件进行搭接。
3.5.4水平剪刀撑高支模由扫地杆起至梁板底设置纵、横水平剪刀撑三道,连续间距6.0m设置。
3.6对顶抱柱为增强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在已浇筑完成的柱身采用对顶抱柱做法,纵横向对顶Φ48×3mm钢管沿柱高每2m设一道连接加固点。
4 施工顺序4.1钢管支顶施工顺序在施工顺序安排上,采取先施工混凝土柱(连廊外的独立柱混凝土的浇筑与连廊混凝土柱一起浇筑),待柱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以上,再浇筑连廊顶梁、顶板混凝土,满堂红脚手架随施工进度提前搭设,这样可利用已完成的混凝土柱作为水平拉杆的支撑平台支座,从而达到限制高支模体系水平移动的目的。
4.2主要施工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4.2.1钢管支顶安装脚手架安装要整齐划一,并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有保证其稳定的支撑系统。
钢管支顶安装时,立杆应采用对接方式,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且对接扣件牢固完好,以保证垂直度和力的传递。
支顶安装完成后,应认真检查支架是否牢固,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在离地面200mm处加设纵横扫地杆一道。
顶托螺杆伸出钢管长度不得超过150mm。
钢管支顶的搭设要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剪刀撑、横向斜撑的搭设应随立杆、横向和纵向水平杆同步,水平拉杆要与已浇注的混凝土柱顶紧,以增强水平方向的稳定性。
剪刀撑斜杆搭接长度不少于1m,且不少于3个扣件连接。
4.2.3梁、板模板安装梁模板的安装:先在已搭设好的满堂脚手架立杆上标注上+0.5m水平控制点,梁及支顶安装依照控制点,按设计标高调整钢管、顶托的标高,将其调至预定的高度;然后在可调顶托的托板上安放木枋,固定后在木枋上安装梁底龙骨。
龙骨安装完成后,安装梁底模板,并拉线找平。
梁底模板按跨度的0.3%起拱。
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
对于梁高≥900mm的梁,在梁底模安装后,在钢筋安装完成后再安装侧模、压脚板及斜撑,梁侧模板在中部加穿梁对拉螺栓(具体详见梁模板支顶大样图)。
梁高<900mm的梁安装按正常的施工顺序进行。
楼面模板的安装:拉通线调整钢管、可调顶托的标高,将其调至预定的高度,在可调顶托托板上架设木枋或钢管(主龙骨),固定后架设次龙骨,然后在次龙骨上安装模板。
当板跨度大于或等于4m时,模板按跨度的0.3%起拱。
4.3模板支顶安装质量保证措施在高支模安装前,要对高支模的各种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尤其是钢管、扣件、可调托座以及木枋等,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钢管统一严格选用Ф48×3mm,其质量符合GB/T700《碳素结构钢》中Q235-A级钢的规定。
使用前必须经检查无严重锈蚀,无弯曲变形,扣件材质必须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2006)要求。
采用的U型顶托钢板厚度不小于2mm,翼板高度不低于9mm,直径不小于18mm。
现场木枋要剔除已使用较多次数,比较陈旧的,尽量选用截面大小符合,枋身比较结实的。
模板应拼缝平整严密,拼缝位置下面必须要有次龙骨支撑并钉牢。
从外面封堵拼缝处,防止漏浆。
模板安装自检合格后,及时报验浇筑混凝土。
可调顶托调节螺杆伸出钢管长度不大于150mm。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应满足以下要求:垂直度与水平度以下要求:4.4模板拆除的技术要求1、梁、板模板的拆除应在混凝土达到下表中强度后,方可拆除。
模板支撑体系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检查验证确认不再且经监理单位审批同意后,方可拆除。
2、竖向模板拆除应在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应拆模而被损坏。
3、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的模板及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
模板拆除顺序为: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除梁侧模板及梁底模板,再拆除现浇板模板。
自上而下,先拆除侧向支撑、后拆除竖向支撑;拆除中应注意产品的保护。
特别是梁柱棱角(阳角)及梁柱接头节点处,保证一次拆除干净。
模板拆除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拆模顺序,轻撬慢卸,严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模板及砼的棱角和表面。
模板拆除完毕后,及时检查砼成型质量,对其缺陷及时进行找补,方可拆除模板支撑体系,以免支撑体系拆除完毕后,无法进行砼缺陷的找补。
具体操作如下:为方便木工模板操作,先由专业架子工,将现浇板底1.5米范围内的纵横向水平杆拆除(最多两步杆)。
拆除的材料就进原则从出料口运出,严禁放置在支撑体系上。
(1)、梁、现浇板模板拆除顺序为:从梁中部开始向两端支点降下梁底支撑可调支托,拆除梁两侧模板,拆除梁底模板,拆除楼板下支撑,拆现浇面板龙骨及模板,将拆除下来的模板分别就进原则从出料口运出。
(3)、待模板拆除完毕后,再进行高支模模板支撑体系的拆除,支架的自由悬臂高度不得超过两步,当必须超过两步时,应加设临时拉结。
要求从上往下一步一步拆除。
通长水平杆和剪刀撑等,必须在支架拆卸到相关的立杆时方可拆除。
4、模板拆除的安全措施拆除模板时,现场应设专职安全人员和技术人员,对现场拆除情况与安全情况进行指导、监督与监护。
主要应注意:(1)、拆除人员上下层间交叉时相互照应,拆除人员是否按要求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2)、拆卸下的材料不得直接从高空往下扔,应由上往下传递(12米以上即三层架杆拆除,按就近原则分别从三层连廊顶板上将架杆、扣件导出),8.1~11.95米范围材料从二层连廊顶板上将架杆、扣件导出。
4.2~8.05米范围周材从一层连廊顶板上将架杆、扣件导出,并放到指定地点码放。
5、拆除过程中砼注意事项拆除过程中,若发现砼构件有漏振、蜂窝、涨模等缺陷时,应及时反映给现场技术人员,由其派专业砼修补人员视情况进行修补,方可继续拆除。
避免找补不及时,支撑体系拆除过快,无法进行修补如发现砼出现漏振、蜂窝、麻面等擅自封堵处理者,将给予相应处罚,对于一般蜂窝、麻面处理方法为:将蜂窝、麻面处的浮灰剔除至硬实面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用1:2的水泥砂浆分层抹实,对深度较大部位支设模板用细石砼灌注。
4.5混凝土浇筑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1、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原则;先从连廊开始,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推进,先梁后板。
2、本工程截大梁跨度大、面大,钢筋非常密集,给施工造成一定难度。
对此采取以下施工保证措施;2.1 要求砼和易性好,即保证泵送时不堵塞,又便于浇筑,砼中骨料要求级配良好,以保证砼的质量。
2.2 梁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60公分,使用直径为35mm 的插入式震动棒震捣,做到垂直插入和拨出,震动棒不准贴近模板、固定架锚垫板等铁件。
分层浇注要保持上层震捣时震动插入下层砼5cm以上。
2.3 在浇注砼时,应设专人经常察看模板、支顶有无变形,下沉、胀模、有无漏浆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采取妥善的措施。
必要时停止浇注砼,妥善处理后再继续浇注砼。
2.4 砼试块制作,应根据环境气温情况,参照施工规范的砼龄期强度参考曲线的时间进行试件强度检验,达到设计规定100%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拆模施工。
2.5 砼浇注完毕后,及时保温保湿,连续养护七天,防止出现温度应力裂缝。
5 安全设施和管理措施5.1安全设施5.1.1高支模施工现场应搭设工作梯以供作业人员使用,不得在支撑系统中爬上爬下。
5.1.2施工人员必须带好个人防火用品,安全带、安全帽。
5.2安全管理机构组长:柳波副组长:高宋、徐保立成员:孙刚勇、曹健、高广浩、杜庆昌、宋超、宋琼5.3安全管理与监控本工程高支模体系施工的安全隐患主要为:防坍塌、防火、高空坠落。
主要防患措施有:5.3.1高支模的技术方案必须经企业的技术和安全负责人审批签字并盖章,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及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
5.3.2施工前明确高支模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负责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应在高支模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前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5.3.3项目现场要严格按照经审批的方案执行,确保施工安全。
5.3.4工人必须持证上岗,正确配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穿防滑鞋。
5.3.5操作层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限载2kN/㎡),不得超载,不得在其上集中堆放模板、钢筋等物件;并设置限载警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