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2、突变系动物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通过自然突变或人工定向突
变的方法,使其某基因发生突变并丧失原有的正常 功能。这种突变的基因可以世代相传并保持遗传基 因特性的品系动物,称为突变系动物。
无胸腺裸鼠
3、杂交群动物 指两个不同近交系之间有目的地进行交配所产生
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 a.具有纯系动物基本相似的遗传均质性。个体间遗 传变异很小。 b.表现双亲的显性性状 c.对各种实验结果重复性好 d.具有杂种优势 e.国际上分布广
Wistar 大鼠
豚鼠
(一)物种选择
种类选择的依据:
对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过程与人相似 自然寿命不太长 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 经济并易于获得
(二)品系选择 品系指计划交配的办法获得的起源于共同祖先
的一群动物。同一品系的动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来 源、相似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稳定 的遗传性能。 1、近交系动物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化合物少
缺点:柜内空气组成、环境条件不稳定;化合物浓 度难以恒定。
表5-1 实验动物最低需气量及不同体积染毒柜应放置 动物数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呼吸通气 最低需气 不同容积染毒柜放置动物数(只)
动物种


属 (L/小时) (L/小时) 25L 50L 100L 300L
小鼠 大鼠
1.45 10.18
4、封闭群动物 指在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仅由同一
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保存繁殖的动物群。个 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学差异。封闭群动物 个体间差异的大小,取决于祖代的来源 。
(三)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1、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 GF
指体内外均无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经 人工剖腹产净化培育而来。
2、性别 不同性别的实验动物对化学物毒性的敏感程度
有时会不同。一般选用雌雄两性。 3、生理状态
一般选用未产未孕的雌性动物。雌雄分养。 4、健康状况
应选用健康动物。一般试验前检疫观察5-7天
二、常用染毒方法 (一)经口染毒 1、灌胃
是将液态受试化合物或固态、气态化合物溶于 某种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装入注射器等定量 容器,经过导管注入胃内。
;可能造成污染
(三)经皮肤染毒 用于研究化合物经皮肤吸收的毒性作用及化合
物对接触皮肤的局部作用(皮肤刺激和致敏)
第二节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 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 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观察期可在1-7天。
优点:剂量准确 缺点:工作量大;可能损伤食道或误入气管;与人的 接触方式差异很大。
2、吞咽胶囊 将一定剂量受试化合物装入药用胶囊内,
强制放到动物的后咽部迫使动物咽下。家 兔及猫、狗等大动物可用此法。
优点:剂量准确,尤其适用于易挥发、易 水解和有异味的化合物。
3、喂饲 将化合物拌入饲料和水中,需计算每日进食量
指采用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而培育 的纯品系动物。遗传上高度一致,基因纯合度可达 98.6-99.8%。
对放射线耐受性强,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 率6%,化学致癌物质不能诱发乳腺癌和 卵巢囊肿,对结核杆菌有感受性。
乳腺癌自发率低,肺癌发病率为26%, 网状细胞瘤8%,血管瘤6%,淋巴肉瘤45 %,乳腺癌3%,对放射线极为敏感。
4、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CL 也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人畜
共患疾病的病原体或动物传染病病原体。
(四)个体选择 1、年龄
取决于实验类型。 急性实验——成年动物 亚慢性、慢性实验——较年幼或初断乳动物。
在实际工作中常以动物体重粗略判断动物 的年龄。各组动物的年龄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可用于营养与肝癌发生率关系的研究, 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5有抵抗力,对酒精过 敏。也可作为许多瘤株的宿主。
特点: a.实验结果比较准确,可以避免遗传组成不同或 个体差异太大等所引起的误差。 b.实验结果的平均性较一致。每组仅用较少数的 动物,即能看出显著性来。 c.实验结果的重复性较大。 e.易于获得预期结果。 f.近交衰退。
2、悉生动物 gnotobiotic animal, GN 指体内带有已知微生物的动物。是经人工有计
划地将已知菌投入动物体内。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animal, SPF
指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即无 传染病的动物,容许携带非特定微生物。
SPF动物群的建立,其原种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 或悉生动物才能保证。
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 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 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 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 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 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实验目的 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 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 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 中毒特征。 3.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 程及其动力学变化。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4.为亚急性、慢性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2.45
3~5 6~10 12~15 36~40
30.5
1~2 5~6
浓度计算: C=a.d/L×1000×1000(mg/m3) a-加入化合物量(ml),d-比重,L-容积(L)
2、动式吸入 染毒柜——空气流动 面 罩 吸 入 —— 避 免 化 合
物经皮吸入 优点:剂量准确 缺点:装置复杂;消耗大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 性及其评价
第一节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
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 学研究的动物。
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可采用2-3种,啮齿类和 非啮齿类。常用大鼠(rat)、小鼠(mouse)、豚 鼠、家兔和狗,尤以大鼠使用很多。
和饮水量,折算摄入剂量。 优点:符合人接触化合物的方式 缺点:可能拒食;挥发性化合物可使摄入量下
降,且有经过呼吸道吸入的可能;化合物易水解 或与食物中的化学成分起反应。
(二)经呼吸道染毒 1、静式吸入
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定量的易挥发液 态化合物或气态化合物。将动物置于其中,一般2h 。尤其是适用于小动物接触易挥发液态化合物的急 性毒性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