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问题
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从数学思想方法上、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把握复习点),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迫切要求学习的需要,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这里要注意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精心设计好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续性启发题,以题为线索,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

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联系,探索认知结构,又能使学生学会研究新事物的方法,理解学习新知的意义,强化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不能满足于简单地记住对知识的言语陈述,而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知的学习中,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分析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作用,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其实,新旧知识不仅内容上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而且方法上也有雷同之处,完全可以按照教(解剖典型、交代方法、揭示规律)、扶(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试探着运用方法得出新知。

)、放(学生掌握了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方法去独立获取知识。

)的顺序,让学生主动地求得新知识。

(三)巩固训练与变式提高
训练是重要的,但要讲究科学,符合认识规律。

练习题一般可分为三类:
1.环绕“懂”来安排练习,包括三种形式,即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的准备性练习;为揭示规律服务的实验性练习和针对易错的所在安排的预防错误产生的练习。

2.环绕“会”来安排练习,目的是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实现由“懂”到“会”的转化。

要注意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知识、思想方法来指导和检查自己的活动,要引导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合理和灵活性。

3.环绕“熟”来安排练习,目的是形成熟练技巧,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到所解习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四)补偿小结与欣赏
1.在小结中应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具体经验的水平过渡到抽象概括的水平,要注意不仅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

只有如此,才能使知识构建有序,才能明确知识的适用情境及其来龙去脉,也才能使知识迅速顺利的“迁移”。

2.根据练习的检查情况,抓住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对知识内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要求
1.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重点、关键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选准问题的切入点。

2.教师讲解应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富有启发性,善于设“障”。

3.精心设计练习题,按照“懂”、“会”、“熟”的顺序编选。

4.要抓好信息反馈,及时补偿矫正。

(二)对学生要求
1应当具有适当的知识准备。

2应当具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

3.有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勇于创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复习课教学模式
通过梳理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该环节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对教材再加工的处理能力,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体现教师对本章重、难点的把握处理技巧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弥补新授课中的欠缺和不足。

环节1:自主整理
利用概念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复习内容,要求教师设计好复习提纲,不能把知识和问题变成简单的填空,要适当的进行综合。

利用习题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在关键处给予学生适当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环节2:合作交流
生生之间、小组内一起实施有效的交流讨论,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完成“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同时,明晰本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易错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环节3:精讲点拨
教师对某些存有问题的知识进行点拨精讲,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和联系,突出知识的迁移应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典型例题,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完成,然后分组交流体验和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剖析典型例题,真正弄懂、弄通典型例题,并能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式的训练。

通过对精选典型例题体验和剖析,能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型例题的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类型要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不要追求偏、怪、难。

此环节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求解,再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交流时要注意分析过程要强化,“轻结果,重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思考题目特点,掌握解题思路,重视过程分析。

在交流时还要注意解题规律的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交流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

环节4:有效训练
本环节是对复习的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又一次升华。

要精心设置巩固练习题目,要注意练习题目的变式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要少而精。

此环节要求学生迅速做好巩固练习,然后对学习和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其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应及时矫正、补偿。

课堂总结是整节课系统的概括,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落足点和归宿。

应该包括:(1)站在整个中学知识体系的高度,完整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

(2)概括总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3)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要进行强调,同时选配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练习等。

【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分层次的课后训练。

习题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

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要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二是必要的再复习,再提高,再巩固。

讲评课教学模式
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

为了保证试卷讲评顺利进行,归纳了如下几个环节。

环节1:自我纠错(自学)
首先大体介绍测试中学生表现情况(不是成绩的公布),试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对出错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粗心造成的,这部分题目学生刚刚考完可能就已经发现了,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纠正、反思此类错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一定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此类错误教师没必要再去浪费时间讲解。

环节2:合作交流(群学)
学生自己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题,提交到小组内学生间交流和讨论,通过生问生、生教生、师教生相互讨论达到弄懂弄透,这样获得解决的题目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

即使有一部分仍然无法解决,讨论交流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放大,突破,升华。

讲评时不能因时间紧,量大而只顾教者讲,上成教师的一言堂。

讲评课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活动。

要给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学生发言和展示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

环节3:精讲点拨(学生展示)
(1)选择好要讲评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确定讲评顺序
选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试卷测试内容范围内的重点题目;二是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三是解决方法灵活多样的题目;四是题目有变式或变换的价值,有利于知识、方法、能力体系的形成;五是题目与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可以拓展,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利的题目,或者是能引出继续学习的内容、方法的题目。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组织、引导、参与
讲评切忌平铺直叙,更不能成为简单的对答案和说答案。

应先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思维、做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归纳出解题方法。

应该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避免“就题论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环节4:有效训练
对于出错多或不会的题目,教师讲了,学生当时理解了,但是换个角度可能还是不会(或出错)。

教师应当围绕该问题再设计出一些变式练习,进行当堂训练,以求巩固和加深。

讲评课不能忽视课堂小结。

教师应引导学生再反思自己的试卷,整理知识和解题方法,今后考试注意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再升华,能力再提高,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规律性的方法思路。

【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必要的复习巩固,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整理错题。

如:
⑴在专用《错题集》上订正错题,订正不能满足于写一个正确答案或写出一种正确解答就了事了。

每一个错题都要求学生按如下格式订正
第题:……
正确解答:
错因:
⑵整理一题多解,充分体会、内化。

⑶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定出下次目标。

⑷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训练题。

⑸结合个人实际,自选并认真完成一部分针对训练题。

二是教师要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技巧、技能、方法、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精心编制二次过关试题,让学生再通过做相关试题落实知识提升能力。

三是二次过关试题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