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原则和制度

基本原则和制度


指审判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不宜参 加案审理或诉讼活动的情形时,而退出案件审理 活动或有关诉讼活动的制度


回避的情形
P61- 62


回避的对象
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 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 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执行员、 检察人员。
回避的方式


P62 P62 不同的回避对象,决定权的归属不同 3日内决定 可复议一次
价值

程序参与 程序维持
二 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1 平等原则

参考教材P45-47
当事人诉讼中地位平等 当事人平等诉讼权利 法院应保障和便利当事人平 等地行使诉讼权利 在程序运作方面用法院职权进行原则 在诉讼资料的形成方面强调法官的释明权作用
2 辩论原则
辩论原则,是指民事诉讼法规范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有权 就案件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在法院的主持下,各自陈述自己的 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的行为准则。(民诉12条)
组成人数


积极条件 消极条件

P68


不少于三分之一

任期 权利义务


5年 与法官有同等权利

独立表决权 经济补助权 回避、保密义务




参考法规: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的决定 》 2005 5、1生效 《关于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案件的规定》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评议案件的规 定》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的规定》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要求:理解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指导作用,掌 握各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学会运用各项 基本原则对民事诉讼制度进行分析。 第一节 基本原则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基本原则


重点 :辩论原则 处分原则 难点:基本原则的含义和体系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 功能和体系
判断标准?
体系
共有原则 (G)
特有原则 (t) 具体原则
1 同等对等原则(第5条)
2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第6条) (G) 3 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原则(第6条) (G) 4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第7条) (G) 5 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第8条) (T) 6 自愿 合法调解原则 (第9条) T) 具体原则 7 合议 回避 审判公开 两审终审原则(第10条)(制度) 8 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审判的原则(第11条) (G) 9 辩论原则(第12条) (T) 10 处分原则(13条 (T) 11 检察监督原则(14条) (G) 13 人民调解原则(16条) 12支持起诉原则(15条) 14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和补充规定的原则(17条) 具体原则
(三)合议制度适用 1 一审依普通程序进行审理的案件 2 二审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 3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的案件 4 在依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的案件中 ,选民资格案件 或重大、疑难的其他应当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 5 适用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申请判决宣告票据 无效的案件 6 破产案件受理后 合议庭审理 7 二审人民法院依法发回重审的案件

四 公开审判制度

(三)不公开审理的案件:P 65参考民诉法120条 (四)对我国公开审判制度理论探讨:法官心证的 过程是否公开?如何公开? 合议笔录应否公开?合 议庭成员的少数意见是否公开? 参考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 判制度的若干规定>

五 两审终审制度P81-82

1 2 3

参考法规:民诉法10条
六 陪审制度

相关背景材料 和新闻

2008年: 55681名陪审员 2008年:陪审员参与的案件共505412件
日本陪审团制完成“处女秀” (2009年8月7日报道)
六 陪审制度
指由非法律职业者参加法庭审判,与法官共同行使 审判权的制度。

陪审员 的条件

内容 1 2 3 4 P47 国外辩论主义的基本内容:P47-48 我国辩论原则和辩论主义的不同点是什么? P48


3 处分原则

指民事诉讼法规范的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有权对自 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依法予以支配,决定是否 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行为 准则

诉讼程序的开始 终结原则上由当事人决定 审判的范围 形态及限度由当事人决定 p49 当事人处分的内容,是自己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 讼权利。 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应符合法律规定,不能危害国 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独任制 巡回法庭
二 合议制

P58-61
由三名以上审判人员组成审判组织,代表人民法 院对民事案件进行集体审理和裁判的制度

人民陪审员和审判员
组成

审判员

一审程序 \重审案件
二审程序 特别程序 破产案件

一审程序

再审 二审程序
3人组成的合议庭
5人组成的合议庭
二 合议制度


回避程序

2000年 高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 《检察人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员的回避暂行办法》
四 公开审判制度
(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P63-65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 1 审判主体应该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 2 对群众公开: 允许旁听 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都要公开 不 公开审理的案件,裁判结果也要公开
二 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小结 法规:民事诉讼法第一章

一 基本原则的概念、功能 体系

指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或者某个重要阶段起 指导作用的准则。 在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起着指导性作用的准则. 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过程的根本 性和指导性原则
:

功能

立法准则 诉讼行为准则 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的功能
合议庭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

合议庭与当事人关系:
弱化职权 强化当事人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又要保持审判组织独 立性 ,处理好其权利和责任问题 如何保持制约与平衡

关 系
合议庭与院长 庭长 审委会关系: 合议庭与其他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关系:

部 关 合议庭成员之间关系 1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

三 回避制度
3 审判委员会
1 独任制法庭
2 合议制法庭

指由一个审判员代表法院行使审判权的 审判组织形式。 适用:简单的诉讼案件和一般的非讼案件 只在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适用 一审时适用

是我国法院内部对审 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 的一种组织形式 。 讨论重大疑难案件; 合议庭认为应该提请讨 论决定的案件

决定再审 P60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1)

重点:合议制 回避制度 一、审判组织 二、 合议制度* 三、回避制度* 四、公开审判制度 五、 两审终审制度 六 、陪审制度 参考法规: 民诉法:1章第10条; 3 \4章; 12章第108条

一、审判组织

审判组织
是指代表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 行审理和作出裁判的组织机构。

P44-45:(2)(3)(11) (12)(13) (14)

不是基本原则
(7) 基本制度
判 断 标 准
高度概括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效力贯穿始终,内容是根本性的 承载民事诉讼的价值 内 在 价 值 程序自由价值 程序公正 程序效率与效益 外 在 价 值 实体公正 秩序维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官中立 当事人地位平等 程序公开

(一)两审终审制度的概念 (二)关于我国审级制度的理论问题 两审终审制的理由: P66 存在的问题:P67 国外的三审终审制度的特点:
第三审为法律审 只审裁判适用法律有无错误不审事实 终审法院的层级较高,通常是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 对第三审作一定的限制,如二审事实无争议可直接提起三审, 双方当事人订立不上诉协议,限定三审上诉案件的标的价额的 规定,减少法院及当事人的负担。

3 对社会公开 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 资料和开庭时间地点.
开庭前要公告当事人的

4 对当事人公开(1)公开举证、质证, 依法公开审理案件, 案件事实未经法庭公开调查不能认定 (2)应公开审理未公开的,判决未生效,当事人上诉的,二审 应裁定撤消原判发回重审。 判决已生效,当事人申请再审或检察院抗诉的,法院应依法再 审。p77
具体原则

认为特有基本原则只有3条
1、当事人平等原则
P44
民事诉讼法中直接 体现诉讼程序价值 要求或最低限度标 准的价值准则.
(5) 核心原则
2、辩论原则
3、处分原则


(9) (10)

基本原则: 具体原则 : 民事诉讼法中诸 多诉讼制度和审 判制度的原则.
P44 (1) (4) (6)(8)
可直接体现核心 原则的要求,承载 它们思想内容,协 调它们的不一致 甚至相互冲突的 价值要求
本章(教材 第三章 第四章)的主要问题


1、名词 :处分原则 辩论原则 审判组织 合议制 陪 审制度 2 哪些人员应该回避?什么情况下应该回避?回避的 程序要求如何? 3 不公开审判有哪些规定? 4 试论我国的两审终审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