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选举制度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
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
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举产生国家政权机
关和选举任免其组成人员及有关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的通称。我国的选
举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是有关选举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
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的原则、方法、组织、程序等
法律规定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实行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和间接
选举并用、无记名投票、权利保障及选民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等总原
则;采用建立选举机构、选区划分、代表名额分配、选民登记、候选人
提名、表决、计票方法等法定方法;由法定机关组织和主持;实行包括
选举中的写票、投票、监票、计票和确定当选标准、公布选举结果在内
的一整套法定程序。
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以宪法为最高法律依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
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法院组织
法、检察院组织法、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
规则,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依法所制定的选举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所构
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的产生作了具体规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了解它的基本内
容,对于广大选民来说,将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政治权利,积极
热情地参加选举,投好神圣的一票;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选举机
构,要切实把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密切结合起
来,坚决克服怕麻烦、图省事、走过场的错误思想,使换届选举工作一
次比一次搞得好,使广大选民真切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优越
性。
我国的选举制度的特点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参加选举是公民
行使管理国家权利的重要途径。根据国情,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作
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了使选民广泛参加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我
国制定了适合国情的选举制度。这一选举制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平等性。宪法和选举法都规定,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
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选举法还规定,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这些规
定,既保证了每一位公民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又使得任何人
都不能在选举上享有特权。同时,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中的代表名
额,按各民族、各地区、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原则进行分配,体现了
我国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平等。
第二,广泛性。目前,我国有99.97%的18岁以上公民享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从参加选举的情况来看,全国的参选率一直都在90%以
上;从当选的各级人民代表来看,全国各个民族、各行各业、各个阶层
都有自己的代表当选。这种广泛性,保证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
性。
第三,真实性。我国的选举不受金钱操纵,选民自由讨论、协
商,推举出他们信任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实行差额选举。
参选者是否当选,主要看其对国家和社会实际贡献的大小,看其为人民
服务的态度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如何。对于选举中出现的贿选和侵犯公
民选举权等违法现象,将依照刑法和选举法等有关法律进行处罚。在被
选举者当选之后,如果有违法乱纪或严重失职的行为,选民或选举单位
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第四,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的代
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
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这种直接选举与间接选
举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考虑到了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发
展水平还比较低的具体条件,也保证了公民对自己的选举权利的充分行
使。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选举制度有利于发扬民主,使人民真正选
出自己了解、信得过的人民代表,保障了各族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
利。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一项最重要最基
本的政治权利。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规定的精神,我国现行选举制度
贯彻的基本原则是:选举权的普遍性、平等性,直接选举,无记名投
票,以及代表向选民负责并受选民监督,选举的物质保障等。选举制度
贯彻这些基本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选民确实
行使选举权,有效地参加国家管理,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
而体现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选举制度。一、选举权的普遍性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表现在我国选举法的条文中。第
3条规定: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
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对于武装部队成员,各少数民族和归国华
侨的选举,还作了专章专条以至专门法律规定,充分体现了选举权的普
遍性。第3条还规定:“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由于我国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级状况发生了
根本的变化,地主、富农、资本家作为阶级已不存在,其成员都已改造
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现在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只是极少数
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
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表现在,选举法规定,所有各民族选民、男女
选民、军队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
只有一次登记权和一个投票权。被选举权有的可能有两个。任何选民在
选举中都没有特权,也不受任何歧视与限制。同时,选举法从我国的具
体情况出发,对某些问题不强调绝对平等。如代表名额以一定人口比例
为基础,但城市应选代表比例高于农村应选代表比例。中央、省、县均
为四比一,以保证工人阶级在国家机关中的领导作用。对于少数民族的
代表名额给予特别照顾,如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数占境内总
人口数15%以上、不足30%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适
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但该少数民族的代
表名额不得超过代表总名额的30%。人口特少的民族在全国人代会至
少也应有一名代表。这些规定,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的现实生活,完全符
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团结愿望,以下平等实现了工农之间、各民
族之间的真正平等。
三、直接选举
直接选举就是代表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它能充分表达选民的
意志,有利于选民监督代表,加强代表的责任感,从而巩固政权。我国
从1979年起把直接选举的范围由基层扩大到县级单位。把县级政权
这个在整个政权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置于选民的直接选举和监督下,扩
大了国家机关的民主基础,扩大了选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使省级、
全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有坚实的保障。
间接选举就是代表不由选民直接选出,而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选出。当前,由于我国人民还缺少大规模直接选举的经验,交通不
便,不熟悉较远地区的代表的情况,因此对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实行间接选举,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委员会过半数委员的通过。”这些规定保证了选举人对代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罢
免,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促使代表忠于自已的职责,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消除混入代表行列的不良分子。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民与议员是脱节的,选民无权监督议员也很难行
使罢免权或撤换权,虽然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上也有规定,但出于国
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罢免权、撤换权也只能按照资产阶级的意
志行使,不会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来行使。
选举的物质保证和法律保障
国家从物质上、法律上为选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供切实保
障,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原则
之一。我国选举法规定,全国所有的选举经费,统由国库开支,这是开
展选举工作的物质保证c为了保证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在选举期
间国家的报刊、电台等设备均为选举活动服务。选举所必需的印刷纸
张、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及其他物质条件,都保证人民享用。资产阶级
国家选举用的一切经费,大都由候选人或提出候选人名单的组织负担,
选举用的工具及设备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广大劳动人民无法享用。
为了保障选民自由地行使选举权,选举法专章规定了对破坏选举的
制裁。对于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碍选
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
其他违法行为的;对于控告、检举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
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分。这
对于保障民主选举顺利进行、杜绝贿赂舞弊、防上与取缔破坏选举的各
种违法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弄虚作假、营私
舞弊到处皆是,很少受到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