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被定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拓展年。
为此,笔者想就基层党建的现状与思考,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多变性和复杂性;精神和物质需求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活跃;经济社会结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亦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社会的变迁、体制的转轨、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我们的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思想困惑和实践难题。
面对这些困惑和难题,我们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此迅速,基层党建工作的观念、思维、实践是否有需要改进或改革的地方?
很显然,这些思想困惑和实践难题,说明现今的基层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阶段出现了差距,存在着不适应的地方,也说明基层党建工作呈现不容乐观的的现状,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背景对党员的考验
有的基层党支部的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挂帅”、贪图享受的思想在不少基层党支部领导心里,替代了一名中共党员应有的理想信念。
思想上长期的放任自流,使我们基层党支部领导的党性污染,思想被俗化。
以致在实际工作中,表里不一,言行相悖,宗旨意识淡化,名利思想严重,对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不重视、不主动。
从而使支部党员受到不良影响,不能发挥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
2、基层党建的思想观念创新相对薄弱。
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
多年来,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我们在方式方法的创新上下的功夫多一些,而在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相对薄弱,这就形成了基层党建工作很难从根本上打开局面的瓶颈。
目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个最大的思想观念问题是一直沿袭着一种单向思维,强调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
这没有错,但由于单方面强调,过多地强调责任和义务,忽视了关怀和服务,导致工作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重对上服从轻对下服务,重工作任务轻人性化关怀,从而使党的吸引力、凝聚力明显受损。
如果说在价值观单一、平均主义年代这种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理念还起作用的话,那么在价值观多元、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年代显然是不全面的。
3、反面教材的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前从报刊、网络披露的党领导干部违法乱被查实的情况看,无论在党纪上,还是在法律上,责任追究的尺度都放得过宽。
特别是权重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
这对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虽然起到一定的警醒的积极作用,但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对高官落马的议论声中,可以看出因责任追究尺度过宽的负面影响。
所谓“亏了我一人,幸福几代人”的说法就是一种体现。
因此,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责任追究尺度过宽,不利于弘扬正气的同时,还影响了广大党员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积极性。
并且对基层党建产生一定的负面
4、基层民主流于形式
按《党章》要求,每一年度,基层党支部应坚持的“三会一课”制度,大多缺乏主动性,并且流于形式。
特别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多避重就轻,无关痛痒。
究其原因,谁都怕祸从口出,因言失利,引火烧身。
可以说,我们的党员对领导缺乏基本的信任,缺乏作为党员应有的良心和责任,因而顾虑重重,不敢以诚相见,坦陈心迹。
基层党建工作按传统、按惯例开展一些活动的情况居多,从而使我们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召开流于程序、流于形式,老百姓有看法,认为是形式主义,党员也有意见,不愿参加。
5、党员作用未能盘活
这些年以来,党员的发展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但党员的作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虽然,很多党员政治思想基础是可靠的。
但是,党员荣誉感缺失,党员意识的淡薄也是普遍的。
除了那些正在扬帆仕途的党员外,长期在某些平凡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行职责的党员,缺乏工作的主动性。
并且,没有相应的荣誉感。
如何“盘活”党员“存量”(一定范围内的现有党员应发挥的基本作用),并使之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活力,发挥“增量”作用模范带动作用形成的良好工作效应)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针对基层党建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以切实推动基层党建的作风建设,增加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1、确定基层党建方针
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
要重视,就得提高思想认识。
就应该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是日常工作的基础。
抓党建就是抓思想、抓作风。
良好的思想与作风是攻坚克难、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的各级党委,应把紧抓思想,整顿作风作为基层党建的方针。
心须随时关注党员思想,并不断加强教育,发挥党员在作风上的模范效应,才能有效促进工作,达到固本求优的目的。
并为基层党支部搭党建活动载体,有计划、多形式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与时俱进地加强支部书记及其党员党性教育,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政绩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以纯洁党性思想。
从而让我们的每位党员,在爱岗敬业中,以诚待人,热情服务,努力让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树立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应有的形象,诚心为民服务,敬业为党增辉。
2、注入“服务”理念,从思想观念上寻找突破。
在基层党建工作上,我们不应该是单向思维,而应该是双向的;不应该是简单的、片面的,而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
既要强调责任和义务,又要提倡关怀和服务,二者缺一不可。
否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无法延续。
党员对群众要提倡服务,党内同样要提倡服务。
“服务”的理念不是一个新概念,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这是我们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和优良传统。
党员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党员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同样应该享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服务,党
组织首先要凝聚党员,然后才能依靠党员去团结、凝聚、影响群众。
“服务”理念不是狭隘地满足和迎合某种需求,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宏观上是指党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保障体制改革正常运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提供政治保证。
微观上是指党自身建立起一种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新型联系纽带,这对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至关重要。
很显然,“服务”理念的注入会使基层党建工作在思想上、观念上、思维上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不仅有利于党的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完善思想体系,创新工作方法,而且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凝聚党心、民心,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环境,提供政治保证。
观念一变海阔天空,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激发办法。
3、规范反面教材的运用
对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领导干部,建议各级党委应进一步从党纪与国法的角度,加大责任追究的惩处力度。
同时,有意识地运用适当的反面教材,组织广大基层党支部开展教育活动。
以利于扩大适当反面教材在广大党员中的警示效应,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认识,更好地弘扬正气。
中央历来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
因此,适当的反面教育,不仅符合中央总体要求的精神,而且,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证运用反面教材对党员进行教育不走样,各级党委在有计划地弘扬主旋律的党员教育中,应考虑如何适当运用反面教
材,加强对党员的正面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4、创新“三会一课”制度
各级党委应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情况的监督检查。
并纳入年度工作任务考核范围。
同时努力创新“三会一课””制度的载体和形式。
营造轻松良好的会议和学习氛围。
“三会一课”制度的形成是长期的党建工作总结的结果。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一定的创新空间。
因此,创新“三会一课”制度,应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之一。
并通过“三会一课”制度的创新活动,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党员意识,提高其思想觉悟。
特别是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上,必须坚持自我批评时,敢于和勇于解剖自己的思想;在批评他人时,能够从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稳定大局的角度,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善意的态度,提出诚恳的批评意见。
被批评的党员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接受批评。
切实提高党员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责任思想认识,避免那种避重就轻,无关痛痒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5、让党员岗位亮起来
实行党员红色岗位责任制,增加党员荣誉感。
公开党员服务承诺与举报电话,加强对党员作风的考核。
以促进党员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优化服务质量,发挥模范效应。
并由此让党员通过优质服务,使党员自身的形象在服务对象心中亮起来。
开展只有党员才能参加考
评活动,从而形成党员荣誉激励机制,盘活党员“存量”,促进党员作用的不断“增值”。
更好地推动工作,并且密切党群关系。
信念、责任、服务、关怀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几个元素。
在这种思维观念下,用信念、责任、服务、关怀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我们的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会更开阔,工作领域会更丰富,工作效果会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党员、群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