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的教学化摘要:随着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数学教学理念作为数学教育的基石,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而教学方式是领悟理念的途径。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数学化”和“数学活动教学”则是对理念和方式的有效诠释。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分析,解读当中的数学化过程和意义,发掘学生获得有效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从而为发掘数学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有效结合提供支持。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数学化Abstract:With the new round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course, there were more and more high demand about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put forward, mathematics teaching idea as the cornerston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thinking; And the teaching way is the way to realize concept. In the current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mathematical" and "mathematics activities teaching" is a concept and method for the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interpreting the mathematical process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explore the process of student to obtain effective experience of the mathematics activities, so as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Key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ies mathematical一、问题提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而数学活动教学则正是让数学回到学生自己身上的教学,数学活动教学是以活动的数学学习观和教学观为指导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学生主体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达到对数学的感悟、体验,使数学知识由客观外在知识成为学生的个体主观知识。
数学活动教学的提出是基于对传统静听、静观、机械练习的数学教学的反思和建构主义对数学学习本质的理解。
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教师协助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和数学实验活动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实施数学活动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树立与活动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协作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数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适应性、主动建构、以问题为中心和现实体验原则。
实施数学活动教学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学中师生地位和关系问题,同时应形成数学活动教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使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并重。
基于理念和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效清晰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不单单是基本的数学知识,这也就是数学化的本质。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过分关注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强调系统性,往往忽略了数学学习者的现实基础,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改专家竭力强调要联系数学知识的生活现实,创设生动而具体的问题情境,从而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理念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但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化,数学教师逐步发现,数学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地做“加法”或“减法”,很多数学课堂教学加了“生活味”,却在不经意间丢掉了“数学味”。
其实,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不只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清楚阐明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就是说,学习者还要经历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数学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
由此,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了从“数学问题生活化”到“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次教学回归。
本文正由此现象出发,探讨数学化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二、相关含义与意义的界定2.1数学活动教学的界定及其意义数学活动教学是以活动的数学学习观和活动的教学观为指导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即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设计为通过学生参与或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动手操作,大胆猜想等种种活动,体验数学之美妙,产生积极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使数学学习过程摆脱单调、枯燥与乏味,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主动从事数学学习。
同时,由于在活动中学生能经常不断地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快乐,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肯定,促进学生自信心和抱负水平的提高,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由于学生在数学探索活动中需要经常与老师、同学合作,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也会得到发展「1」。
提出数学活动教学的观念,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告诉和学生的机械训练,学生自我参与不够,缺少兴趣,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培养。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数学的本质是活动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在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对于我们形成数学活动学习观,揭示数学活动教学的必要性有特殊的价值。
2.2数学化的界定及其意义弗赖登塔尔首先提出了数学化思想。
并指出数学化含有深刻的内涵。
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具体是指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并将结论运用在以后问题中的过程。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化强调小学生从小问题人手,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并总结相关的学习经验,同时将数学规律应用在下一个问题中。
数学化的过程展现了学习者对客观知识的态度,同时小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数学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数学化包括两个层次和三个阶段。
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现实世界中,既有客观的事物也有抽象的概念,冈此,数学化分为不同层次,数学化的对象也因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另一类是较高层次的抽象概念,对客观事物实现数学化,就是通过分析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得出数学概念、规律和定理的过程,是数学化的一个层次;数学化的另外一个层次是对抽象概念的数学化,将抽象的事物通过数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数学化的三个阶段具体是指,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环境为背景,提出相应的实际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需要以小学生已具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水平为基础;将概念抽象成具体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将得到的结论和规律应用在其他问题中,并对数学内容进行整理,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一个整体的网络。
作为教育任务的具体数学,其数学化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化有两种,一是横向的数学化,即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二是纵向的数学化,即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生成、重塑和被使用。
那些热衷于教育的数学家往往会把数学化局限在它的纵向因素;而致力于数学教学的教育家却多偏重于它的横向因素。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化往往在两端徘徊和寻求一种平衡「2」。
让小学生有效经历数学化,就是通过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最本质、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思想和方法,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发展数学的素养。
具体来说,一是实现数学化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学生自己探索数学化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数学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断提升数学运用能力。
三、对现状的研究反思及原因探索3.1 对数学活动教学的认识数学活动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其优势在于能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发展「3」。
数学活动教学的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
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传统数学教学与数学活动教学在观点上最大的分歧是:前者重“结果”,后者主张“过程与结果并重”,强调“结果”是通过积极的“活动过程”实现的,这必然导致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
数学活动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处理好教学中师生地位和关系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对学习的主体性有积极的认识,形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型学生观。
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数学活动教学中应充当的角色和所应起的作用.数学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和移植过程,应努力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再创造)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研究工作,使严谨抽象而不生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较为贴近学生直接经验的并带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或其他信息,提供一个可供学生在观察、类比、归纳、联想等合情推理中猜想、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去对有关的教学内容作出深入的分析,清楚地揭示出隐藏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使之真正成为可理解的、可学到手和可能推广应用的知识,以实现教师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实现教学活动当中的数学化。